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科技與傳統,打造一座宜居的永續城市

融合科技與傳統,打造一座宜居的永續城市
2024-03-29
文.整合傳播企劃
1021
雲林縣擁有深厚的農業根基,幾乎半數人口從事農業工作,每年農業產值高達新台幣 854 億元,然而,平均一個農民的耕種面積僅約 1.1 公頃,「看看近年物價上漲情況,僅仰賴農業是難以維持家庭生計的,尤其是氣候變遷影響收成,所以我認為產業一定要多元化,提供不同領域的工作機會,才能降低家庭風險。」沒有高調宣言,雲林縣長張麗善闡述她的產業政策,一切從雲林民眾的生活出發。

推出「雲林良品」品牌 推廣在地產品

為提高農、漁、畜牧業收入,雲林縣府致力在原有的一級生產基礎上,推動二級加工與三級產品行銷販售,創造附加新價值,讓生產者的收益可以增加。怎麼做呢?為了讓台灣,甚至是國際看見雲林縣的好東西,雲林縣府運用政策力量打造屬於雲林人的品牌「雲林良品」。

透過認證機制海納在地極具雲林特色優質團隊及商品,包括生鮮蔬菜、水果、豬牛雞鴨肉、水產海鮮、伴手禮、各類食品雜貨等,並協助媒合各通路及貿易管道,上架到百貨、超市及電子商務平台。現在,消費者在全家、全聯、大遠百、新光三越、微風廣場及無印良品等都能買到「雲林良品」。

圖片來源:雲林縣政府

推動智慧農業 吸引年輕人返鄉

透過智慧科技導入,提高雲林縣農漁牧業等一級產業的生產效率、改善勞動方式,這是雲林縣府近年積極推動的產業轉型方向之一,張麗善指出:「就如全球許多地方一樣,雲林面臨高齡化、少子化及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解決方法就在智慧農業。」

這些年,雲林縣府積極推動機械化種植與採收、智慧溫室管理、無人機和智慧灌溉系統、水產養殖環境監控、智慧畜舍,加上綠色能源的使用等,不僅大幅提高生產效率、有效因應氣候變遷,且能夠吸引年輕人返鄉成為科技新農民,透過農業轉型和低碳營運,促使農業永續成為可實現的願景。

雲林縣的改變,創造出許多新農民的故事,例如蔡英地打造的「向天歌創新農業」。蔡英地擁有會計師執照,曾任職於全球四大的「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及科技大廠,在 40 歲那年回到家鄉承接父親的養鵝事業,以密閉式禽舍養殖取代傳統露天飼養鵝場,並在禽舍上方加蓋太陽能板,打造出國內最大的科學化養鵝場,成功示範智慧農業的競爭力。

圖片來源:雲林縣政府

規劃九大產業園區 重視淨零碳排

強化農業競爭力之外,雲林縣也積極發展工商業,積極打破人們對該縣單一農業的錯誤刻板印象,張麗善強調:「我們擁有亞洲最大的石化企業,貢獻中央不少稅收,也顯示雲林在工業領域的重要地位。」

雲林全縣共規劃九大產業園區,包括斗六智慧電動車研發基地、斗南交流道智慧物流冷鏈園區、虎尾航太機械產業園區、麥寮綠色產業科技加值園區、水產精品加值產業園區、古坑產業加值園區、大北港科技產業園區、智慧綠色產業園區、褒忠產業園區等,每個產業園區皆配合國家政策,引導合適的產業進駐及發展。

雲林縣產業發展皆以 AI 智慧化、淨零碳排、循環經濟、跨界整合等概念進行規劃,讓縣內相關產業資源可以最大化、環境污染低量化,以建構永續城市。「透過這些規劃,雲林將能大幅增加工作機會留住年輕人,建構新興產業聚落,同時轉型為永續發展的樂活城鄉。」張麗善說。

圖片來源:雲林縣政府

推廣行銷有成 觀光人次創新高

值得一提的,雲林縣府亦積極運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進一步塑造雲林縣觀光產業的吸引力。例如,雲林縣府委託台大實驗林管理處執行「草嶺石壁森林療癒基地計畫」,其中一項監測結果,木馬古道觀景台下午時段的負離子指數,竟是一般都市公園的四十多倍之多。張麗善曾率領縣府同親身體驗,上山前後的壓力指數明顯改善,顯然此基地將成雲林觀光又一亮點。

雲林縣府的用心,呈現在亮眼數據上,依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觀光總人次突破 1,973 萬創新高,穩坐非六都第一名,顯見縣府推廣觀光行銷成果豐碩。

圖片來源:雲林縣政府

屢獲獎項肯定 朝永續城市邁進

雲林縣的努力,屢獲國內外各大獎項的肯定,近日又以「IA2IA:從擴增智慧到智能自動化的未來農業」拿下 2024 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以及獲得國際 ICF 組織的認可和肯定,成為 2024 年全球 21 大智慧城市「The SMART 21 of 2024」,為全台唯一獲得雙重肯定的縣市。

從智慧農業推動到產業園區的建設,張麗善對於自己的期許始終是扮演「為雲林的未來種樹的人」,透過「低碳永續、健康友善、整合創新、共容共融、智慧創生、服務效率」此六大價值的實現,將雲林打造成一個健康宜居的永續城市。

(雲林縣政府 廣告)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