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煮軟爛、幫推輪椅⋯⋯將父母老後交給外傭,為何反而會害了他們?

飯煮軟爛、幫推輪椅⋯⋯將父母老後交給外傭,為何反而會害了他們?
彭婉如基金會期望以銀髮家事服務,讓長輩維持健康自立的生活模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0-09-10
文・王百芳(彭婉如基金會專員)
30608
衛福部最新統計顯示,台灣人「不健康生存年數」高達8.41年,創下歷史新高。如何健康老化,是台灣高齡社會令人頭痛的課題。

怡甄是彭婉如基金會的家管員,目前服務的11個家庭中,超過一半有70歲以上的長輩;其中服務最久也最高齡的90歲楊爺爺,讓她看到「不長照的老年生活」的典範。

她觀察到,楊爺爺的秘訣是「不放棄勞動的機會」,無論上街買菜、煮餐、洗衣都不假他人,一手包辦;而需要爬高爬低、衣被換季等粗重、容易跌倒受傷的家務,則交給家管員。

楊爺爺的生活態度,可以簡單的濃縮成「積極活動,預防臥床」這八個字,完全打破了東方社會傳統「有事,弟子服其勞」的觀念。

20年前,彭婉如基金會在規劃家事服務時,是為了做老人服務:「只要提供精簡省錢的家事服務,長輩就能夠維持在家自立生活的習慣,而政府的長照資源,就用來照顧中、重度的人。」

因此2016年起,彭婉如基金會提出「銀髮家事」的概念,讓獨居長輩、雙老長輩,以及家有70歲以上長輩的家庭,優先得到服務。目前台北地區服務的3,000個家庭中,有高達四分之一為銀髮家庭。

許多長者因身體狀況及環境空間問題而難以踏出家門。許多長者因身體狀況及環境空間問題,而難以踏出家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基金會眾多服務長者家庭經驗中,我們發現台灣的二、三年級生,是一群「宅老人」世代。「宅老人」的宅,可能是因為身體功能退化,不方便出門;可能是因為環境與空間不友善,害怕出門跌倒;也可能退休之後,不知道可以去哪裡。

而這群長照2.0 A、B、C級服務都難以接觸到的長輩,往往是基金會家事服務方案的使用者。他們有很高的比例沒有運動習慣、社會連結較薄弱;在身體因素無法煮飯後,飲食就改以外食為主,多油多鹽且營養不均衡;更令人擔憂的是,家中往往缺少防跌止滑的設施,安全堪慮。

「宅在家老化,送進機構臥床」,是台灣常見的長照故事,這是許多家庭的痛,也是社會沉重的長照負擔。

但就像阿基米德的論點,用小小的支點,能夠撐起地球;簡單的銀髮家事服務,卻可能是打造長輩不進入長照臥床生活的關鍵。

基金會的家事服務的訓練,不再只著重清掃技巧;我們要求家管員對長輩的居家環境安全,要有清楚的概念;要能分辨健忘與失智,更需要學習各種慢性病飲食的注意事項。(延伸閱讀|「孤獨」相當於日抽15根菸,50歲後妳想跟誰住?她們花20年催生英國第一個熟女共居社區

家事管理提供給長輩適切且貼心的服務。家事管理服務提供長輩適切且貼心的居家照顧。圖片來源:截自彭婉如基金會官網

此外,銀髮家事服務,往往不只清潔、打掃、煮飯的功能。家管員怡甄所服務的高齡的獨居阿嬤,在膝關節開刀後,變得行動不便;不但無法外出買菜,家務也難以處理,需要家管員協助清掃、買菜、分裝食材。

對難以外出的阿嬤來說,一週最期待的就是家管員來的那一天,可以有人說話聊天。除此之外,家管員也常常自發做起安全看顧的工作;例如,擔心阿嬤自己在家洗澡,萬一跌倒沒人幫忙;便建議阿嬤改在她服務的時間洗澡,以便隨時能幫忙。

經年累月的服務過程中,家管員與長輩之間的關係早已轉化,從家務清潔的提供者,到陪伴者與安全看顧者,更常常是發現長者健康出問題的吹哨者。(延伸閱讀|彭婉如基金會專欄|「長輩需要的是陪伴!」怕阿嬤沒地方上廁所,暖心小七店長變「托老所所長」

40歲以上的中年世代,往往在忙著照顧子女、衝刺事業的時候,猛然回頭發現父母已在不經意中老去、逐漸需要照顧了。這時,台灣子女習慣早早幫父母請外勞,將長輩生活服侍得好好的,以解決照顧的問題。

但若快速將時間軸往後拉,卻會發現外傭的照顧模式,會代替長輩,將原本可以自己做的事都做完了。

例如,為了方便長輩咀嚼,將飯煮的得軟爛,長輩逐漸失去咀嚼的機會,咀嚼功能就退化了;走路緩慢不順就推輪椅,長輩失去自主散步強化肌力的機會……等,這些過度的協助,往往造成長輩加速失能。

外傭無微不至的照顧,卻可能造成長輩加速失能。外傭無微不至的照顧,卻可能造成長輩加速失能。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如果有兩張圖像在你眼前,右邊是由長輩坐在輪椅上由外勞推到外面散步;左邊是即使年紀大,仍自己推著小推車買菜、散步行動自如。前者是台灣大街小巷常見的場景,後者則是彭婉如基金會董事長劉毓秀到瑞典考察時,看到當地的老人家的生活樣貌。

瑞典當地長輩即使行動不方便,仍然推著「助行小推車」自己坐公車買菜。這個畫面點出北歐人對於生活自理的堅持,此模式在瑞典社會已證實能有效壓縮失能,從前端根本剪除長照壓力,成為社會穩定存續的重要關鍵。(延伸閱讀|彭婉如基金會專欄|「老人天堂」瑞典的四個發現(上)|當失去自行進食能力,就是該讓長輩平靜離開的時候

回頭看文章開頭提到的90歲的楊爺爺,會驚訝地發現,他的養生哲學跟遠在8,389公里外的北歐社會,不謀而合。

因此,台灣的中年子女應有更大的前瞻性,將眼光放得長遠,不要剝奪父母勞動的機會;用簡單的家務服務,維持其在家生活的能力,就能讓父母維持生活自理、健康自立的生活模式。此種做法可減少疾病風險,並且延後失能,保障其晚年的尊嚴。

關鍵時刻的一個選擇,決定了長輩老年生活品質,以及一個家庭的照顧負擔,甚至是台灣未來高齡社會的存續。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