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鐵鏽帶」逆襲 吃掉新興市場的午餐? 

美國「鐵鏽帶」逆襲 吃掉新興市場的午餐? 
2018-03-31
文・吳怡靜
5129
西方的舊工業城正在轉型成全球創新的新興熱點。曾經被創業家和投資人所遺棄,如今它們像是甦醒的睡美人,正走向腦力聚集的智慧高科技產業。

從荷蘭的愛因霍芬(Eindhoven)、德國的德勒斯登(Dresden)、瑞典的馬爾摩(Malmo),到美國俄亥俄州亞克朗(Akron)、北卡羅萊納州德罕(Durham),這些地方有什麼共同點?

它們沒有大都會的商業繁華,也不像矽谷那麼引人注目,多年來就是傳統的工業城。隨著在地產業逐漸沒落,它們的工業區也被冠上了製造業「鐵鏽帶」(rust belt)的外號。

但如今,這些西方的舊工業城有了新的共同點:它們正在轉型成全球創新的新興熱點。

發現這個趨勢的人,是曾任職世界銀行的財經專家艾格特梅爾(Antoine van Agtmael)。

一九八一年,他率先提出「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s)一詞,三十多年來,一直看好新興世界將帶領全球經濟蓬勃成長。

不過,就在幾年前,艾格特梅爾開始察覺轉變的跡象。他說,有次他到台灣拜訪企業,台積電的高層竟然向他抱怨,美國競爭者「正在吃掉他們的午餐」。還有些亞洲企業跟他透露,他們的下一座工廠不會蓋在中國,而是美國。

「潮流正在改變,」他驚覺。

二○一三年起,他與荷蘭財經記者巴克(Fred Bakker)陸續造訪了美國、歐洲十來個地區,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轉型。兩人合著的新書《地表最聰明的地方》(The Smartest Places on Earth)也在今年三月底出版,詳細介紹美歐的老舊工業中心如何找到了新生命。

地表最聰明的地方

例如,俄亥俄州的亞克朗,曾經是美國的輪胎之都,包括固特異(Goodyear)在內,四家最大的輪胎公司都在這裡研發和生產。但八○、九○年代,輪胎生產外移到墨西哥和亞洲,當地經濟遭受重擊,失業大增。

經歷浴火重生,亞克朗成功轉型成聚合物產業的世界龍頭,一千多家聚合物公司雇用的員工人數,比過去的輪胎業更多。

同樣的,荷蘭的愛因霍芬,在歷經九○年代飛利浦的大量裁員衝擊後,自我再造,蛻變成晶片業的樞紐之一。

瑞典的馬爾摩,過去十幾年來,從造船、紡織為主的重工業城,變臉成為綠能生態城。

美國紐約州的阿爾巴尼(Albany),如今是奈米研究的先驅;北卡羅萊納的德罕等地,則是讓傳統的紡織業,走向高科技創新,在不織布領域成為世界龍頭。

睡美人醒過來了

這些後工業時代的城市,都在當地企業大量倒閉、工作流失海外後,摸索出自己的再生之路。

「就像睡美人的故事一樣,這些地區沉睡了很長一段時間,被創業家和投資人所放棄,」艾格特梅爾形容。如今,睡美人醒過來了,因為她培養出了新能力,特別是適應新環境、重新聚焦新領域的能力。

流失的工作再也回不來了,舊工廠也不會再吐出黑煙,但是這些地方出現了一種新的產官學協力聯盟:當地的大學成為開放創新中心,與在地企業合作研發;在地領導人也動員起來,打造鼓勵創業、吸引人才的生態圈。他們擁抱新科技(感測器、新材料、自動化、3D列印、物聯網等),而高等教育也更加聚焦技職訓練。

往昔的「鐵鏽帶」開始變成「腦力帶」(brain belt);智慧生產,正在這裡發生。他們正帶頭推動一場寧靜的製造業復興。

這股復興,在美國尤其明顯。

眼前的總統大選,共和、民主兩黨候選人都在唱衰美國。川普抨擊美國已經失去往昔的偉大;桑德斯也痛批美國正被貪婪的大企業所摧毀。許多知識份子同樣悲觀,認為美國正走向分崩離析。

幸好,不是每個人都唱衰。除了艾格特梅爾的新書,《大西洋月刊》也在最近以封面故事,探討美國能不能再起。「很多人認為這個國家快要完蛋,他們都搞錯了,」作者法羅斯花了三年時間遍訪全美,在許多地方都看到了再造與重生。

具體數據顯示,美國產業正逐漸復興。例如,「考夫曼創業活動指數」在去年創下了二十年來最大的增幅。布魯金斯學會的學者卡茲也估算,自二○一○年以來,美國研發與技術最密集的前五十個產業,創造了近百萬個工作機會;這些產業多數位於城市,付得起較高的薪資,所以也振興了當地經濟。

三股助力,讓工業城再生

《經濟學人》分析,美國有不少曾被認為註定沒落的工業城市,都因為三股助力,獲得了重生:

第一,由於材料科學不斷進步,舊產業技術現在有了新的應用。

例如亞克朗,就善用輪胎與橡膠工業的背景,成功轉型。如今,亞克朗大學的聚合物訓練中心,有多達一二○位學者、七百個研究生。而當地企業也致力開發各種新方法,將新材料商業化。

第二,舊工業城坐擁一項關鍵資源:便宜的房地產。廢棄的廠房和倉庫因為有加高的天花板、未經修飾的磚牆和屋樑,吸引不少年輕創業家青睞,用來當作辦公或居住空間。

例如,紐約州的瓦特弗利特(Watervliet)有許多老舊的美軍兵工廠,就被克利夫蘭聚合物技術公司等新創企業看上。新罕布夏州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河岸原本荒廢的倉庫區,現在因為新創企業和新潮餐廳進駐,開始欣欣向榮。

第三個趨勢,製造業的創業家崛起。3D列印等新技術,讓小型製造業公司更容易和大企業競爭。而且,這股「硬體復興潮」的新創企業,通常都創立於匹茲堡、底特律等舊工業城,一個原因是這裡有大量的廉價房地產,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可以善用當地的製造業技能。

不過,這股鐵鏽帶再起的說法,也引來誇大的質疑。

畢竟,近幾十年,美國整體製造業的工作一直在萎縮,且還會隨著自動化普及而繼續減少。

艾格特梅爾坦承,就像全球化和科技演進一樣,「鏽帶」要變成「腦帶」,也會帶來一段痛苦的動亂期,有贏家就會有輸家,還可能引發政治效應。

儘管如此,他還是大膽預言,全球經濟成長的接力棒,將從新興市場交棒到西方國家的鐵鏽帶工業區。因為,過去有關新興市場崛起的兩大假設,如今陸續被推翻。

誰最便宜 誰最聰明

第一個假設:全球化趨勢是不可逆的。但現在發現,全球化確實有可能逆轉,近期公布的數據就顯示,全球貿易的成長速度正在放緩,增速是金融海嘯以來最低。

第二個假設:新興市場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將會持續。但現在也已非必然。

「這是典範的轉變,」他歸結,「過去二十五年,大家看重的,是誰有辦法製造出最便宜的東西。但未來二十五年,競爭的關鍵將轉變為,誰能製造出最聰明的產品。而這就要靠高端產業,正是美國和歐洲這些發達經濟體有優勢的地方。」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