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COM總監林芳慧:面向未來,打造靈活、韌性與包容的空間

AECOM總監林芳慧:面向未來,打造靈活、韌性與包容的空間
AECOM總監林芳慧說明未來的國會應包含靈活性、韌性與包容性。圖片來源: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
2022-05-09
整理・許鈺屏、李芸
15019
(編按)國會,是民主國家最高的民意政權機關,在此可以匯聚民意、對焦成國家政策,是民主國家不可或缺的角色。台灣的國會建築如何變得更好?將來還能實現哪些願景?「未來城市」帶你來到「2022國會新園區願景系列論壇」,一起想像國會的未來模樣。

想像台灣新國會

2022年,經濟學人公布最新民主指數,台灣拿下亞洲第一。在台灣人以民主感到驕傲時,立法院卻建築老舊、違章雜陳、空間凌亂,國會遷建的議題隨之而起。

今年三月初,立法院長游錫堃出席「2022國會新園區願景論壇」時說明,立法院原是台北市第二女中校舍,但園區建地不足,因此兩度計畫遷建,只是都失敗收場。

回到1993年,新國會決定蓋在華山車站舊址(今華山藝文藝文特區大草原)。然而,審查委員認為,時任總統李登輝蓋新國會,彷彿暗示走向「台灣獨立」;國民大會代表也質疑「不回去南京了嗎?」新國會計畫不了了之。

直到1999年,新國會再度決定要落腳在空軍總部舊址,且順利通過預算編列241.5億元。然而,台北市議會、部分黨團有意見,加上發生921大地震,眾人認為這筆預算應優先賑災。最後,新國會預算被收回,計畫二度落空。

不論是就地改建或遷建,國會計畫都面臨許多困難。儘管如此,游錫堃認為台灣仍應思考新國會樣貌,並提出五大新願景:

  1. 國會是國家主權象徵之一,應該符合「最高民主殿堂」形象。
  2. 國會應考慮集會遊行、抗議陳情的可及性及方便性。
  3. 國會可成為台灣重要觀光地標。
  4. 國會應成為學生公民、法治課程的校外教室,課本沒教的,就來立法院看。
  5. 國會應成為華文圈的「開放國會」典範。

若台灣要擁有一座新國會,還會有哪些想像?

立法院長-游錫堃-國會-國會改建-國會歷史-立法院歷史-台灣國會立法院長游錫堃出席「2022國會新園區願景論壇」。圖片來源: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

以下為AECOM全球建築與人居環境運營總監林芳慧的分享精華:

我先不回答怎樣的國會才是對的,重點是——思考各面向的問題。

對我來講,第一,沒人可以逃避氣候變遷對建築、環境的影響。第二,隨著資通訊科技發達,我們對公共性、私密性、個人和共同的詮釋已完全不同;我們不得不把使用空間、實質空間跟虛擬空間的狀態納入考量。第三,新冠疫情改變每個人的生活;例如,我很難想像兩年多沒有離開台灣,但還是跟全世界連在一起、繼續工作,且每個人快速適應時,都具備了韌性和彈性。

所以,當我們從使用者角度來思考空間、環境,才可能讓國會代表當時——這個「當時」指的是以後的人要面對的「當時」;對我來講有三件事最重要,具備靈活性、韌性與包容性。

如何定義一個好的國會?

什麼叫做好國會?

上網查「Top 10 In The World」,有很多不同的排名方式。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2019年選出十個國會,斯里蘭卡《Newsfirst》也曾在2018年選出全世界最漂亮的十大國會;此外,2020年《Yahoo news》也選出全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十個國會。這些大部分居然都是百年前蓋好的。

對於這些國會,他們的形容詞常出現「宏偉」「巨大」「有民族的驕傲」或「裝飾輝煌」等字眼。但這都是100年前的事,我很好奇1990年以後,還有哪些國際的競圖在談國會。

現代的各國國會競圖

伊拉克-國會-Assemblage-建築-競圖-設計圖-城市規劃-建築設計伊拉克國會競圖獲獎的建築模擬圖。圖片來源:截自HNNA網站

離我們最近的是2013年的伊拉克國會。它們從全球蒐集130個選件,得獎的「Assemblage」運用都市設計,讓國會不再只是一個建築物、一個物體;第二,它與街道系統相連,具彈性、靈活、易分區,且隨時可替換;第三,它也提到透明性——不只是民眾和政府的關係,也考慮了伊拉克的炎熱環境,利用建築皮層處理日照;外觀方面,這座建築物是圓形,可以用同樣的面,來面對所有的人。

2011年,阿爾巴尼亞也有國會競圖。他們的重點是一個城市宣言(urban statement),可以開始與城市對話;第二,雖然有一個房子、一個大量體,但也是由很多群組連結在一起;第三,他們開始談論能源,如何利用日照、風等等,打造更高效能的房子;同時,思考如何提供一個最佳環境給使用者。

我們討論國會時,往往會想它的政治性;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使用者是誰?我們應替在裡面工作的人們想一想,他們需要怎樣的空間,才能替我們做出好判斷?

阿爾巴尼亞-國會-競圖-建築-設計圖-城市規劃-建築設計阿爾巴尼雅國會模擬圖,除了建築本身,設計師也開始思考如何與環境對話。圖片來源:截自Wolf D. Prix臉書

唯一找到一個刊在建築雜誌裡的國會,是由德國建築師設計、位於列支敦士登的國會。

觀察這座國會,第一,他們拆開了房子間的量體,展現民主的權力分立;第二,雖然國會很小,但座落的位置與都市綱要計畫連在一起,能與周遭環境對話;第三,它很簡約,只有15人坐在圓形空間裡。列支敦士登的國會運用精準、純粹、細緻的建築手法,規模雖小,卻吸引許多人前去參觀。

列支敦士登-國會-設計-建築-城市規劃-現代國會列支敦士登國會規模小但設計細緻,展現現代國會建築的精神。圖片來源:截自列支敦士登議會網站

這就是現代的國會建築,它們開始有都市的態度與彈性,且談到民主、環境、能源、氣候,也非單一龐大的建築——它們已與百年前的國會不同。

但這個「現在」,指的是2013年。

全球最新的國會在泰國,2021年五月剛開幕,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國會。在這個國會裡,有一個可容納800人的太陽廳、一個可坐300人的月亮廳,之後,還可連接到2026年完成的捷運。

對泰國來講,這是都市更新和改造的重要契機;但國會大樓上的金色巨塔,代表的是民主,還是宗教?泰國國會因此受到很多批判。

另外一個更大的爭議是印度國會,他們希望趕在今年八月完成,慶祝75年獨立。可由於疫情持續超過兩年,印度經濟蕭條、失業率創45年來新高;這種情況下,只完成40%的建築、預算卻已超過25%,還要繼續蓋嗎?此外,新國會也違反當地法規、打亂城市軸線。(延伸閱讀|建築師林洲民:台北大都會願景裡,它是最後一塊重要拼圖|明日的中正紀念堂

台灣國會該有哪些功能與空間?

回到台灣國會,選址是最大考驗。你們猜有多少國家的國會不在首都?只有荷蘭。

國會可以不在首都嗎?若全世界都建在首都,那一定有代表性——因為每個人都要替國家詮釋,最高的民主殿堂是什麽?國會代表什麼?要對人民做什麽?

我們現在的思考會延續到未來,我們最終要回到人與場域之間。現在,我們似乎沒有假設自己是要使用立法院的立法委員,而立法院又是什麼。

首先,立法院應是具韌性、提高工作者價值的空間:每個組織都有目的,但我們仍該思考空間如何更具韌性、靈活應用,而非幾年後就遭時代淘汰。同時,也要思考如何提高工作者的價值,這不只是冷氣會不會冷、濕度高低等生理需求,也應包含精神、情感與知識等複雜的社會性需求,才能讓每個人身心健康地做該做的事。

接下來,社群空間也很重要——不同的人偶然到同一個地方交談,你給我一個概念、讓我的事情往另外一個方向進行;這種不自覺、自然發生的互動,會產生另一種刺激。或者,我們有時也需要可以專注思考、充電的空間。

再來,是實體與數位匯流的空間。疫情前,一般美國辦公室中,1.2個人就需要一張桌子;疫情後,變成1.8個人用一張桌子;至於會議空間,以前是一個人對0.8個位置,現在則是一個人對2個位置。

疫情改變我們的行為,自然地出現實體、數位匯合的空間,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思考空間數量或大小需求。

若國會是一個新園區,是不是應該是智慧、永續的空間?它可以更節能,不會因停電、停水就停擺。此外,抵達此處,也能有更好的移動方式。例如,許多人腦筋最清醒時,可能是在通勤空檔、可以思考許多問題;所以上班的路程非常重要,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強化運輸工具轉換點的功能、服務。

預先部署科技,才能面對未來的可能性。例如,台灣較少人在談無人駕駛,但世界上已有不少地方,開始運用無人車進行園區接駁。如何納入這些科技、讓連結鏈更有效率,都是我們必須探討的問題。

同時,運用數據分析,也能隨時控管空間、讓使用者更舒適。例如,AECOM的英國辦公室便運用數位分身(digital twin),不只模擬溫度及濕度,還能隨時監測何處二氧化碳濃度太高——因為二氧化碳過高,會降低工作效率。(延伸閱讀|陽明交大校園的智慧物聯網,如何讓「小房子運動」成真?|林一平專欄

從創造空間實現更好的明天

最後,怎樣讓我們可以有更好的明天?

第一,更平等地思考,讓任何進行中央決策的地方,可以更平等地吸納民眾意見,達成透明、公開。

第二,好好運用已知的數據和既有事實、線索,利用科技及運算整理訊息,轉換成更容易接收、互相連通的可能。

第三,要做更準、更好的效率判斷,節省能源和資源,且改善的腳步要持續加速。

第四,提供更多空間給人,因為空間最終是給人使用;且整合各項技術系統,才有機會達到面對未來。

最後要提醒大家,靈活性、韌性跟包容性,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空間設計規劃時,不要忘記面向未來,想想以後的需求;一定要以人為本,讓我們的國會可以代表那個時代。(延伸閱讀|居隔怎開會?77歲德國基民盟,以德國第一場數位黨代表大會獲紅點設計獎


看更多想像台灣新國會系列

#1 AECOM總監林芳慧:面向未來,打造靈活、韌性與包容的空間
#2 建築師龔書章:成熟民主國家國會建築設計概念?讓人民走進民主核心監督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