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irPods Pro賣到缺貨的背後 你的耳道已是下一個科技金礦

蘋果AirPods Pro賣到缺貨的背後 你的耳道已是下一個科技金礦
2019-11-11
文・彭子珊
5568
剛推出一週的AirPods Pro,已經在美國、日本等首波開賣市場熱銷。但蘋果想的不只是音質和時尚,還要從你的耳朵裡淘金。日本人臉辨識大廠NEC也在悄悄耕耘「耳道聲音辨識」。到底我們的耳道裡藏著什麼祕密,讓科技大廠接連搶進你的耳朵?

當你戴上耳機,「嗶嗶」的清脆聲響後,耳機就已經「認出」是你。在你通勤上班、跑步運動的路上,播放音樂的耳機也正同步收集你的健康資訊,連線到手機和雲端,甚至拋給醫生。

耳道裡的未來,可能比你想像中的更近。 

定價249美元(7990台幣)的蘋果新版耳機AirPods Pro,開賣第一週,就已經在美國、日本等首發市場熱銷。消費者至少得等上兩週,才能拿到耳機,成為年底購物季的熱門話題。

蘋果AirPods Pro於10月底上市後,在許多國家都賣到缺貨。圖片來源:取自蘋果官網

除了防水、排汗,AirPods Pro還由塑膠的硬式耳塞,改為三款矽膠耳塞套,讓耳機更貼合。蘋果表示,強調主動式抗噪的這款耳機,會根據使用者的耳道和形狀,透過軟體來調整聲音品質,調和周圍噪音。

從設計改良,讓耳機更貼近你,蘋果想的不只是音質和時尚。

不只用來聽 耳機比你想像的更「認識」你

10月3日,蘋果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出的一項專利申請,正在透露AirPods的未來。

這份專利申請內容顯示,耳機表面內建兩種不同的生物辨識感測器,可以在使用過程中,直接從耳道收集健康資訊。感測器讓耳機可以辨識左右耳,做到自動調整聲音。

有線耳機的應用則更廣泛,還能做為電極,透過心電圖(EKG)感測器或是電阻抗心電圖(ICG)感測器,詳細測量使用者的心臟狀況。甚至藉由皮膚電導反應(GSR),推算出使用者當下的壓力指數多高。

在耳道裡佈局的不只蘋果,擁有超過120年歷史的日本電氣(NEC)也正在往前邁進。

11月7日,NEC社長新野隆就在2019年度大會C&C用戶論壇暨博覽會(iExpo)後,談到「耳道聲音辨識」的未來。

NEC社長新野隆,提出「耳道聲音辨識」的未來。圖片來源:彭子珊攝

「比方說,現在很多警衛都得戴著耳機,但是不是本人,其實我們也不知道。如果可以透過耳道聲音辨識,只有對的人才能透過耳機接收指令,很多場景都有類似的需求,」面對《天下》記者的提問,NEC社長新野隆解釋,「NEC已經在做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不久之後就能實現。」

位在NEC東京總社裡的「未來創造中心」(Future Creation Hub)裡,記者現場測試後發現,只要在右耳戴上專屬無線耳機,三個清脆簡短的「嗶嗶」聲後,螢幕上就顯示使用者的耳道已經被記錄。碰到需要身分識別的場景,只要再次戴上耳機,就能「認出」使用者,用耳道來開鎖。

同樣是耳朵裡的商機,但蘋果和NEC一個用光,一個用聲音,從技術到策略思維都大不相同。

光與聲音並行 耳道是下一個戰場?

蘋果的耳機,用的是PPG(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感測器,也就是用LED感測技術,量測心跳、脈搏、血氧含量等。蘋果的這項技術,相當於透過脈衝式血氧濃度器把光打在耳道內的皮膚上,藉由光的變化推算皮膚下的血流量,進而算出心率、呼吸速率等資訊。

從耳道裡抓取健康資訊,關鍵就在AirPods的熱賣。

對蘋果而言,收入成長最快的,早已不是iPhone,而是包含Apple Watch、AirPods等穿戴式裝置在內的配件業務。今年4到6月,蘋果的配件業務收入總額55.3億美元,較前年同期漲幅超過50%,遠勝Apple Music、App Store等軟體服務的18%。

儘管蘋果沒有公布AirPods的銷售數字,但蘋果執行長庫克在法說會上強調,「這絕對是穿戴式裝置爆發的一季!」若將配件和軟體服務分拆,規模已經是《Fortune》排名前50大公司。

雖然iPhone銷售的規模334億美元,仍是配件業務的五倍之多,但同期萎縮9%的跌幅,顯示蘋果加速整合Apple Watch、AirPods等配件及後台軟體服務的必要。

具有心電圖功能的Apple Watch,邊聽邊感測的AirPods,加上整合數據的軟體服務後台,可能已經是蘋果深入健康領域的重要戰略。

從人臉、虹膜到耳道 只有安全還不夠

蘋果想的是廣大的消費市場,怎麼深入平常百姓家。向來以B2B為主的NEC,則是在商業應用中開疆闢土。

去年在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臉部辨識基準測試中,以錯誤率0.5%判讀1200萬人的高精準度,第5度拿下全球第一的NEC,也正在往耳道邁進。

生物辨識,向來是NEC的強項。明年的東京奧運,從競技會場、選手村到新聞中心,約30萬人進出的臉部辨識,用的都是NEC的技術。

NEC最新的虹膜辨識技術,已跳脫距離的限制。圖片來源:彭子珊攝

為期兩天的2019年度大會上,NEC展出的最新虹膜辨識技術,就告別過去只能近距離辨識的限制,即便是2公尺外、戴著眼鏡的步行者,也能快速拍下虹膜,比對身分。

從人臉到虹膜,速度、精準度不斷提升,但耳道聲音辨識的挑戰,不只要快、要準,還要找到對的應用,讓消費者願意打開耳道。

3年前,NEC就開始跟日本長岡技術科學大學合作,透過耳機發出聲響,再記錄聲音在耳道裡的反射,在一秒鐘之內描繪出每個人特有的耳道形狀,做出身分識別。

耳道就如同指紋一般,每個人都不一樣,也因此發展出耳道聲音辨識的技術。圖片來源:彭子珊攝

去年,在韓國平昌奧運期間,NEC也搭配韓國電信(KT)的5G智慧巴士(Connected Bus)推出測試服務,用耳道辨識技術確認巴士的司機身分。

只是,已經有人臉、聲紋、掌紋、虹膜等辨識技術的我們,為什麼還需要透過耳道來辨別身分?

NEC台灣總經理賴佳怡舉例,耳道聲音辨識尚未導入台灣,但虹膜已經落地在台灣的應用場景。「虹膜辨識技術的應用,在金融跟支付領域,一定要跟錢有關,精確度沒辦法容忍(太低),因為錢可能就轉出去了。」

虹膜的深耕,來自於和人臉辨識結合,提高安全需求,為金流把關。耳道的聲音辨識,則同樣在健康需求上打轉。

日本NEC的研究顯示,應用場景除了戴著耳機的警衛,時常戴著手套的醫護人員、工作的作業人員等,都能在不用手的狀況下完成身分識別,避免感染和污染。

只是,人臉辨識引發的隱私疑慮還在發酵,又有多少人願意開放自己的耳道,為看不見的安全加一道鎖?在密碼多到記不住的時代,耳中金礦怎麼採,蘋果和NEC不只要幫消費者疲憊的大腦分憂解勞,還得兼顧隱私保護的憂慮。(責任編輯:洪家寧)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