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合一的極致 在柏克萊,學完大數據就接軌城市規劃

產學合一的極致 在柏克萊,學完大數據就接軌城市規劃
2016-11-10
文・程晏鈴
11195
學習資料科學、大數據卻沒地方發揮?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讓學生學完,就直接參與矽谷企業正在進行的案子,從改善高速公路車流量、水資源使用......,讓城市創新隨時發生。

車子沿著高速公路駛到東灣,進入柏克萊市區,古老的大學城沿路都是陡坡和擁擠氛圍,楓紅點綴校園外的里奇路,一棟二○一五年啟用的四層樓建築雅各布斯樓(Jacobs Hall)在一片楓紅中特別明顯。

這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最新的創客空間。電腦科學、設計學院、藝術科系背景的學生三三兩兩聚集在木製大桌旁討論,有二到三十門跨領域的課程都在這棟建築發生,是各學院學生的最大交集。

「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工作空間,有數位設計、模擬的軟體,也有製造硬體的工具(程式導入的電路板),希望培養學生數位創新技能和對使用者的同理心,」雅各布斯樓的員工米契爾帶著《天下》記者參觀,各種配備3D列印、雷射切割機、Arduino元件的工作室和實驗室,完全整合軟體跟硬體。

影響社會的頂尖軟體人才

「有趣的事情都在這裡發生,」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系(EECS)教授葛西亞(Dan Garcia)這麼說。他口中的這裡,其實不只是雅各布斯樓,而是整個柏克萊。

這意謂著柏克萊眼中的軟體人才,不限於寫程式,而是以軟硬整合為基礎,達到創新與社會影響力。

「讓我們做一些這世界需要的東西吧,」在柏克萊最受歡迎的程式課「CS61A」,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系教授德內洛(John DeNero)喜歡這麼說。他希望透過程式課,能引發學生興趣,並創造新的科技或服務。

但柏克萊不只有電腦科學。有課程討論數位科技為世界帶來的變化,包括交通、金融、法律、人工智慧等,探討政府角色,「希望讓學生思考科技帶來的衝擊,也思考自己的角色,」德內洛說。

資料科學很夯,柏克萊也成立課程,把抽象的資料科學應用在真實社會,結合哲學、生物、經濟、電腦科學、法律和智慧城市等領域。

兩種課程同時上課,一邊教的是基礎的資料科學,一邊是上應用端,例如,智慧城市。教授之間知道彼此上課進度,根據學生學到的程度設計專題和課程。

有學生期末就設計改善高速公路的車流量,甚至還用大數據討論陪審團制度的設計和水資源的使用。

但要改變社會,也要先走入社會。和矽谷的鄰近性,讓柏克萊產業和學術之間更密切。

先做了再說!

今年剛畢業,在Google擔任圖像搜尋工程師的焦家澔,見面時還拿著白先勇的《臺北人》,和想像中的科技宅,不太一樣。

他投過八十幾封實習信,最後飛到日本和瑞士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實驗室實習,和十四個國家的人合作。對他來說,柏克萊和產業的連結,讓他看到更大的世界。

教授同時教書、Google工作、自己創業,已經不稀奇。「不只是產學連結,根本是產學合一,」焦家澔說,柏克萊藉由和業界的連結,強化學生實戰經驗,同時建立人脈網絡。

舉例來說,軟體工程的教法,不同於台灣只教課本或教材,通常是帶入真正的客戶,學生分組解決客戶的問題。

哈斯商學院也是如此。最新成立的「資料科學與資料策略學程」,是和跨國科技顧問公司埃森哲的大數據團隊合作,學生分工提出解方。

柏克萊的課程,也有很大一部份強調實作經驗。

焦家澔回憶,當年就有一門課,將美國選舉的政治獻金分布狀況,分成不同子計劃,包括美國各州捐款、選民分布等,從後端到前端的設計都融合在一門課程裡。

今年剛畢業的陳詠智,就和印度裔伙伴共同創立公司Infinite Uptime,開發工廠機具感測監控裝置系統,他們也是在一門創業課相遇,經過密集十週,每週十位使用者訪談改進產品。

陳詠智觀察,這兩年柏克萊已經開始走向實作與專題導向。

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系兼任講師弗里蘭(Gerald Freidland)說,這麼多實作歷練,為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力。

強大後援 支持自主學習

在柏克萊,大一大二不分系,只要決定自己要在哪個學院,想修什麼課都很容易。其中,有八成的學生待在跨領域的文理學院裡。

柏克萊近年更流行自主主修,甚至自己開課。只要跟學校申請,提出整個學期的規劃,就可以開課,這些課程都可以列入畢業學分。

課程五花八門,泰式按摩課還要求學生幫街友做按摩;有學生因為上完CS61A的課程,也開了程式課程,德內洛還是這門課的顧問。

更進階版就是自己設計主修科目。陳詠智選了一系列的課程,找指導老師,最後以「科技與創業」主修畢業。

看來充滿彈性與自主,但若缺乏背後的資源,這套自主學習機制也做不起來。

德內洛就說,因為不分科系,加上社會對電腦科學的重視,修課學生每年加速成長,五年前只有五百人,今年暴增到三千人,要怎麼維持這麼大班的學生,也需要相應的資源支持。

於是學校投入大量資源,包括助教聘雇和線上資源平台的建置,還有線上自動批改系統,每週三小時的討論課和實驗課,還有週末的複習課程,多達兩百五十位助教協助教學,這些都是柏克萊用資源培育未來人才的證明。

但很大的挑戰,仍是如何和同在矽谷核心的史丹佛大學競爭。

創新,未來人才的共通語言

矽谷創業分析公司PitchBook今年釋出「全美創投最愛大學排名」,柏克萊以近千名創業家、八八一家新創公司與總募資超過百億美元,排名第一;其中有四五.五%是軟體公司,創業家也集中在電腦科學系。

光在校園內的創業加速器就有四個,最有名的SkyDeck,位於柏克萊市區最高的大樓頂樓辦公室,至少孕育出三個團隊被《Forbes》列入「30 under 30」的名單。

柏克萊提供免費工作場地和會計法律諮詢,最重要的還是人脈網絡,常有不同企業到辦公室和進駐的團隊們分享。這些資源和課程,穩定建構柏克萊不斷循環的人才生態圈。

「數位人才,要利用工具不斷創新、不斷失敗,再進步。」弗里蘭笑說。柏克萊讓學生不斷失敗、創新,再提供環境與養分,結合實作、社會連結、跨界創新和自主學習。

柏克萊培養人才,沒有數不數位的區別。因為未來的世界,掌握在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手中,無關乎工具或語言。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 610期《數位X教育 贏的起點》>>

photo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