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中新生:從太平國小到基隆設計與建築者之家

廢棄中新生:從太平國小到基隆設計與建築者之家
2020-03-30
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
21600
比起大興土木、媒體能見度高的大型建設,一個城市、一個地方的改變,只有生活在當地的人才能細細品味。關於基隆,新聞上看得到的是輕軌的工程進度、一個又一個新地標的出現;但是如果走訪太平國小周邊社區,居民可能會告訴你,他們最大的感受是回家的路變得更舒服漂亮了;返鄉的年輕人可能會告訴你:基隆,變得更有活力了。

其中很多故事,從廢棄的太平國小開始。

與其他在少子化趨勢下的學校一樣走向廢校命運,不同的是,太平國小舊校地在基隆市府的用心規劃下,以「基隆設計與建築者之家」之姿重新成為社區生活和城市美學的公共基地。而這個「美」不只存在藝術創作的視覺層次,更是生活之美、人與人情感的美。

廢棄的校舍 成為地方創生基地

淹沒在近年來發光發熱的基隆各種新聞消息之間,從一次次在「設計與建築者之家」舉辦的活動報導中,外人可能很難深刻感受到一個城市舊空間活化運用所帶來的改變。已經連續舉辦三年的「基隆山海工作營」,透過與藝術設計相關科系師生合作、邀請民眾參與,改變了社區樣貌,也凝聚了地方意識;以這個地方為平台,透過一次次展覽、工作坊等事件,串聯民間專業者,打通基隆設計與建築的網絡。2019年,基隆市府的「基隆市公辦都更專案辦公室」和「大歷史場景再現專案辦公室」也進駐太平國小,成為都市再生的策略中心。走上太平國小舊校舍頂樓,俯視基隆在山海之間富有層次感的美景,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獨特位置,似乎再適合也不過。

邀請民間力量 打活一池地方春水


「地方政府積極投入社區營造有兩個好處,」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處長徐燕興表示:「首先是,過程中我們能真正聽到社區在想甚麼、社區的需要,找尋我們共同的課題;第二是慢慢串起社區和環境的認識,因為有很多熱情的社區人士在過程中會發現他們是可以參與的,然後大家一起來處理這些課題。」

專業者、學生成為擾動的力量,在與居民充滿歡笑的訪談間,貼近了在地的生活與文化,也因而能用設計創作出滿足地方生活、展現鄉土特色的作品。社區民眾則是主體,在預算有限的基隆社區,不少人紛紛貢獻專業,工匠、水泥匠人紛紛挽起袖子,社區媽媽們也不遑多讓地端出一盤盤好吃的菜作為慰勞。

「這些人都很願意奉獻、參與社區事務,甚至已經開始形成一個團隊,慢慢我們就能和他們一起做點事,用很小的預算、非常有人情味地處理社區的需求。甚至有些人現在談社區發展可能比單位裡的同仁更深入,我們也開始和他們交換意見,讓他們參與。」徐燕興說。「我們也開始在這個平台和在地的建築師等公會互動,相互尋找一起合作的各種可能性。因為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是所有社區、所有市民、專業者共同參與的結果。」

打破空間定義 重新以「公共性」思考

過去的經驗裡,我們很習慣給一個空間明確的定義:這是社區圖書館、這是活動中心、這是公園……公共空間只要扮演好給公眾的「空間」角色就足夠。但是未來社會的公共空間,更需要被突顯的是「公共性」的功能,而這就是「設計與建築者之家」,透過空間的運用,同時發揮了凝聚社區、想像城市、集結設計與建築能量、甚至是青年返鄉、外來者進住等功能;創造流動,開始讓社區、讓城市「活」了起來。很難被定義,但確實對公眾帶來改變。

「基隆很特殊的地方是有海港、有城市、有山。港的建設其實可以串聯到我們的丘陵跟城市裡面,在丘陵做的建設也能對港帶來效益。」徐燕興說明。尤其現任基隆市長林右昌是台大城鄉所出身,在任何一個城鄉建設、基礎建設中,除了規劃設計時以整體性為考量,也刻意進行區域、社區間的串聯。

以太平國小舊校址為軸心,連結到山下社區,再連結到整座城市正在進行中的建設,一方面解決社區的需求,一方面提供給所有年輕世代、專業者、創意者一個吸引人的空間,慢慢與整座基隆城市「港城丘」的整體建設發展串聯,用設計師的思維解決地方的需求、想像城市的未來。整個基隆城市正在快速進化,「設計與建築者之家」也像變形蟲般不斷演進,在所有民眾、專業者的參與之下創造不同的可能。

「想像還沒有到達,所有這過程中都還能出現新的想像,大家一起慢慢把新的想像烹煮出來。」

太平國小的廢校,帶來的卻是新生。以太平國小舊校址改造的「設計與建築者之家」為起點,由點到線到面,將基隆的港/城/丘、人與人之間;在地/外來的力量與情感互相串連,連結出一個更好的基隆未來。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