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皮蛋豆腐」印象:北藝,是成功的設計嗎?

我的「皮蛋豆腐」印象:北藝,是成功的設計嗎?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創新設計引發不少市民討論。圖片來源: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2022-08-01
文・呂欽文(建築師、台大城鄉所兼任教授)
11177
朋友多了一張票,讓我有機會進場體驗「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出發前,再次打開了早已積存的檔案,溫習這棟名聞遐邇的新台北地標的原始設計構想。

我知道,看建築有很多的層次:可以從整體外觀的形式看、可以從施工品質的表面看、可以從使用空間的機能看、可以從設計的原始動機看。「批評」建築很容易,也可以很直接,從使用者的角度臚列各種意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但,「評論」建築,卻不容易,因為有一個「價值取向」的鴻溝,很容易變得雞同鴨講。

就以我們戲稱為「皮蛋豆腐」的北藝中心來說,各界愛恨分明。喜歡的人會說,這是整合多重需求、接地氣的前瞻性創作;不喜歡的人會說,這個地方已經夠亂了,還要再加碼來亂?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台北市-城市建築-建築設計-公共建築-城市-都市規劃-城市規劃-公共美學北藝常被戲稱為皮蛋豆腐、貢丸米血等食物組合,北藝也曾在臉書自嘲。圖片來源: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由於正式使用不久,內部的機能還未能被檢視,大家的意見其實多著重在外觀的形式意象。「外觀」的喜好,因涉及個人的「美感經驗」,據以評論建築,難免失之偏頗。我認為比較公道的評論方式,是用設計者給自己的「命題」,檢視他是否做到;也就是從他自我設定的目標,來檢驗它們是否被實現。如果被實現了,就是「成功」的設計。

至於那些命題正不正確,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命題正確又被實現了,兩者兼備,我認為這才稱得上是「好」設計。

如果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即北藝設計團隊)的原始構想,就是要呼應在地的本質——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社群型態,「亂」,就是OMA要的詮釋方式;他們以此命題,最後也作到讓大家認為的「亂」,就此而論,我們能不說北藝是成功的設計?

從OMA設計北藝的心路歷程來看,他們的初衷確實不是要做一個「優雅」(elegant)的建築。事實上,從西雅圖圖書館到北京央視到卡達圖書館,OMA的形式,從來不準備提出一個讓當地人感到「平靜」的建築。

但,「成功」的設計,是不是「好」的設計,這是更高層次的思考與評論。以「北藝中心」而言,該不該「亂」,值得進一步討論。這樣的命題,是屬於價值取向的問題,會在某一個決策層級被確認——這個決策層級就是評審委員。而競圖時的委員們,為OMA開了綠燈。

當然,當時給了綠燈,可能是因為委員們對於OMA所提的「三廳合一」方案高度肯定,而願意接受三廳的觀眾席向外爆炸式突出的「亂」像。換句話說,儘管北藝現在是「亂」得有理,但還得等待一段時日的使用後評估,確認三廳合一的構想是否成功,屆時才能斷定設計的最後成功,北藝也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好設計」。(延伸閱讀|台北郵局、行政院⋯⋯台北哪些建築保有傳奇大師萊特的風格?|林一平專欄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台北市-城市建築-建築設計-公共建築-城市-都市規劃-城市規劃-公共美學-RemKoolhaasOMA創始人、北藝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曾設計不少引發議論的建築物。圖片來源: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儘管外觀喜好的爭議,可藉上述解析,稍獲舒緩;但另一方面,某些工程品質與細部設計的面相,卻不能讓人沉默以對。

設計方一再強調多處不完美的呈現,是「保留工程過程」;但在現場看到的缺失,卻是施工「脫箠」(t‘ut-ts‘ue´)的結果,不能美化為「留下歷史」。

例如,許多管線的配置,若有意裸露呈現,就應稍作整理處理,而不是像現在似乎沒錢作天花板,而任其暴露一般。此外,開幕還沒幾天,地坪已多處慘不忍睹,假以時日真不堪設想。

另一個大問題是,管理得毫無品味可言。堂堂國家級藝術中心,卻任由告示牌、滅火器、垃圾桶靠牆站,沒想要給一點遮掩。

整個建築施工品質的差異,內裝的「簡約」與外殼(曲面玻璃及金屬外殼)的「細緻」,有天壤之別!(延伸閱讀|「第一名市長」為城市漆上這個顏色,讓稅收翻6倍還拆了5,000座違建?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台北市-城市建築-建築設計-公共建築-城市-都市規劃-城市規劃-公共美學北藝啟用不久,卻已有許多貼上破損註記的座椅。圖片來源:吳崢臉書

到北藝,不能抱著到兩廳院的心態。北藝走的是「普羅大眾」的風格,較接近科博館的大眾化與平民化,不要求細緻;這不是設計問題,而是風格的問題。

或許,這也契合了士林夜市的地氣。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