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有國旗?設計評審還原現場:身分證不應成國族認同決戰點

該不該有國旗?設計評審還原現場:身分證不應成國族認同決戰點
2019-03-27
口述・張基義 整理・陳芳毓
20121
身分證究竟該不該有國旗?回到2018年的身分證設計徵件現場,內政部沒有任何指示,也不是評審考量重點。畢竟,政治爭議只能用政治處理,第一名的作品即使沒有國旗,評審們還是會選它。

新身分證該不該有國旗?若有,又該放多大?去年我擔任身分證設計徵件的評審時,這個話題就曾引發熱議。我試著從設計的角度,還原當時的考量

台灣身分證是每十年一換。過去都是公部門設計人員重新排個版就好了。我們的健保卡、駕照等證件都是這樣來的,所以看起來大同小異。

資料來源:內政部

但這個公式,在2016年有了改變契機。

在當時的「台北世界設計之都」展覽,有個單元叫「打造未來戶政事務所,設計給2300萬人的護照身分證」,引起蔡英文總統的興趣。正好四年後要換發第七代身分證,2018年,內政部決定透過徵件,由專業設計師擔任評審,並透過網路投票,邀請公民參與。

身分證須具三特點:功能、美學與未來性

初選七位評審,除了我,還有知名設計師聶永真、王明嘉,及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總顧問張光民及一位中央印製廠代表,幾乎都是設計背景。我們一致認為,身分證是日常生活最常用到的證件,從皮夾裡掏出來的時候,一定要覺得驕傲、好用,因此必須具備三個特點:功能、美學與未來性。

首先,身分證最重要的功能是防偽。它乍看只是一張紙卡,其實藏著十多項防偽功能。例如,拿起對著光線看,正面有玉山、台灣的水印;大頭照下方還有放射漸層的台灣圖案,轉動後,會逐漸變成蝴蝶和七彩的「TAIWAN」的字樣。

新的身分證,必須要有空間放進這些防偽設計。

資料來源:內政部

其次是美感。過去的身分證,版面都被資訊都塞滿,沒有留白,顯得相當壅擠;左上角一幀大大的國旗,雖然清楚,但美感不足。

而且,台灣土地上的居民組成愈來愈多元,除了原本的台灣人,還有原住民與各國移民;身分證應該中性簡潔,使用的意象應該是居民身份認同的最大公約數,過於凸顯某一方的符號或意象,都不恰當。

最後要考量未來性。過去台灣人名字多是三到四字,但原住民的名字很長,新移民的名字則需要中英文對照。資訊數位化、多卡合一後,身分證可能還會裝上晶片,新設計必須留調整空間。

隨著科技進步和系統整合,不久的將來,說不定會出現新的身份識別方式,就不再需要實體的身分證件。所以,這很可能是最後一張「中華民國身份證」,一定要兼顧現有功能和未來擴充性。

該不該有國旗?決選入圍各半

評審的共識相當高,很快就根據這三個原則挑出八件作品。

很巧的是,這八件作品一半有國旗、一半沒有。沒國旗的作品,多選用台灣特有動植物或地形,例如玉山,來代表台灣意象。

最後,超過三分之二的委員都將票投給了第一名「形|SHAPE」。

這個以白色為主的作品,版面簡潔雅緻,但該有的資訊一項不缺;因為空間留白多,未來要加入或減少資訊,都很有彈性;把台灣現存最長的名字放進去,版面也排得下。一方小小的國旗棲在左上角,沒有破壞畫面平衡,就像線條般自然融入整體設計。

其實,前幾名設計都有一個共通點:畫面簡潔雅緻,不像傳統身分證,資訊塞得滿滿滿。

但上了網路,這就不是單純的設計徵件,而是兩種意識形態的拚場,吸引支持者各自歸隊。

圖片來源:內政部

第一名的作品「嶼民在地」本土意識濃厚,不但直接標註為「台灣國民身分證」,當事人名字還叫「大丸郎」(諧音台灣人);另一個差點衝上網路票選第二名的作品,卻是正反面覆滿版國旗,證件所有人的照片是國父,左右還寫上兩行「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身分證究竟該不該有國旗?內政部沒有任何指示,也不是評審考量重點。畢竟,政治爭議只能用政治處理,第一名的作品即使沒有國旗,評審們應該還是會選它。

我們常羨慕歐洲國家的錢幣設計精美又有特色,其實,兼具功能與美感的貨幣與證件,正是國力的展現。如果下一張身份證,能根據2018年的徵件結果來微調設計,我相信,這一定是亞洲最美的一張身分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