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慧醫療下一步怎麼走?2021BTC生技會議提出四大建議

台灣智慧醫療下一步怎麼走?2021BTC生技會議提出四大建議
2021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對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提出四大建議。圖片來源: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
2021-09-24
整理・李芸
27576
台灣生技醫療的下一步怎麼走?智慧醫療發展如何迎向趨勢?八月底,一年一度的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 BTC)給出四大建議。

BTC自2005年成立後,行政院每年就產業現況和世界局勢,邀請生技、醫藥背景的專家,針對台灣生醫產業給予建議、評估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發展。

今年,BTC以「精準創新・健康永續」為主軸——回應近兩年全球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加速數位化腳步的智慧醫療、精準醫學趨勢。

台灣發展生醫產業十多年,人才、技術布局已建立基礎。今年,台灣憑藉健保資料庫、尖端資訊科技產業等優勢,獲《經濟學人》評比為亞太區「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排名第二。

為了善用優勢、迎頭趕上國際趨勢,此次BTC會議中,專家盤點出台灣生醫產業的不足之處,並收斂成以下四個建議,做為行政院的規劃參考:

  1. 完善產業生態系
  2. 建構健康大數據平台
  3. 跨域與防疫科技創新
  4. 強化國際連結

建議1 完善產業生態系:跨域人才、法規革新、商用落地

BTC委員代表、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閻雲首先提出,生醫產業若要蓬勃發展,從人才培育到相關法規都須更健全,才能創造產業生態系。

跨域人才方面,發展精準醫療勢必要結合AI人工智慧、資料科學,所需的人才不再僅限生醫領域,工程、數學、化學等跨域人才也是培育重點。

然而,不少現行技術只能仰賴有醫事人員證照的人員,跨域人才參與受限。因此,政府可考慮放寬、調整證照制度,促進多元領域進入生醫產業;若要延攬國際人才,也應簡化工作簽證申請流程、給予租稅優惠。

醫療法規方面,也是台灣生醫發展的重點。

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司長陳鴻震分析,2025年,全球智慧醫療市場將成長至2,760億美元,但台灣的智慧醫療法規仍受舊法限制,無法全力發揮。

例如,精準醫療需要應用大量人體生物資料,但台灣生醫個資使用規範嚴格,將成弱點。他認為,生醫業者和監管端應共同討論,參考歐美各國的個資法和醫學研究倫理法規,盡快讓個資使用的保護、管理、解釋權限取得共識。

此外,原本年底落日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現已修法並展延至2031年)、智慧醫療應用所需的審核細節、遠距醫療的健保給付制度等,都須與時俱進,趕上醫療科技的腳步。(延伸閱讀|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醫療法規過時,防弊多於興利|客座總編輯

BTC-閻雲-生醫產業-跨域人才-醫療趨勢BTC委員代表閻雲表示,醫療法規與時俱進,能營造完善的生醫產業生態圈。圖片來源:截自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影片

最後,生技醫學研發成果如何走出實驗室、進入市場?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AI科技發展中,落地運用最困難、花時間,「如何商用」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BTC委員建議,首先可以參考韓國、美國的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審核機制,加速新藥試驗進程;沙盒(Sandbox)制度則能提供臨床與商業模式的驗證材料或場域;優先審查國產創新醫藥產品,也能成為新興生醫科技進入市場的一大推力。

建議2 建構健康大數據平台:數據整合、導入商用模式

「數據資產、數據隱私甚至數據戰爭都將被提上未來議程,」吳明賢以「未來石油」比喻大數據;加上健康大數據、AI人工智慧和數位化三位一體,已是未來醫學趨勢,台灣更應透過AI輔助、盡速建構完善的健康數據資料庫,精準醫療重要的基礎建設才能完工。

吳明賢-台大醫院-生醫產業-BTC-精準醫療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認為,健康數據是精準醫療的基礎建設。圖片來源:截自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影片

目前,台灣擁有健保資料庫、癌症登記資料庫、臨床試驗資訊整合平台等豐富資料,國內31家人體生物資料庫(Biobank)也已開始整合。接下來,台灣應接軌國際規格,讓資料庫標準化、格式化;參考美國的全民健康研究計畫(All of Us),也能有系統地大規模收集國人健康數據、進行研究。

除了資料整合,如何善用數據、導入商業模式同樣面臨困難。閻雲提到,國內的生醫人才、研究成果常常在商轉環節裹足不前;若有健康大數據的商業平台,讓資料合法且便利地商用、才能創造最大數據價值。(延伸閱讀|醫療AI,台灣來得及嗎?|韓廠已賣進台灣 「不能用健保數據」成台灣新創致命傷

建議3 跨域與防疫科技創新:提升抗疫實力、扶植新興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下,各界加速了防疫科技進展。全心醫藥生技公司董事長楊育民觀察,新冠疫苗成為國防重要利器;而醫護、疫苗供應鏈的耐力與彈性,對國家健康、安全和經濟也影響重大。

因此BTC委員建議政府積極發展防疫科技,包括從國外引進疫苗關鍵技術、投資疫苗和治療藥物開發、向國際爭取新興醫藥的委託研發及生產代工機會,提升台灣在全球醫藥產業鏈中的重要性。

此外,台灣還需不斷精進智慧醫療與新興醫療科技。現在,國內已有多家醫學中心使用AI協助看診、判讀醫療影像,未來藥物品管、醫材製造等醫療領域也應多納入人工智慧科技。

新興療法部分,包含細胞及基因療法、基因編輯、人體微生物相、多體學、大數據分析等,才能更細緻地掌握人體狀態,邁向精準醫療。(延伸閱讀|楊泮池:精準醫療已過時,用大數據讓人不生病才是藍海

醫院的硬體設備也是智慧醫療的發展重點。首先,各級醫療院所的資訊系統必須升級,改善醫院管理效率和品質。若要發展完善的遠距醫療和居家照護,還須強化物聯網和通訊設備。

吳明賢舉例,亞馬遜的遠距醫療服務(Amazon Care)中,患者在家線上掛號看診後,醫生直接將處方交給線上藥局,一小時內,患者就能在家收到藥物、檢測工具。若在台灣,仍有許多法律限制。

建議4 強化國際連結:開發海外市場、促進國際合作

最後,台灣的生醫產業如何與國際接軌也是重要課題。

「第一步就應接軌國際,再從國際的需求反過來看我們要怎麼做,」科技部部長吳政忠說明,過去習慣自己把東西做好之後,再去接軌國際;反過來執行,才能節省時間、精準把握市場需求,也免去執行到一半,市場卻變卦的風險。

吳明賢也認為,台灣的智慧醫療不應侷限本土,而是瞄準亞太、甚至全球,「我們要善用台灣臨床醫療、語言優勢及國際醫療來推廣,」政府可以舉辦國際會展、參與全球生技會議,增加曝光機會、吸引海外合作;透過獎勵機制,引導國內外資金投入。

此外,政府也應制定政策配套,鼓勵民間與海外合作、尋求適當併購標的,並帶領國內企業、醫療機構向外輸出醫療服務產業,強化與國際的連結。

吳政忠-科技部部長-生醫產業-BTC-智慧醫療科技部部長吳政忠強調台灣生醫界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性。圖片來源:截自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影片

吳政忠說,生醫與電子產業不同,發展期程漫長且辛苦;不過,近年生醫產業營業額漲幅可觀,去年更創下新高,發展備受政府重視。儘管台灣還有許多可以改進之處,吳政忠仍樂觀預估,未來十年將迎來台灣生醫產業的開花結果。(延伸閱讀|智慧醫療懶人包》八張圖,一次搞懂智慧醫療的定義、應用與台灣的挑戰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