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與ICT菁英受邀 三場專題演講剖析高品質醫療產品的未來

台灣醫療與ICT菁英受邀 三場專題演講剖析高品質醫療產品的未來
2021-10-12
文・阮怡婷
4934
今年5月「醫療器材管理法」正式實施,同時政府成立「智慧醫療器材專案辦公室」後,全台醫院管理階層紛紛開始正視智慧轉型。國內堅強的ICT產業實力,要怎麼和同為頂尖的醫療產業,聯手打造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呢?

15日食品藥物管理署(後簡稱食藥署)主辦的「產業與智慧醫材菁英論壇對談」圓滿落幕,三場專題演講,剖析業界發展智慧醫材的現況。由天下雜誌創意總顧問蕭富元主持,開場即表示:「現在是智慧醫療的大航海時代。」醫療和ICT領域還有更多有價知識等待被開發,她強調,政府扮演探尋的重要領頭角色。現場吸引近20位來自科技業、醫界、學界與金融領域的來賓參與,食藥署則由品質監督管理組副組長陳映樺代表出席。

本場對談三位講者,分別是從醫師轉戰醫療新創事業的廖威宣,現任康統醫學科技創辦人,還有在院內實現智慧醫療應用的長庚醫院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主任郭昶甫,最後則是科技大廠代表、華碩雲端暨健康總經理吳漢章。

廖威宣打頭陣,分享他從醫師、MBA到創業,一路觀察到的智慧醫療需求。曾經專長為內視鏡醫師的他提到,醫師執業時手術時間長,通常會靠大腦記憶病歷,直到一天工作結束後才一次寫完當天所有病歷。「經手20個病人,我通常就會忘記2個」廖威宣表示,在美國語音助理服務很普遍,也被認定為最有價值的智慧醫療商品,醫師只需要在診斷時邊說話,語音助理就會邊記錄病歷。

「有好的工具,誰不想當好醫生。」廖威宣因此改行投入新創,研發語音醫療服務,可望在台灣也能重視該項技術發展。來自全台最大醫療集團長庚醫院的郭昶甫則點出,現在院內除了醫師,連護理師、藥師都會有發展智慧醫療的需求和想法。

然而在醫院內發展人工智能最大挑戰就是「資料都無法有效連結」。郭昶甫舉例,光是長庚研究資料庫連結政府登記的健保資料,就要花上九個月,少了國家級資料、也就少了長期追蹤類型的醫療資訊,醫療研究的重點是看到長時間的病情發展趨勢,然而醫院本身搜集的單一資訊遠不足以做出長時間維度的研究。

對此,華碩雲端暨華碩健康總經理吳漢章則分享一項創新醫藥服務是透過大數據服務,讓藥廠能在多個國家找到對的病人資料,進一步使用於醫藥研發。「這是展現平台經濟的經典案例」吳漢章解釋,同意參與計畫的醫院不需要交出任何原始醫療資訊,而是透過數位系統讓計畫在院內取得統計結果,最後藥廠也只能拿到研究用的統計資料,藉此保障病患隱私。

對於在台推動智慧醫材、智慧醫療服務,三位講者一致認同「政府須展現關切發展的態度」,郭昶甫明白地說:「政府要參與、制定法規、帶錢進來,我們才能往下走。」

台灣的智慧醫材需求究竟多不多?郭昶甫直言:「需求無限,但付錢的有限。」以長庚這麼龐大的醫療集團而言,還是仰賴健保出錢維生。廖威宣也表明,按他的觀察,台灣醫院並沒有迫切需求,根據資策會調查31家醫院,也顯示一家醫院一年平均只花一百萬在購買智慧醫材,甚至他曾遇過醫院管理者直說:「你公司的語音服務是很省時間,但我們技術員更便宜。」

吳漢章接續分享,美國醫院確實一年投入10%以上經費在投資智慧醫療,台灣醫院則約1.6%,「把台灣當市場會很沮喪,所以我們才把台灣當成研發基地。」台灣的半導體、ICT實力,能將初代體積佔滿診間的超音波機器,改良成手持器具,讓醫師人手一支,這就是台灣實力的展現,從概念到產品研發、進軍市場,台灣開發進程遠比其他國家快很多。

今年食藥署主辦智慧醫療系列對談,來自不同背景的三位講者都很樂見,也一致認同,今年醫材新法規上路後,確實感受到醫界管理階層因此更關注智慧醫療發展。接下來,業界和醫學界都期待主管機關能「展現積極態度」研擬政策,提出健保以外的經濟誘因、產品研發所需的國際鏈結。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廣告)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