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衝刺,接力抗疫_首都防疫抗戰指南

短跑衝刺,接力抗疫_首都防疫抗戰指南
2021-07-28
文・台北市政府
3406
2020年台灣「半鎖國」策略下的防疫模範生成績,歷經一年後被變種病毒突破防線,全台一度陷入疫情蔓延、醫療崩潰的恐慌。所幸,病毒會演化,人類的對策也能動態因應。眼前疫情稍緩,但危機尚未完全解除,面對隨時可能來臨的下一波危機,我們在過去的戰疫經驗中學到了什麼?

時間回到今年5月25、26日,疫情由諾富特群聚到萬華一路延燒,雙北疫情最緊繃的時候,一天有三十多輛載著已經喘不過氣患者的救護車被擋在醫院門外,因為每一間急診室都爆滿,甚至一度需要北醫南送,輕症者只能自己在家隔離照護,全台人心惶惶。

醫生出身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根據病毒特性,用醫學上檢傷分類的概念訂出「三級分流戰略」,依症狀嚴重度分「居家」、「加強版防疫專責旅館」、「醫院」三種收容模式,避免醫療資源崩潰。柯文哲親自到每一家醫院,協調院長當場訂出期限內可提供的防疫專責病床數量,再從台北市600家旅館中挑選訓練良好者設置加強版防疫專責旅館,火速在兩周內將防疫專責處理量能從300多床提升到2800床,確診者居家隔離照護的情況已不復見。

社區內的戰場,除了熱區的固定快篩站,還有移動式快篩隊,運用大數據監測,看到群聚熱點的前兆就前往撲滅。「你要對這個疾病有足夠的了解,才能針對疾病設計戰略。」柯文哲說:「我們是看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重點是不要拘泥於過去的戰術。」又例如靠著招募退休醫療人員進駐,同時增加血氧機等設備,建立照護的SOP。

一個個細節環環相扣,所有人合作接力,讓疫情至今不再像以前那樣令人窒息。

抗疫顧經濟  數位科技助攻

疫情最緊張的時候,曾有些人不禁對極權國家硬封城的做法發出艷羨的喟嘆,然而未來回顧歷史,台灣這一次不用強制手段、卻能達到封城管制的效果,會是更值得紀錄的篇章。

「從頭到尾我們一直維持防疫和經濟之間的平衡戰術,一方面針對可能的封城做兵推,一方面保持彈性,一步步把疫情控制下來。」柯文哲說。事後盤點抗疫成功因素,除了人民的高度自覺,北市府的「戰疫」策略,首先運用大數據監控疫情,過去幾年耕耘的數位基礎建設,例如台北通、無現金交易、酷課雲等等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北市府在今年初公布的《產業數位轉型政策白皮書》也全部在此時推動、強制上線。

先天「高防護力」的市政文化DNA

北市府在這一波疫情中接受了嚴酷的壓力測試,卻也突顯出高效率。柯文哲笑稱六年來市府機器已經被他「操」到脫胎換骨,預算執行率從66%提高到了81%。疫情期間,他要求北市府的所有局處作業照常進行,該開的會議改用視訊會議、該拆的違建照拆,絲毫不因疫情而推延。

此外,六年來把人力、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的「省錢文化」,效益也反映在防疫上,所有對策優先考慮在既有的基礎上補強優化,將人力物力保留在最需要的地方,例如只在假日進行的市場管制、疫苗接種線上預約等,又或是優先運用既有的醫院、診所、旅館等設施作為台版的方艙醫院,隨疫情快速做出因應。

「在每一個困難中,我們願意嘗試用新的方式解決,就能在一次又一次當中越來越強。」柯文哲說。北市府所有防疫創新作為和經驗也都已經寫成SOP,未來可提供給其他縣市參考。

最後則是科學抗疫的態度。在病毒面前,人們的價值選擇益顯赤裸,曾經是醫生、信奉科學的柯文哲說:「我還是專業人士,最大的好處就是沒有什麼意識形態,本著理性、務實、科學,可以承認錯誤、自我改正。」民主社會和科學態度的一大共同點是「自我修復」的能力,當民主政治和科學態度結盟,也許正是我們未來對抗病毒的最佳出路。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