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偏鄉的逆襲 台東為何能無痛推動「遠距醫療」?

疫情下,偏鄉的逆襲 台東為何能無痛推動「遠距醫療」?
去年開始,台東縣政府聯合3家醫院,在11個鄉鎮衛生所推動的遠距醫療。圖片來源:台東縣政府
2021-06-21
文・蔡立勳 圖・台東縣政府
13912
疫情升溫,中央開放民眾進行視訊診療,減少出入醫院。但向來醫療資源稀缺的台東卻能無縫接軌,關鍵在於去年即聯合3家醫院,在11個鄉鎮衛生所推動的遠距醫療,讓台東人即時看到180公里外的醫生。

眼見新冠疫情尚未止息,中央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將全面推動遠距醫療,鬆綁相關法規,讓民眾透過視訊看診,減少不必要的接觸風險。

透過手機、平板電腦進行遠距看診,對不少民眾來說是新鮮事,但台東民眾在指揮中心宣布之前,早已習慣這樣的看診方式,在這次疫情「無痛接軌」。

去年五月,在台東關山電光部落的文化健康站,擔任照服員的謝月蘭多了項工作。每週二,她會在部落、文健站詢問民眾身體是否不適;在固定的排診日,帶著有就醫需求的民眾到衛生所。

民眾完成生理檢查後,衛生所醫師會操作五官鏡拍攝患部影像,上傳雲端,接著兩人坐在平板前,由遠距的專科醫師透過視訊問診,照服員則在旁協助翻譯。

這是台東縣政府在11個鄉鎮衛生所推動的5G遠距照護網,比今年初,健保署公告初步開放50處偏鄉申請的「全民健康保險遠距醫療給付計劃」,早了將近一年上路。

台東縣- 遠距醫療-新冠肺炎衛生所醫師拍攝患部影像、上傳雲端後,由遠距的專科醫師透過視訊問診。

台東與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台東馬偕、花蓮慈濟等三所醫院合作,開設耳鼻喉科、眼科與皮膚科的遠距門診,由遠傳電信提供網路、連線設備,健保署東區業務組以專案方式,協助台東早一步推動計劃。看診人次一年來已超過2,000人。

這三個科別是衛福部規定提供健保給付遠距醫療費用的科別。「因為全台灣都缺(這三個科別的醫師),連市區都缺,根本請不到醫師支援;愈難找的科別,我們愈需要用遠距,常見的像高血壓、感冒,我們都可以看,」台東縣大武鄉衛生所主任盧克凡說。

不僅缺醫師,交通也是大問題

台東向來是醫療資源稀缺的縣市,從最北的長濱到最南端的達仁,縣境全長約176公里,雖然戶籍人口21萬,常住人口僅十萬,難以支撐診所營運;縣內六所醫院有五所集中在台東市區。

「偏鄉醫療最大的問題是交通,」盧克凡直言,民眾要到市區看專科門診,多只能選擇包車。以大武為例,來回計程車資1,200元加上耗費時間長,已是台東人的日常,也是都市民眾想像不到的生活樣貌。

為了提升醫療可近性,台東縣府花上半年打造遠距醫療系統,過程比預期還困難。初期是系統建置問題,「我們一下子開11個點,沒有一個醫學中心可以一次幫忙做這麼多,」台東縣衛生局醫政科科長鍾明霞說。

衛福部照護司規定,承作遠距醫療的醫院必須是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台東只有馬偕醫院符合資格,但醫療量能不足,因此縣府又找了高醫、花蓮慈濟合作。(延伸閱讀|全台第一個遠距心臟門診上路,用5G串連離島醫療

三家醫院,三套系統

衛生所要與醫院分享病歷、圖檔資訊,得解決資安規範、開放權限問題,但這三所醫院使用不同醫療資訊系統,病歷設計各有差異,「本來以為寫一套程式就好,結果要寫三套,」鍾明霞說。

其中,綠島、蘭嶼的衛生所因為與高醫、台東馬偕合作,系統架接的複雜度更高。

鍾明霞印象很深,遠傳的工程人員安裝基礎設備期間,正好遇上東北季風,風浪強勁,船班不定期停駛,但為了搭船到蘭嶼、綠島完成安裝,「他們都會準備兩、三天的衣服,以備不時之需。」

台東縣- 遠距醫療-新冠肺炎衛生所醫師操作五官鏡拍攝患部影像。

事實上,國內許多地方曾試辦過遠距醫療計劃,因醫療影像品質攸關醫師判斷結果,須達到4K、8K等高解析度,以至檔案大小動輒數百MB,透過4G網路傳輸,時常出現延遲,影響醫療品質。

遠傳一開始就設計5G,以解決這一個問題,「頻寬速度的問題,5G以後改善很多,」盧克凡說。

系統好不容易完成,上線後卻又遭遇阻力。首先是衛生所一直以家醫科為主力,但遠距醫療開設眼科、皮膚科與耳鼻喉科,初期常遇到醫師開的藥物,衛生所沒有備藥的情況。

「就好像一個在看感冒,一個在看癌症,用藥品項會有差別,」盧克凡解釋,經了解醫院用藥習慣後,衛生所開始準備不同藥物。

其次是衛生所無法進行侵入性治療,以針眼為例,情形嚴重的患者可能需在患部動刀,皮膚科也常有患者出現斑點,需要切割組織以進一步化驗等。

「這邊比較不方便做,設備、人員經驗都是問題,」盧克凡直言,「現在十個病人來,可能只有處理五個,有些病人我們還是沒辦法處理,需要轉診或是侵入性治療。」

如今透過遠距醫療,醫師可以先行進行線上診斷,再確認是否需要到醫院進一步治療,讓患者省了許多力氣。(延伸閱讀|林百里:廣達要從「黑手」,變成協助醫師的手|未來招待所——智慧醫療

「少了醫師噓寒問暖⋯⋯」

但技術問題容易解決,人心反而是最大難關。盧克凡不諱言,偏鄉人口結構老化,對遠距醫療容易持觀望態度,即使推動一年至今,仍有患者不習慣對著平板看診。

「他們還是希望看到醫師,噓寒問暖一下,這跟信任度有關;目前有改善,可是步伐還很慢,」盧克凡說,這無關乎醫療技術,他14年前回台東服務初期,病人也不多,長時間看診才累積出與在地病人的信任。

但網路代替馬路,成效仍是逐漸顯現。

謝月蘭觀察,以往有些長輩察覺身體有異狀時,因交通不便,寧願等孩子返家再請他們協助接送看診,有時小病一拖會變大病。但遠距醫療上路,讓長輩就近先到衛生所看診,了解問題,即時提供適當處置。

攤開台東的遠距醫療數據,一年來累積了近2,500人次,以眼科最多,有1,152人次。「50歲以上佔了七成,60歲以上佔了五成,」鍾明霞分析,整體使用人數慢慢增加,沒有下降,許多鄉鎮從剛開診的個位數成長至十人以上,「表示他們對這樣的診療方式、結果是認可的。」

縣政府也定期追蹤看診人次,將使用率低的門診改成雲端診,如果科別使用率低,沒有開設固定診次,一旦民眾有就醫需求,就可以連上其他鄉鎮衛生所接受遠距看診。

此外,因綠島、蘭嶼兩座離島後送到本島的患者,有六成都屬於心臟內科,縣府也自掏腰包以每年近百萬支出,從今年3月開始,由台東馬偕在兩地衛生所開設心臟內科遠距門診。

從本島到離島,從山地到海邊,醫療本就不該因居住地而有差異,台東為了解決偏鄉醫療資源稀缺,想方設法完成的5G遠距醫療網絡,在這次新冠疫情中,意外成為另一種「超前部署」。(延伸閱讀|台東縣 城鄉零距離的智慧醫療網

(責任編輯:李郁欣)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天下國際週報:確診病例破30萬!全球大停機,近10億人被迫宅在家
疫情衝擊台灣GDP 最糟狀況會怎樣?
歐洲紛紛淪陷 為何德國新冠肺炎死亡率奇低?BBC揭開謎底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