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優勢出發,軟硬結合為發展契機

從優勢出發,軟硬結合為發展契機
2019-01-22
6536
 在臺灣,到底該如何發展AI智慧產業?負責全球搜尋引擎龍頭Google台灣暨香港工程研究所的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博士,指出了一個明確發展的方向,那就是從臺灣既有的硬體製造優勢出發,「而且AI發展將使得臺灣的硬體裝置變得更加重要,」簡立峰直言。

【最新消息】未來城市開設新 FB 粉專囉!按這裡加入吧!

身為國際知名資訊檢索與中文資訊處理專家,向來思緒清晰的簡立峰回顧臺灣科技業發展歷程後指出,臺灣硬體代工產業是全球數一數二,不僅技術精密,且擁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從生產工具機設備,到晶圓研發、IC設計等一應俱全,因而早已發展出強大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商業模式,約占臺灣GDP產值9成比例,僅有1成是B2C(Business to Customer)。


Google 啟動智慧台灣計畫,全面投資臺灣。

過去憑藉著為全球大廠做硬體代工撐起了半世紀的臺灣經濟奇蹟,但面對新紀元,臺灣若要發展AI產業,勢必要發展軟體,還要直接面對市場與消費者。為了追根究柢提供具體有效策略,簡立峰建議產業與政府應該先回頭思考:為何臺灣的軟體與B2C,無法跟硬體與B2B一樣壯大?

語言隔閡與單一人才背景造成阻礙

仔細探究原因,簡立峰發現主因有二:第一,臺灣慣用語言是中文;第二,臺灣人才背景缺乏多樣性。

以語言角度來看,中文軟體的市場性相當侷限,而且臺灣還得面對中國這個擁有強勢經濟體奧援的競爭對手。同時,軟體商經營B2C要自己站到市場第一線面對全球消費者,接應來自全球的電話;回覆來自全球的e-mail,但語言隔閡促使臺灣廠商很難打造出一支可面對全球、溝通無礙的國際客服團隊。

另一項艱難任務是,企業要建構出具有堅強國際力的業務團隊,來說服全球消費者購買產品。不可諱言,以過去臺灣成功的B2B模式來看,只要企業擁有一個國際業務力超強的老闆、業務主管,即可帶著整間企業衝向全世界,但這種模式並不適用於軟體業務或B2C商業模式的拓展。

更可惜是語言隔閡使得臺灣雖可發展出領先全球的製造技術,卻很難創造或長久經營一個全球買單的科技品牌,如此現象連帶影響臺灣的大學發展,理工學院始終強勢過於管理學院,在此不斷循環之下,因而發展出現今態勢。

秉除語言隔閡,臺灣也是一個單一種族、文化單一的社會,人才很難去理解全球族群融合區域的文化差異與消費思維。說到底,這兩項主因背後潛藏的瓶頸是臺灣人才缺乏國際力,以及臺灣企業欠缺國際營運格局。


Google 在台灣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徵才。

兩方策略:鼓勵軟硬結合與人才流動

抽絲剝繭,找出問題後,簡立峰提出兩項建議:第一,軟硬結合,第二,鼓勵大量人才先走出去,再走回來,人才要有國際流動。

關於軟硬結合,簡立峰舉了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臺灣路口常設置監視器,目前監視器都只會在車禍、火災發生後,被當成是警消單位搜證的工具,但如果監視器能在車禍、火災發生的第一時間,便立刻自行通報警消單位到場救援,這就是一種AI人工智慧的展現。

以上述例子來看,監視器使用的工業電腦是臺灣製造的強項,廠商卻少去思考能否在原有硬體平台上,架構出更先進獨特的軟體,「如果臺灣軟硬體人才能跨業結合,就是臺灣再創高峰的機會點,」簡立峰直言。簡單來說,臺灣若單獨發展AI軟體,十有八九會輸給美國矽谷、中國北京中關村,「但結合臺灣硬體製造優勢,便可增加成功機率。」

改變產業思維的同時,簡立峰認為培養未來AI人才的關鍵,唯有先讓人才走出去,再走回來。走出去學習國際語言、營運模式、市場判斷,再走回來,把所學一併帶回臺灣。「可惜過去幾年,因為受全球景氣不佳影響,加上臺灣研究所門戶大開,愈來愈少年輕人才願意走出去。」

AI智慧顛覆人類的想像,而AI人才則要不斷打破界線,包括軟硬體設備之間的產業界線,還有國與國之間的學習、工作界線,唯有具備融合概念,AI產業才能大破大立,創造出更高產值,面對未來發展,簡立峰認為在臺灣的硬體製造基礎上,發展智慧國家的前景相當值得期待。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