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的故事,未完待續

在地的故事,未完待續
2018-08-31
6651
對於地方創生,政府該以什麼態度來支持呢:主導、補助、順其自然?新北市在三鶯地區的做法是以建設讓人口自然回流,鼓勵青年投入地方,墊定地方創生的基礎。

位於新北市西南方,沿著大漢溪流的二邊「三峽」與「鶯歌」兩鎮相鄰,都是曾因河運與物產而興起的老城區,常被合稱為「三鶯」地區。三峽的山麓地帶曾是北部重要產茶區,而盛產陶土的鶯歌以陶磁聞名,造就以「茶、染、陶」產業興盛,曾是北台灣的經濟重鎮,也養成許多專業的職人。但隨著泥沙淤積失去航運之利,發展漸趨停頓,青年人口大量外流,城鎮面臨產業凋零、職人手藝失傳的困境。

直到三峽北大特區聚落慢慢成形,近年來又因為高速公路增設北大特區專用的交流道、三鶯二橋通車,捷運三鶯線也興建中,交通改善、生活機能佳、房價相對低,三鶯地區人口大幅度成長;沿著未來的捷運線,新北市府陸續興建了社會住宅,預計2019年底將有7000戶完工,這一建設將原本各自獨立的北大特區及三峽老街銜接起來,鶯歌老街、三峽老街、北大特區三個臨近但原本各自發展的地區,因為市府的建設漸漸融合成共同生活圈。有了人之後,傳統的風采也開始被注意。

在三峽老街邊,有間70年歷史的老醫院「愛隣醫院」,原本是外科診所,主要病患來自三峽、鶯歌、樹林受傷的礦工,1996年停止營業。由在地青年組成的「甘樂文創」發現了這棟荒廢的建築,將百年古厝轉變成藝文展演與社區學習的「合習聚落」,在此販售商品、藝術展演、開設工作坊⋯⋯以不同的角度延續在地文化。今年夏天更在此地以「三鶯宴」進行一場跨界翻玩的創意活動。

「三鶯宴」邀請地方的職人,以及全台十位以上創作者合作,以三鶯地區傳統的十大產業: 茶、染、陶、打鐵、金工、木雕、豆腐、麵線、製餅、製油為基礎,共同進行創作。例如台語歌手與打鐵店一起音樂創作、劇場服裝設計師利用藍染工藝將三鶯常有的山嵐層疊在布料上,展現戲劇的張力。另外也舉辦主題餐桌體驗、三鶯風味茶席、在地工藝體驗製作課程、三鶯聚落職人小旅行—參觀職人工作現場等活動,邀請民眾從不同角度感受三鶯地方產業的職人文化與三鶯城鄉特色與價值,活絡地方的市井產業。

三峽隔壁的鶯歌,在清朝嘉慶年間就有漢人移民至此地發展,憑藉移入的製陶技術、當地產的土料和煤炭資源、天然緩坡地形與便利的水陸交通,奠定鶯歌成為台灣陶瓷重鎮的基礎。但在近代科技與社會的發展中,陶磁的應用不斷地轉變,從1950年代開始,鶯歌的陶瓷廠歷經塑膠製品的興起、大型日用品陶瓷工廠量產、中國製產品低價搶市⋯⋯等挑戰,必需不斷轉型,才能生存。

「新旺集瓷」(The Shu's Pottery)營運長許世鋼,身為第四代鶯歌陶磁廠的傳人,家族的奮鬥史就是鶯歌的發展史。許家瓦窯起於1926年,一路上不斷隨著社會經濟起伏做品牌與產品調整,許世鋼接手家族事業後整合品牌,將家傳的老陶磁工廠改造為陶瓷展售商場,並整理家中文物與資源,創立許新旺陶瓷紀念博物館、新旺集瓷陶藝教室、新旺集瓷色彩教室、輕食吧等,將傳統的陶磁工藝結合觀光與體驗來經營,不僅成功將家族事業轉型,也將在地與家族的文史完整保留;另一方面,許世鋼也思考在推廣家族事業的同時,如何進行在地創生,他認為「先認識自己的文化背景,越在地深耕,就越國際。」因此新旺集瓷舉辦產業文化節、恢復陶神祭祀、培育產業人才、串連台灣年輕陶師拓展市場⋯⋯就是希望鶯歌的陶磁文化能持續傳承下去。

除了民間的努力,2016年新北市政府也特別在新北市立圖書館成立「三峽在地知識學專區」,首度曝光的「臺北州檔案」原件資料,是日治時期臺北州海山郡鶯歌庄(今鶯歌與樹林地區)役場1921-1945的行政文書,是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地方治理、教 育以及社會面向等珍貴的第一手史料;也收集三峽地區相關文獻書籍:地圖、小 冊子、摺頁、老照片、遷徙族譜等資料,讓新北地區的文史資料在官方的保存下能流傳下去。

關於地方創生,新北市政府期待以軟硬體的建設,改善地方的環境,讓人民願意流動至地方,自然地促進地方發展,當新的人群聚集至古老的社區,地方的歷史與本色,就有機會被挖掘出來。期待未來三鶯線捷運完成後,不僅為新北市民帶來乾淨的交通、便利的生活,也再生地方的創作力。

延伸閱讀:

「地方創生」阻擋人口減少的失速列車

由消失的密道孕育出熱血的舞林漆巷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