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奕瑾x蘇菲亞:訓練機器人比訓練真人難很多!

杜奕瑾x蘇菲亞:訓練機器人比訓練真人難很多!
2018-07-24
文・程遠茜
6713
AI是萬靈丹?甚至會取代人類工作?2018數位創新論壇座談會上,專家呼籲,科技只是人類發明用來改善生活的工具。

優雅轉頭左顧右盼、不時以眨眼表示自己正聽著對話的禮貌,穿著深藍衫的世界首位機器人公民蘇菲亞(Sophia, World’s First Android Citizen)不僅吸睛,更在回答「妳會不講中文?」時,給了個贏得掌聲與笑聲的回答:「我需要時間學習,下次我的語言能力一定讓你驚艷,甚至是說台語!」

如同一般人面對Siri一樣,首次與AI機器人同台的科技界大咖 - 數位時代總主筆王志仁、台灣AI實驗創辦人杜奕瑾、前Evernote執行長菲爾‧利賓(Phil Libin),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2018數位創新論壇座談中,也準備不同面相的問題,一探蘇菲亞的反映:
「妳有交往對象嗎?」
「我還沒機會想這個,一直都忙著世界巡迴!」蘇菲亞答。

蘇菲亞人性又令人莞爾的回答,不經讓人回到最常問的問題:機器人到底會不會取代人類?

近幾年人類對於新科技能辦到的事情,除了一片讚嘆,更有極度的不安,深怕工作讓機器人取代、讓AI監控。杜奕瑾呼籲,不論機器人怎麼學習、再怎麼厲害,人類都應該將其視為力量強大的工具、能讓人類如虎添翼的那對翅膀即可,「即便褓姆再怎麼會照顧嬰兒,也不可能取代母親,」他打比喻。

此外,機器人雖然可以輕鬆記得大量資訊,但是要能真正「學以致用」,卻要花比人類幾千倍萬倍的時間,「不管是訓練機器人開車或要讓AI能讀懂X光片或核磁共振(MRI)報告,都需要幾百萬次的測試和修正,但是人類學習這些頂多幾百個小時,」利賓分析。

AI、大數據、區塊鏈等近幾年發燒的關鍵字,似乎讓人追不甚追,其實更應該慢下來去思考應用;與其探討科技發展會不會讓人類社會文明失控,不如回頭思考發明者 – 人類的主導價值,「好的設計應該要讓使用者覺得自己像個人類,而不是讓機器人像人,」利賓補充。

而且,這些都不是軟體工程師的專利,技術出來之後,更待各領域專業串聯應用,設計思考、商業模式、行銷市場哲學、法律規範等,都不是AI能瞬間取代人類的領域。

AI不是神器,始終都來自於人性。

延伸閱讀

杜奕瑾向齊柏林致敬 用無人機360度影片記錄台南機器人想毀滅世界?達賴喇嘛弟子在MIT開課談「AI道德倫理」侯勝宗專欄|無人車會變「三寶」?五步驟學習和自駕車和平共處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