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也能住得舒適 這5個城市勝過紐約、倫敦 

人多也能住得舒適 這5個城市勝過紐約、倫敦 
2016-05-16
文・張淑芬
36079
兩千多年前的羅馬,是偉大城市的原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建立的過程艱辛,並為後世子孫留下典範與願景。21世紀的人類遭逢前所未見的環境與資源問題,居住趨勢也往城市流動。《華爾街日報》歸納了最佳城市典範,符合未來高人口密度的居住型態,不是大家熟悉的東京、首爾,也不是紐約、倫敦。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2008年的全球都市人口數首度超越偏遠地區的總和;到了2050年,都市裡居住的人數估計將高達總人口的2/3,約合97億人。這麼多的人口要擠進原本空間就狹窄的城市裡,得有一套都市規劃的新思維。《華爾街日報》歸納一流的都市計畫專家群,他們心目中的最佳城市典範並非東京、雅加達、上海和紐約等,也不是倫敦、首爾和阿姆斯特丹。

為了符合未來高人口密度的居住型態,雀屏中選的潛力城市有新加坡、美國休士頓和底特律、哥倫比亞麥德林,以及加拿大溫哥華。這些城市有的運用科技思維未雨綢繆,有的大膽擺脫傳統法規絕地逢生,有的則以人為本,打造適合人長久安居的乾淨城市。這些結果皆非一日可蹴,但如果不做,夢想永遠無法成真。

新加坡:有限資源運用極限 國家級規模投入保水行動

photo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新加坡「21世紀的城市典範」,反映在新創產業、教育體系,以及高效率的廉潔政府上。

儘管不鼓勵西方文化所強調的個人與自由價值,但在全球環境與情勢越趨險峻的情況下,新加坡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極致的管理與運用,值得各國效法。

欠缺天然資源的新加坡,用水由鄰近的馬來西亞提供、高達9成的糧食仰賴進口,就連經濟成長率也得由占3成人口數的非公民族裔貢獻。為了讓人民安居樂業,新加坡制訂有效的住宅政策,讓550萬人住者有其屋,並維持高密度人口的城市交通順暢無阻。

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艾德華葛萊瑟,形容新加坡「土地雖小,但善用每一寸空間並創造最大效益,徹底發揮在夾縫中求創新的能力。」

在交通政策上,新加坡一方面對在顛峰時段進入中央商業區的機車族課徵交通稅,同時嚴控新牌照的發放數量。未來還將強制車輛加裝衛星定位裝置,有效掌握行車距離與時間的數據,作為未來精確計算用路費的依據。

與以色列有著相同的憂患意識,新加坡積極投注水資源的管理。許多研究都顯示,乾淨用水是未來影響人類生存的關鍵。新加坡未雨綢繆,首先大舉興建兩座海水淡化廠,每日生產的10億加侖的水,足夠供給全國1/4用水;另外也向天要水,2/3的土地裝設雨水集水設施,除了可做飲用水,也供給高樓的浴廁用水。

集水設施也涵蓋全球評比最優機場的樟宜國際機場跑道,作為戶外花草造景灌溉之用。嚴守「滴水不漏」法則的星國,更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廢水處理系統,四座處理廠使用高科技的濾水與紫外線殺菌設備處理廢水,依照官方的說法,水質好到可以生飲。這些回收水也多半用在需要乾淨水質的半導體等產業上。

休士頓(美國):放寬都更建築法令 6成中等收入家庭安居樂業

photo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發展快速的城市有一個通病:物價與房價讓人吃不消;但在德州休士頓,這絲毫不是民生困擾。

從2010至2014 年間,休士頓市新增14萬市民,成長率為6.7%,僅次於紐約市。但和其他大城市相較,休士頓的房市物件數相當充足,讓新住民得以安居。休士頓市政府在這四年間總共核發了近19萬張的建照,為美國各州之冠;高達6成中等收入家庭得以負擔房價,西岸洛杉磯則僅有15%。「和紐約、舊金山、波士頓或倫敦比起來,休士頓在快速發展中平抑了高房價,讓中產階級可以負擔。」加州橘郡的香檳大學學者,同時身兼休士頓都市發展中心執行主任的喬寇特金如此分析。

休士頓何以提供「平價的城市生活」?

主要原因不外乎寬鬆的都市分區開發法令,讓開發與投資活動十分蓬勃。休士頓是美國大城市中,少數沒有土地分區管制的城市。許多廢棄工業區或土地可馬上變更使用,不需通過繁瑣都市計劃變程序。能源產業原本就相當興盛的休士頓,還擁有全美最大的醫療中心,另外包括再生能源、金融、以及科技新創產業在這幾年陸續滋長,讓這個城市成為年輕人移居選擇的新寵。

底特律(美國):從破產鬼城到創新城市 

photo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14年因為龐大負債而宣布破產的底特律,以不可思議的飛快速度擺脫破產計畫。

儘管距離繁榮城市的目標仍有一段長路要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曾以百年汽車大城自居的都市,以近乎翻轉的激烈手段,揚棄傳統都市計畫的繁複規範,改採寬鬆的都市規劃政策,方便小型的開發者與企業盡快投入市場,積極讓破敗老城得以重生,並展現全新的都市面貌。

美國奈特基金會一筆7萬5千美金的捐款,讓底特律政府得以成立新的都市計劃部門,並招募都市計劃專家與設計師,加速小型的新企業投入城市重建計劃。

底特律特闢「粉紅開發區計畫」,免去傳統的都市開發計畫執行過程中,耗時費工的行政作業程序,讓業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創業準備。這個源自於英國的計畫,讓底特律得以提供低房價與便利快速的創業管道,吸引許多有抱負的年輕人遷居底特律,進而激化出許多新產業與文化生活。「你無須花好幾個用的文書流程,就能擁有一個適合的生意場所。」底特律都市計畫主任莫里斯考可斯,相當自豪自家城市的行政效率。

因為破產,反倒讓底特律有機會擺脫舊有的都市管理思維,提供新住民全新的發展機會。

麥德林(哥倫比亞):公共建設扭轉貧民窟宿命 

photo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曾經是哥倫比亞販毒根據地的第二大城麥德林,因為政府對於貧民區不離不棄,因而翻轉整座城市,並邁向新創之都的目標。

位於高海拔的麥德林,環繞市區的山坡社區多是貧窮住民,也是諸多犯罪問題的淵藪。為了促進麥德林的現代化,政府挹注資金,大舉興建公共建設,解決山區貧民社區的交通問題。

除了纜車系統,麥德林花670萬美金建造分成6節,總長384公尺,高度達28層樓高的室外電扶梯,貫穿山坡區和市區,交通時間從半小時縮短至6分鐘。

2013年,電扶梯還加蓋風雨罩,讓居民通勤更加便利。其他的公共建設還包括市立圖書館、公園與學校,破除山區與市區的隔閡,整座城市徹底甩掉犯罪之都的臭名,取而代之的是都市計畫投資人、遊客和懷抱希望的移居人口。「確保貧民窟也能有正面的發展,攸關麥德林所有人的經濟利益。」瑟斯塔斯基金會的鄉里發展執行主任麥克麥哈菲,為麥德林的轉變下如此註解。

溫哥華(加拿大):打造適合步行的大都市

photo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走路有益健康,眾人皆知;但將之列入市府優先執行的運輸政策者,加拿大的溫哥華是少數的其中之一。溫哥華不但是全球10大適合步行旅遊的城市,而且在「北美步行城市排行榜」中排名第5。

溫哥華將步行視為促進市民健康與節能目標的關鍵措施,因此傾全力打造適合市民走路的相關設施,包括在鬧區道路增設行人專用的交通號誌;修改建築法規,容許高密度的市區建物,以縮短交通距離,並增加一樓商店數量與餐廳。溫哥華市的交通運輸主任隆拉克萊爾說:「這是個很好的促銷點子;大家都想輕鬆的漫步在市區裡。」

溫哥華推行走路運動的堅持已經得到回饋。26%的市民,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步行,市區居民的比例甚至更高;以車輛代步的比例在過去15年更大幅減少,1996年開車進市區的數字降低了20%。

資料來源:Wall Street Journal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