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創造改變:青年慈善家沈芯菱眼中的智慧城鄉

需求創造改變:青年慈善家沈芯菱眼中的智慧城鄉
2018-07-20
16354
科技自學翻轉鄉下孩子沈芯菱的命運,讓不可能變成可能,成就她投入慈善與公益的人生。她的夢想與DIGI+方案, 在建構智慧城鄉的共同道路上相遇。

沈芯菱透過網路科技,拉近城鄉之間的數位落差。(沈芯菱提供)

出生雲林偏鄉的沈芯菱,今年28歲,從小家境並不富裕,但11歲那年,她利用網路賣掉阿嬤家的3萬顆文旦,而後靠著科技自學,架設英語免費教學網路平台為偏鄉學童找尋學習資源,更利用科技幫助農民打開農產品銷售通路。

善用科技發揮影響力,解決偏鄉問題

「如果不是因為網路科技,我想我所做的事情其實無法發揮這麼大的影響力。」回想自己投身公益與慈善的最初,正是因為看見生活中有許多城鄉差距帶來的問題,所以她開始積極尋求解決之道,成為青年慈善家。

沈芯菱的成長故事影響了許多人,而她的行動傳奇也被收錄在許多本教科書中,如今她仍持續藉由科技關注社會各角落的需求。而在社會各角落,科技彰顯社會公義價值的故事也在持續發生。例如: 透過物聯網翻轉養殖漁業,過去,漁民日復一日、不分晝夜地測量魚塭中的水質、溫度,現在透過系統化科技工具與物聯網就能幫助漁民監控,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行銷、觀察市場進而擴大收益。

漁民現在可利用科技工具與物聯網,幫助漁民監控魚塭中水質、溫度。(沈芯菱提供)

又例如教育創新,有愈來愈多偏鄉的熱血老師們透過3D、AR 技術,結合在地特色,讓學習內容更立體,運用即時互動的科技,打造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沈芯菱說:「我相信數位科技將成為解決城鄉問題的同義詞。」因為透過科技可以發掘、行銷、展現更多城鄉特色,並且進一步幫助城鄉創造無可替代的價值,朝向永續發展。

從需求出發,厚實智慧城鄉建設

為了建構理想中的智慧城鄉、公義社會,沈芯菱認為要同時關照不同族群對數位科技的不同需求,「觀察現今的偏鄉,無論是山巔海角,我發現這些地方最多的就是老人跟小孩。」老人最需要的是交通跟醫療,小孩最需要的是教育資源,而青壯年最需要的就是創造產業與工作機會,她期待透過制度的建立、資源的引流,讓科技應運需求而生,為社會帶來更多改變。而這樣的思維,正與DIGI+ 方案加強數位基礎建設以創造社會公義的策略目標不謀而合。

她也建議在發展智慧城鄉的過程,不妨透過 Design Thinking 策略與工具的運用,從使用者出發的角度,思考硬體、軟體與服務三大面向,從服務往回推,遇到問題可以怎樣解決?可以提供哪些服務?再往回推就會發現需要什麼樣的軟體、內容,再透過DIGI+ 方案連結中央和地方,避免資源重複投入。

改變的起點,科技讓你贏在轉捩點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世代帶著科技能力投入關懷城鄉發展,發掘在地問題並探索解方。沈芯菱分享自己的經驗,「網路的發達讓大家快速認識偏鄉,但無論資訊有多豐富,親自腳踏實地到在地蹲點,嘗試用居民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真正感受土地的溫度。」這些觀察能幫助他們切入核心,真正看到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感受土地溫度的重要關鍵就是要用居民角度切入問題(沈芯菱提供)

願意持續專注、活在當下,才能發現問題,進而解決,沈芯菱深信:「城鄉的發展其實和人生一樣,即使無法贏在起跑點,但我們仍可以持續努力,抓住機會、善用科技,贏在轉捩點。」她更樂見政府扮演領頭羊的示範角色,透過DIGI+ 方案整合資源、串聯應用、落實創新,創造機會讓更多人看見智慧城鄉新未來。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