未來政府美學(二)|如何把一條河變成一個城市品牌?台中綠川:別先治水,先跟居民對話

未來政府美學(二)|如何把一條河變成一個城市品牌?台中綠川:別先治水,先跟居民對話
2019-09-11
整理.許鈺屏
16315
回看新竹市近年的空間規劃——復興舊港風華的南寮漁港、奪雙金肯定的關埔國小、保有舊城古樸的幸福廣場⋯⋯不少設計讓市民逐漸破除「公部門美學」的刻板印象,更拿下多項國家級設計獎。 不只有「美」,當美學注入城市公共空間,怎麼兼顧美觀與實用性?公務員又該如何與設計師跨域對話,催化出空間的新可能、同時貫穿城市品牌意象?

八月底,新竹市政府展開一場公務員進修課程「設計改變新竹——公共事務的設計導入」。不同以往,這堂進修課不宣導法制或管理法則,而是一堂「美學養成課」。

他們邀請曾與公部門合作,或已在行政體制內嘗試創新的實踐者,包含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張基義、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周廷彰、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與文化總會副秘書長李厚慶,共談設計如何改變新竹,聚焦改造經驗中的痛點及未來突破。

以下為觀光局副局長周廷彰(時任台中市政府水利局長)從台中柳川及綠川整治經驗,分享從零到有的公部門品牌之路:

周廷彰(右)說明綠川排水系統。

台中很特別,人口數280萬人,人數跟大阪差不多——在人口那麼密集的城市裡,卻有很多河川。

過去的台中,沿著柳川跟綠川發展;1900年左右的人口規畫是十萬人,現在已成長到280萬人,地形、地貌和區域發展也已有很大不同。

我們對河川的想像和定位,大部分都是定位在排水和排汙;下雨時排雨水,沒下雨就排汙水。但是,這樣的環境不會有人想要去親近,不只很危險,還很髒。

難道台灣的第二大城市,河川邊與火車站前面只能曬棉被、曬菜乾嗎?

從「人」出發,工程設計才能細緻處理生活需求

不只柳川與綠川,台中多條河川都依周邊型態及水文,量身打造出新樣貌。

那我們怎麼做?

一般而言,做公共工程時,都希望道路開得越大越好,不只交通便利,地價也可能上漲。河川若要辦理徵收,機關通常希望徵收到更寬的面積,但又要保證不淹水。

所以,我們對河川的要求其實非常極端,希望解決排水、排汙問題,卻占用了河川原來該走的土地。

所以,進行柳川計畫時,我們改變了想法——將道路兩旁各縮減八公尺,多出來的空間就能做為河川綠地,也才能把堤防改成緩坡式的綠地。

【延伸閱讀】城市圖書館|濱水公園  城市美化設計的亮點

一開始民眾很反彈,我們透過很多溝通、說明會、挨家挨戶去投意見書,好不容易說服意見領袖,才開始進行計畫。

而在做公共工程前,我們也先盤點附近資源及民眾生活形態。例如,調查發現,從台灣大道到台中醫院短短的300公尺,共有六家醫院,包含台中醫院還有一處長照中心。但是,這一帶過去並沒有公園綠地,這些阿公阿嬤只能等週末、靠家人帶他出門走一走。

因此,我們改造時,就思考如何讓它成為一條全民的河川,不管是老人、小孩都能親近,所以決定做了步道。

過去,家長常跟小朋友說河川很危險、很髒、不能靠近;現在,我們也把它變成一個認識地方、結合教育的場域,老師可以帶著小朋友認識淨水設施、觀察河邊植物和生態。

台中市將河川整治為水利、休閒兼具的親水場所。

另外,柳川旁邊有個第二市場。大家應該都聽過「破窗理論」——如果這地方原本就很髒,那大家就更不在乎。所以,市場內原本的攤位都會將汙水倒入河川裡。

河川開始整治時,我們與商家合作,引導將髒水分流至汙水下水道,不再直接進入河川。而完工後,旅客到柳川,也會到市場吃美食、帶動商家發展;甚至後來推出「跟我去逛菜市場」的一日行程,這是很好的轉變。

在做公共工程時,要考慮河川特性。所以,它平時是一個公園、讓人親近;下大雨時,又恢復使命、排泄大雨。

2015年前,台中市從沒得過公共工程金質獎,這件案子為台中贏得第一座金質獎,後來四年內,水利局共得到六座。柳川獲獎給我們很大的鼓舞,民眾對市府的整治也有了信心,對後續推動有很大幫助,舊城復興也有了好效果。

整治河川不先發包工程,反而坐下來跟居民對話

河川貫穿城市,是城市意象的重要面貌。圖片來源:綠川粉絲專頁

講完柳川,再來就是綠川。河川旁有很多歷史建物和古蹟,她們就像珍珠,而柳川和綠川就像銀線;我希望用銀線把她們串成珍珠項鍊,讓民眾可以在台中舊城區散步。

整治綠川的一開始,我們其實沒有先發包設計工程,而是先啟動一個培力計畫。

為什麼呢?因為綠川在火車站前,每天進出人數超過十萬人,公車則有5、60班;旁邊又是宮原眼科、第四信用合作社、新盛橋等熱門景點。因此,河川的尺度很小,但人很多,光要溝通就非常困難,更何況是要動工原本河川加蓋、曬被的地方。

所以,我們擬定了水質、防洪跟景觀三個主軸跟民眾溝通,一樣透過訪談、座談會找出民眾的疑慮及關鍵人物,並進行下一階段的訪談。

【延伸閱讀】把痛點變亮點 一句話救了柏林的城市品牌

對民眾而言,他不在乎你是水利局、都發局或建設局;對他來說,你就是「政府」,所以會提出很多疑慮。所以,我們透過跨局處會議提出策略,再進行培力課程。其中,還有工程顧問公司負責針對民眾想法進行設計、丟回給民眾、再次收集回饋。透過不斷溝通,才會定案。

在討論過程中,我們發現民眾最在意的是生活與產業、對商圈和生活圈會帶來的轉變;還有一件我當時沒想到的事—民眾很在意移工及遊民。每到假日,嘉義以北到新竹以南的國際移工都聚集在台中火車站附近;而平時這裡也有不少遊民棲息。

接著,我們就集結以上民眾關心的事項設計出培力工作坊,且一步步推出品牌計畫。

開始培力課程時,我們邀請地方的醫生、中藥店老闆娘、賣春捲的人⋯⋯各行各業都有,共同點是他們都很關心河川。

有些人不太會表達,我們就請他們用畫的,一起形塑、討論對河川的想像。我們也帶大家去河川發源地,看看跟100年前有什麼不一樣。而水質部分,我們跟民眾溝通汙水處理方式、該怎麼讓水質變好,並邀他們一起取水、檢測河水有多髒,再約定好完工後一起檢測。

而針對民眾在意的移工問題——因為一到週末,台中就是他們的家,但我們施工要長達兩年。因此,我們舉辦相關的水文化活動、在工程告示牌加上多國語言;不只鼓勵移工將計畫宣傳給更多朋友,也請他們一起談談,在他們的國家是怎麼看待「水」這件事。

街友部分,我們與社會局合作,後來發展出「城市隱者」計畫,輔導他們成為城市導覽員,也讓他們有了基本收入。

另外,因為施工,有50幾班公車要改變。所以我們還跟旁邊的商店合作設置QR code,讓民眾知道站牌改去哪邊。

所有的溝通、行動,都是希望施工影響能降到最低。

改造不只是翻新,也要留住河邊生活樣貌

動工時,有一座110年歷史的中山綠橋。我們在橋下,手一伸就摸到樑頂,表示這裡空間不足、會是排水瓶頸點。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它還能存在多久?

我們不是做了河川,就拆掉舊東西——因為它是城市的起源,我們應該保護它。

我們在原來的河道下蓋了一個六公尺高的排水箱涵。下大雨時,水就直接從橋梁下鑽過去、不影響橋墩。做這麽大的箱涵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保護1908年建成的橋梁。

除了工程本身,還有沒有造成其他影響?

有天,我發現移工帶著自己買的垃圾袋、夾子在綠川撿垃圾。原來,他們有參加過培力課程,自動地找同胞一起撿菸蒂,希望能保持環境整潔。

我覺得,之前做的事其實對很多人造成影響,而這些積累就是這項工程順利完工的重要因素。

整治工程時,我們還做了河川品牌,而且有註冊商標,也無償授權給有意願生產特色產品的商家。

例如,綠川的糕餅、啤酒、紅包袋等;還有「川顏」團隊收集未整治前的綠川河水製成墨水、搭配河川漂流木製成沾水筆,創造出更多不一樣的故事。

綠川品牌開放給民間使用,公部門與民眾有機會共塑城市品牌。圖片來源:綠川粉絲專頁

同時,歌手林強來錄製河川的聲音跟音樂;我們也辦了展覽,以五感為骨幹,讓人以鳥的視野、川流的質地、土地的風味、河川的旋律和花草的氣息感受城市裡的河川。

林強到綠川收集河川聲音、創作。圖片來源:綠川粉絲專頁

其實每條河川、每個河段都不一樣,因此,我們分別評估、量身打造。

後來,又在比較悠靜的住宅區設計了木桶狀的書橋,讓民眾在河上說書;或把豐原過去的木材集散地歷史放在橋下,設計木材與器具元素,又結合地景藝術。

慢慢地,許多公共設施開始轉變。包括很受民眾喜愛的人孔蓋,我們邀請在國際賽事奪獎的插畫家鄒駿昇回鄉設計豐原孔蓋,讓他的家人也能看見他的作品,這是非常有味道的設計。

插畫家鄒駿昇為家鄉豐原設計的孔蓋。

其實,我們的想法很簡單,水利局想做一個治水工程改善現況,也希望用河川品牌活絡地方產業。

成功活絡之後,就以更多人能來認同治水工程。這個想法很簡單,但過程需要很多的戰略與共識。


【未來政府美學系列】

未來政府美學(一)|世大運和台東品牌給政府的一堂課:不是民眾沒眼光,是公部門要先有好設計

未來政府美學(三)|手繪月曆、里山動物列車超搶手!林務局用設計力把硬政策變療癒行銷

未來政府美學(四)|國慶表演如何從保守變創新驚喜包?52年老機關:從改變LOGO設計著手

未來政府美學(五)|如何喚醒公務員的熱情?設計首長:投資基層人才,讓創新被看見

合作推薦|9/18(三)洞見設計・公民聊天室邀您一起改變城市、改變政府、改變台灣|立即報名:http://bit.ly/2kqBOes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