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平權
」共有1697筆搜尋結果教育部自民國94年起,啟動「偏鄉數位應用推動計畫」,從硬體設備、網路建設、師資培訓與數位內容資源等面向深耕,縮短數位學習落差,更協助偏鄉居民數位應用,消弭地理的差異,實現數位包容與數位平權!

台灣是個科技島,MIT筆電桌機的製造優勢、雲端數位的領先技術,成為關懷偏鄉、推及海外彌平數位落差的力量。結合國家外交使命、善用企業資源,以及國際學生志工的多方美意,資訊工業策進會在期間扮演重要的橋樑角色,持續為海內外數位推廣發光發熱。

每逢假期,對海陸空各運輸單位就是一場大作戰,從監控中心到前線客服無不繃緊神經,面對交通擁塞或誤點的壓力測試。從行車安全、道路維護到承載預測,人工智慧可以幫什麼忙?

1995年,34歲的林一平返回台灣,不僅成為當年交通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還拿下ACM院士、IEEE院士等科技領域的重要成就。2014年,他更成為科技部政務次長。

數位科技早已進入你我的生活中,人手一機、隨時上網都是台灣民眾的共同體驗,伴隨著雲端化、行動化等服務與商機,提供數位機會,卻也標示著數位落差的可能。

智慧交通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每天搭的公車為什麼換了路線、騎共享電動車通勤的人好像變多了、自駕車準備上路了... ...科技正悄悄改變你的移動日常,它會如何端出智慧對策,重塑城市路網、改善你一出門就碰到的交通問題?

台灣雖是面積不大的島國,在世界經濟上卻是實實在在的資通訊大國,近年政府與企業界也利用產業優勢,積極打造智慧城市,其中智慧交通更已融入成為民眾的日常生活。在資通訊發展和創新科技的加持下,城市的移動得以更加安全、快速與便捷。

就在2019年來到尾聲之際,交通部端出政策牛肉,於12月18日舉辦《Koinonia交通就是感動-2020運輸政策白皮書》。交通部並非頭一回發表運輸政策白皮書,自民國82年指示運輸研究所展開編撰工作以來,已於民國84、91、102年分別發表過運輸政策白皮書,這回是第四次。

每天早上,你都選擇哪種通勤工具呢?不少機車族戴口罩、包緊緊,擔心自己長時暴露在污染源中。然而,根據環保署新研究指出,PM2.5暴露濃度量冠軍根本不是機車,反而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捷運。

根據比爾蓋茲《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交通運輸占世界排碳量16%,因此世界各國紛紛尋找能達成減碳目標,又能維持交通效率與品質的解決方案。在政府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下,台灣的智慧交通是否能達成綠色永續,甚至成為台灣軟實力呢?!

中秋節4天連假即將到來,加上安心旅遊補助實施至10月底,會有一波旅遊潮出籠,交通部預估車流量直逼大年初一,恐創下歷年中秋連假最高紀錄。預估南下交通尖峰落於9月30日下午至10月1日上午、北上落於10月3日下午與10月4日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