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走馬看花 更深入臺灣生態之美 不一樣的花博以「生態」讓世界驚艷

不再走馬看花 更深入臺灣生態之美  不一樣的花博以「生態」讓世界驚艷
新的視野 沈浸式互動劇場 一覽 0-3886 公尺的美好圖片來源:台中市政府
2018-10-31
5656
走訪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后里、外埔、豐原三大展場十足吸睛,其中位於主展場后里的「森林園區」,整體景觀設計為延續花博精神,落實「不破壞、只優化」的理念,保留珍貴樹種、配合場域特色,不只讓人沉醉原生自然的曼妙世界,也能向全球展現臺灣生態的豐富多樣與珍貴!

里山石虎展區。

臺中花博三大展場、四大園區,每一處都有其規劃主軸、焦點與使命,位於后里的—「森林園區」及「馬場園區」鎖定歷史悠久的馬場文化及珍貴原生的自然紋理,啟發內心最原始的美好;「外埔園區」以花果原鄉為主題,聚焦農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豐原葫蘆墩公園」以自然景觀的設計手法規劃水岸花都為生態環境軸心,並結合地方漆器、林業及糕餅產業,展現臺中多元文化特色,娓娓道來中臺灣的生態之美。

其中,位於后里森林園區內的「發現館」,是遊客入園後邂逅的第一處展館,該館以「未來之森」為設計理念,透空式建築運用再生磚及綠化建材打造,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建築物依地而建,與現地大量樟樹、楓香等原生樹種共生,並結合仿生態氣流的通風樹塔,使建築物、老樹兩者融為一氣,展期結束後,展館材料更可回收再利用。

負責規劃發現館的卡爾吉特策展團隊資深總監蔡正祿表示「臺中花博不只有花卉,還提供視野更開闊的舞台,藉此展現臺灣生態特色。」分為亮場區與暗場區,以生態為主軸,呈現海拔0-3886公尺的大甲溪生態之旅,在台中就能看見半個地球,融入音樂、雕塑、工藝、設計等多種元素,讓遊客體驗不同氛圍,而館內展出的兩大亮點:首推臺灣石虎與櫻花鉤吻鮭。

訴說瀕危石虎故事 提升保育意識

里山石虎展區,在熟悉的里山發現共同生活的動植物。

有意義的是,臺中花博原僅后里單一展區,於2014年規劃期間,當地發現第一級保育類動物石虎蹤跡,為維護生態並保存后里當地馬場文化資產,市府團隊與規劃設計團隊細心更改場地設計,縮減后里部分展區為石虎營造友善棲地空間,並加上外埔及豐原兩區。此外,為呼籲大眾正視臺灣特有生物的重要性,特別選定以石虎:「虎爸」、「虎媽」、「樂虎」(LOVE)、「來虎」(LIFE)共4隻超萌的石虎家族,加上鄰居「歐米馬」作為2018臺中花博吉祥物,創造歡樂氛圍。

館內設有「里山石虎」展區,為了使石虎形象更顯豐富,策展團隊請到「石虎媽媽」—保育專家陳美汀擔任顧問,同時,由藝術家邢福麟細心描繪石虎樣貌,重現過往石虎穿梭林野之間的畫面。

細觀淺山之王石虎,牠的外表像貓,是臺灣唯二的本土特有貓科動物,由於人為開發、棲地破碎化,且無法以人工養殖復育的臺灣雲豹在2013年宣布滅絕,而石虎如今也面臨同樣的生存困境,估計全臺數量僅剩300至500隻,因此農委會已在2008年將石虎列入第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除南投、苗栗曾發現石虎蹤跡,界於兩縣市之間的臺中,更是扮演著石虎野外棲地中央廊道的角色,因此「里山石虎」展區肩負著保護好臺中棲地,才有機會讓石虎數量再度上升的理念,從中體現里山、環境、人類的和諧共處,透過鏡面裝置及本區策展,盼營造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係。

身歷其境劇場 呈現國寶魚動人「回家」歷程

走進「發現館」暗場區,則是以臺灣特有種櫻花鉤吻鮭為主題的「溪澗孓遺」展區,適逢「國寶魚」發現百年紀念,藉此回顧珍貴的保育歷程。

櫻花鉤吻鮭的獨特,在於冰河時期後,經板塊變動與河川變遷,在亞熱帶的臺灣高山生存至今,沒有一般鮭魚由海到河不斷洄游的習性,自成一格演化成「陸封型」鮭魚,見證了臺灣自冰河時期以來的地理變遷,可說是有15000年歷史的「孑遺生物」(活化石)。

卡爾吉特策展團隊以18公尺巨型投影紗幕創造浮空視覺效果,搭配音樂家林強以溪流為靈感量身創作的音樂,引領觀眾隨著櫻花鉤吻鮭巡遊清澈溪流,並從冰河時期細說從頭,敘述如何因地形作用被困在高山,也解釋人類因築壩而阻斷鮭魚洄流路徑的來龍去脈。

「你可以看到野放過程裡,復育人員辛苦揹著二十多公斤的箱子,徒步好幾小時,甚至半天時間,才能抵達水質純淨的大甲溪上游。」負責策展的林品涵與廖珮珊表示,環境被破壞之後,要再讓魚兒快樂回到大自然,十分不易,透過這次的展覽規劃,能讓參與者有如親身經歷的感受。

水聲川流,水聲林聲響裝置藝術。

以森林園區 體現與自然共處哲學

海河之交,高美濕地的波光粼粼。

將主題聚焦於「自然保育」與「生態」的發現館,其實只是整個臺中花博策展的縮影,進入園區整體後,會發現規劃的是「與自然共生」理念的具體實踐。

負責園區策展的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總監吳書原設計師表示「花博不該只注重色彩的拼貼,更應該引領人們尊重環境、珍惜資源,打造注重生態的園林。」在此理念之下,他延伸出「在森林裡舉辦花博」的構想,藉由保留珍貴無比的老樹、創造與生態相關的展示,探索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能。

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總監吳書原。

在英國求學、工作多年的吳書原,曾參與倫敦著名的萊斯特廣場改造計畫,近期則以「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的陽明山美軍俱樂部地景改造備受好評,連續獲得「倫敦設計獎」(London Design Award)、2018臺灣景觀大賞首獎、2018臺灣建築獎等殊榮肯定。

吳書原感性指出「地景並非刻意營造,而是該用設計之力,讓環境儘量貼近原始自然狀態。」他接著分析后里森林園區前身為陸軍裝甲586旅之軍營,雖從1950年代荒廢閒置數十年之久,卻繁衍出欣欣向榮的自然景色,留下1500多棵珍貴老樹,經重整後,便有成為大型城市公園的條件,展期後,百分之七十的展場將被保留,成為與市民共享的綠地。

傳達信念與價值 展現不同以往的花博新貌

「創造公園、花園必須考慮地景狀態,並達到生態平衡。」吳書原指出,臺灣是最小範圍內,涵蓋最高生物多樣性的地方,從出海口到低、中、高海拔都有迥然不同的特色,因此在策畫時想把這種「豐富」的特色展現出來,藉由動植物讓訪客感受各種海拔的變化。

卡爾吉團隊,從左到右為計畫主持人蔡正祿、策展企劃林品涵、廖珮珊。

他與臺中科博館研究員嚴新富、胡維新一起從六千多種植物當中,逐樣研究、挑選展出物種,過程儘管冗長卻磨練出紮實無比的經驗;應用臺灣高超的農業技術,讓高海拔的植物,諸如肖楠、紅楠、赤楊、紅檜等樹種,也可與中低海拔的植物一起呈現。吳書原認為,這樣的農業、園藝能力,該被世界肯定與看見。

抱持著「傳達信念與價值,也是一種國力展現」的理想,吳書原不希望臺中花博只是曇花一現的煙火,而是能改變大眾對於園藝花卉展覽的既定概念,他懇切地說,本次臺中花博蘊含重要的時代意義,默默進行著「觀念反轉」。

花博不該只是走馬「看花」,而是該藉由景觀與地景的得宜規劃,讓觀眾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並從生物多樣性、人文創意、農業技術、歷史紋理等面向,去重新肯定、提升臺灣的價值。

「展覽不是講究繽紛燦爛,或以為花花綠綠就是豐富,我們更該注重內斂的文化質感與設計力。」因此他延攬新生代設計團隊「共感地景創作」,負責設計竹棚展演場、警衛亭、候車亭、森林市集等臨時性空間,為新生代創作人挪出發揮的舞台。

本次園區公共藝術,邀來於臺北世大運開幕時以聖火臺機械裝置而令人難忘的藝術團體「豪華朗機工」打造新作《聆聽花開的聲音》,與臺中企業緊密攜手,將再次展現機械美學魅力,讓整個臺中花博,能從自然出發,延伸出人文、科技、藝術等面向,展現臺灣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