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疫情使城市斷糧⋯⋯她跑遍學校教孩子種可食植物,讓荒地變「飲食花園」

萬一疫情使城市斷糧⋯⋯她跑遍學校教孩子種可食植物,讓荒地變「飲食花園」
孩子們運用校園裡的廚餘、落葉等廢棄物當肥料,使他們從小不與自然生態環境脫節。圖片來源:共好生活合作社-大同國&小花園
2020-06-15
文・白曛綾(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圖・馮雅蕾、共好生活合作社-大同國&小花園
28289
想像這個未來情境:你住在城市中,食物來自於農村、甚至是國外。有一天突然發生地震、海嘯或瘟疫,食物來源被切斷,這時你該如何是好?

新冠肺炎這個突如其來的疫情,使人警覺,住在城市中的人可能會斷糧,也提醒我們該好好盤點糧食供給,以免陷入爭奪糧食的窘境。

台中市有一位小市民,馮雅蕾,她自十年前孩子出生後,就開始擔心這個問題。

她告訴我,「孩子出生後,我對全球暖化這個問題越來越感到焦慮,」她說,「不知道大人無止盡地消耗地球資源,會讓孩子將來處於什麼樣惡劣的環境?」(延伸閱讀|哈利與梅根只想生兩個?環境惡化,「反出生世代」拒生小孩來地球受苦

台中市民馮雅蕾自10年前孩子出生後,開始關注食物來源議題,促使她跑遍學校教孩子把荒地變「飲食花園」。台中市民馮雅蕾自10年前孩子出生後,開始關注食物來源議題,促使她跑遍學校教孩子把荒地變「飲食花園」。

2014年1月,一個課程從此改變她的命運與人生觀。

當時,正在菲律賓協助救災的澳洲樸門野地訓練專家史提夫克瑞(Steve Cran),應邀前來花蓮,為台港兩地30位學員開辦樸門救援工作坊,實作教導災後重建與土地保護(註1)。

這個5天4夜的課程,使馮雅蕾從此蛻變成為保護地球的綠色戰士。

課程結束後,學員們各奔東西,依照各自的力量和興趣投入相關工作;而馮雅蕾選擇在台中都會區,建造城市飲食方舟。

她知道自己學會的技能,可以讓自家孩子不擔心沒東西吃;但她還希望讓其他人也有東西吃。

她鎖定台中市的小學,從台中火車站附近的大同國小開始,透過市政府2014年核撥的一筆計畫經費,她和夥伴們遊說學校,將大同國小校園圍牆砍掉一半,將原本因荒煙漫草而被校方張貼「危險—禁止進入攀爬」的圍牆內空地,改造成一條飲食花園長廊,所種的植物包括花卉,都可食用。

路過民眾都能看到這個小巧美麗的園地,就很容易被這副景象吸引,經常有國內外團體前來取經;我也在因緣俱足下,拜訪了馮雅蕾和大同國小。(延伸閱讀|「畢業生抱歉!你們離開後,我們把校園變美了」台灣校園美學10大改造案例

馮雅蕾從台中市大同國小開始,將原本荒煙蔓草的廢地,改造成一條飲食花園長廊。馮雅蕾從台中市大同國小開始,將廢地改造成飲食花園長廊。

她讓孩子們學會如何在校園裡善用廚餘、落葉等廢棄物當肥料,建立香蕉圈、種植蔬果花卉、為昆蟲建造旅館;她不只想讓孩子有能力在城市裡種植可食植物,更要使他們不與自然生態環境脫節。

馮雅蕾指著圍牆內的昆蟲旅館,對我這個城市佬進行解說,「這些枝幹的空心部位,就是昆蟲最好的都市住家,這些被泥土擋住的部分,就代表有昆蟲進駐了。」

雅蕾除了改造校園,也帶孩子自製昆蟲旅館,使孩子不與自然生態脫節。圖片來源:馮雅蕾、共好生活合作社 - 大同國&小花園馮雅蕾帶孩子自製昆蟲旅館、認識生態。

2014年大同國小計畫結束後,她仍持續建造著城市方舟,不只是圍牆內有飲食花園,還將施作範圍擴及大同國小校園內的其他角落,再慢慢延伸到台中市其他的中小學,包括大智國小、台中國小、文華高中⋯⋯。

一個又一個的中、小學校園,是她和一群夥伴們一步一腳印,不計較成本地為台中市建立的綠色方舟;透過校園裡的實作教學,這些老師和學生們,也成為她所培訓出來的綠色戰士。(延伸閱讀|自己的食物自己種!農地面積僅1%,新加坡「城市農夫」在人行道上種菜

馮雅蕾的足跡遍佈國小到高中,透過校園裡得實作教學,建立綠色方舟,培訓校園裡的綠色戰士。馮雅蕾的足跡遍佈國小到高中,透過實作教學培訓校園綠色戰士。

做這些事情非常辛苦,不只是一個白皙美麗的女子要頂著大太陽做苦工,還經常面臨找不到施工經費來源的窘境。

但馮雅蕾笑著說: 「看著孩子們辛苦工作卻仍帶著滿足與嬉戲的笑容,就是我最好的回報。他們明白了什麼是低碳生活,長大就會成為能做正確決定的大人!」

除了在中小學校園內建造飲食花園,馮雅蕾也和朋友們成立共好生活合作社,為2018年台中花博中奪得國際五大獎的「四口之家」,建造了飲食花園(註2)。

台中 花博 四口之家馮雅蕾和朋友為台中花博「四口之家」打造飲食花園。

「四口之家」是兼具生態保育功能的永續建築,建屋外也營造飲食花園。圖片來源:台中觀光旅遊網「四口之家」是兼具生態保育功能的永續建築,屋外還有飲食花園。圖片來源:台中觀光旅遊網

她們也租下大同國小附近的一個空間,即使沒有經費支援,仍堅持為市民持續開辦各種農耕、育苗、共煮共食、廢棄資源再利用、讀書會等課程,希望每個市民都能將城市飲食花園自給自足的方舟概念,帶回自己家中。

馮雅蕾認為,善用家裡的空間與廢棄物,即使是個小陽台,也能耕種出足夠一家人食用的蔬果。只要不隨意浪費,建造小而美的飲食花園、並達到自給自足的循環,地球資源其實很夠用。

她說,「我希望大家現在就開始改變,實踐與環境共生的智慧,人類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並創造生態化家園的人間天堂,未來會非常不同的。」

馮雅蕾也將「食農教育」帶進校園,同時為城市居民提供無虞的蔬果供給。馮雅蕾也將「食農教育」帶進校園。

食農教育,不只是教育孩子如何種菜與認識食物安全,它也扮演著因應氣候變遷的方舟角色,為城市居民提供無虞的蔬果供給。

然而,政府部門推動食農與環境教育進入正規校園體系時,多數教師因缺乏相關經驗而生阻抗心;但可以提供協助的生態或農業團體,卻因不習慣紙上談兵、不想應付繁瑣的政府申請文件,而不願提出申請。

這也使我國在因應氣候變遷的民眾自主調適,進度遲滯不前;當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效應日益增強時,民眾的恐慌心態也跟著日益擴大。

但台灣已有越來越多如馮雅蕾這樣的小市民,因為警覺到未來城市將面臨食農危機,她(他)們不等政府支援,就先以實際行動證明:

自己不只有改變未來都會樣貌的能力,也能成為磁吸石,吸引愈來愈多人匯聚,一起改變舊有的生活模式,進而創造出自己想要的都會生活樣貌。

或許是時候了——各級政府單位該仔細聆聽這些善於耕耘、卻不善表達的市民心聲了。

註1:楊漢聲,2014年1月15日,澳防災專家 花蓮培育綠色戰士,中國時報。
註2:鄧木卿,2019年4月17日,花博「四口之家」奪國際五大獎 中市府:台灣之光,ETtoday新聞雲。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