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
」共有56筆搜尋結果美國YouTuber崔璀璨(Tristan H.)日前在頻道分享「外國人眼中的台灣」,指出「台北被並列成世界上最好住的十大城市」,但有一個「缺點」是許多外國人受不了的地方,那就是「交通問題」。

在這樣一個農業幾乎不存在的國家,卻有一個社會企業「Edible Garden City」,帶領一群「城市農夫」在屋頂、高架道路下、人行道、貨櫃屋內等各個地方種菜⋯⋯

幾個禮拜前,我在與朋友共同經營的臉書粉絲專頁「台灣是個行人地獄」上,轉貼了一則如何使道路設計更「以人為本」的改造示意圖,引起不小的風波。有幾個網路媒體轉載,我接受了報章的報導,也決定開始在「未來城市」寫專欄。

視障者通過路口時,不容易得知可通行方向及綠燈剩餘秒數;而且視障者、高齡者及弱勢族群步行速度較慢,若增加行人通行秒數,可能造成交通壅塞。

美國加州遊民人數近年大幅增加,州內主要城市都面臨相同問題,遊民聚集衍生出衛生、治安等許多社會問題,由於狀況持續惡化,加州民眾對遊民的同情心與容忍度也逐漸達到臨界點。

全球掀起智慧城市浪潮,台灣也不例外,包含六都在內的22縣市政府無不以打造智慧城市為政策目標。然而在追求智慧化城市之前,很多基本建設關乎人民的權利及福祉,應先務實檢討,才不會使政策流於虛而不實。道路交通就是很重要的一環。

根據交通部統計,2019年有459位行人死亡人數,代表著道路規劃上仍有許多改善空間,尤其是行人從斑馬線過馬路時,更是經常發生意外的路口。

我和余在宥、葉彥廷與顏駿這一組,是在十月下旬的旅遊淡季造訪義大利。那時候威尼斯人潮已逐漸散去,當地政府趁機在最熱鬧的聖馬可廣場上,掀開了一些地磚來進行排水改善工程。這畫面提示了我,在歷史悠久的聖馬可廣場之下,仍然埋設著維持現代生活的瓦斯管線、電纜、排水管。掀開地表挖掘並組構屬於當代的生活系統,讓我有點啟發。加上在羅馬這座充滿古蹟的城市裡,也讓我開始思考:「考古學」與整趟旅行印象深刻的Scarpa建築、「威尼斯雙年展」的日本館、古羅馬廣場之間的關係。

六都綠覆率都低於法定門檻百分之十,除了高雄,其餘五都連百分之五都不到,加上長期不重視行道樹養護,公園綠化多半聊備一格,以致難以降溫。

今年5月臺灣遭逢56年以來最大旱災,6月中國連日暴雨成災、美加西岸飆破攝氏40度的熱浪,極端氣候正提醒人類,實踐低碳永續刻不容緩!身為臺灣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城,新北市扮演永續領頭羊,守護生態、翻轉城市,讓城市更綠更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