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市民都是市政工程師!臺北市透過數據科技,精準推動市政

每一位市民都是市政工程師!臺北市透過數據科技,精準推動市政
2023-04-07
文・整合傳播企劃
7786
平日有超過350萬人在臺北市生活,許多大型活動、跨域議題並非傳統單一局處或層級可處理,為了更即時反應、更精確善用資源,臺北市結合市政相關的資訊與統計數據,更客觀多維地推動城市發展。

身為台灣的首都,臺北市的戶籍人口不到250萬,但加上就業、就學、長期居留,與每日由鄰近縣市通勤的活動人口卻超過350萬,每當進行市政規劃,市府就煩惱是否該只針對市民、會不會造成某種偏差?為了實踐多元共融(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DEI)的精神,臺北市決定透過科技來輔助市政決策。

以科技客觀洞察市政全貌

「利用科技,可以客觀、無偏誤、無對立、細緻又多維度地呈現所有資訊。」臺北市副市長林奕華3月28日在《天下雜誌》舉辦的「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中說明民調未必精準即時、公民參與容易忽略低科技能力者,為摒除人為的偏見與盲點,針對議題本身做全面檢視,並提出最佳解決方案,臺北市決定堆疊透明化的數據與資訊,做為市政決策基礎。

透過量化的市政指標資訊,搭配既有的市政相關的統計資料,包括交通幹道的車輛偵測器即時資料、電信公司基地台的數據、捷運車站的進出人數、電子票證的搭乘軌跡,或每節捷運車廂的擁擠度等,可以推衍出的即時人流、交通動能與瓶頸點等,再配合各項市政的基礎資料,例如都市規劃的土地使用分區、建築物屋齡、社會福利服務據點、消防設施佈建點等,就能搭建出一座立體的數位孿生臺北市,讓各項專業的人員可以在這個城市模型中,探討各種市政的議題與可能性。

臺北市林奕華副市長在論壇中分享如何以科技數據洞察市政,作為決策基礎臺北市林奕華副市長在論壇中分享如何以科技數據洞察市政,作為決策基礎

即時、透明的資訊確保市府施政品質

臺北大數據中心收集各類關鍵數據,針對不同類型的情境需求,在市政儀表板即時呈現數位資訊,尤其在城市舉行大型活動期間,對資源、人員、交通管制等調配,起了絕佳的輔助決策效果。例如為了因應19天、數個展區、超過千萬人次的臺北燈會,臺北市府將展區鄰近捷運站進出人流、主要捷運線車廂擁擠程度、周邊道路車流量、氣象預報資訊等呈現於監控儀表板上,讓營運單位得以整合性的即時掌握人流、交通的密集區和流動趨勢,並成為啟動應變措施的參考。臺北每年舉辦的跨年晚會與白晝之夜,也是短期大量聚集人潮的活動,除了往年的經驗,市府同樣透過即時資訊的掌握,確保民眾玩得安全、開心又盡興。

科技也可以運用於跨域的長期政策規劃上,例如都市更新規劃,牽涉到屋齡分佈、都更區域、火災風險、居職人口分佈、地區發展等,這些資訊分屬不同局處管理,也有相異的考量點,透過平台整合複合式資訊後,可以完整地呈現問題與資源,不僅可以促成市府單位間的合作,也方便對外進行政策說明。

跨域整合,實踐更美好的臺北城

林奕華副市長認為,大數據中心除了呈現即時、自動化更新的跨域數據市政儀表板,也可進一步檢證政策實施的成效與改善點;市府以捷運沿線各站點大數據資料,包括跨類型交通運具使用資訊、站點的轉乘行為趨勢、平、假日人、車流差異、步行範圍、周邊景點人流、YouBike使用等深度分析,以掌握捷運沿線交通的全樣態,並由此檢視市府的大眾運輸政策執行成果。

臺北市運用數據分析檢視大眾運輸政策執行成果臺北市運用數據分析檢視大眾運輸政策執行成果

像是節能減碳等複雜議題,臺北市亦能透過科學數據透析癥結點。淨零碳排是重要國際趨勢,更是臺北市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遷、提高城市競爭力、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舉措。根據統計,臺北市溫室氣體排放量約75.88%來自住商部門,當中又以電力使用造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為大宗,因此想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必須進行能源轉型;目前北市府已在信義區著手打造創能、儲能、節能三合一示範貨櫃,屋內照明、冷氣、飲水機及冰箱等設備用電皆來自綠能,收集示範點的數據後,未來將推廣分散式發電儲能至社區、住家、商辦等;而針對排碳量20%的運輸部門,也將透過大數據分析,精準佈建綠能運具的數量、班次、行駛距離等,以減少碳排、降低空氣污染物排放並兼顧市民需求。透過科技數據,臺北市讓每一位市民都是市政工程師。

 

(臺北市政府環保局廣告)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