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挺鋒專欄|從「兩星期」到「五分鐘」,基隆市敬老卡的創新之旅

吳挺鋒專欄|從「兩星期」到「五分鐘」,基隆市敬老卡的創新之旅
2019-07-13
文.基隆市政府社會處處長 吳挺鋒
2236
在台灣,65歲以上的高齡者,都有一張「敬老卡」。這張敬老卡享有搭乘公共運輸的優惠,在「活躍老化」的健康促進趨勢下,敬老卡是鼓勵長輩走出去的重要政策工具。

基隆從2004年開始發行敬老卡,至今已累積發行超過10萬張。2018年底,基隆65歲以上的老人約58,000人,佔總人口數比例15.6%,已經達到高齡社會標準。再看過去3年的老化統計,基隆每年約新增2,000~3,000位持卡人,年增率為5.4%至5.9%。

從公部門角度來看,這是老人福利的核心業務,但也因為運作超過10年,算是非常成熟的「例行業務」。

任何事情,執行久了,就會形成組織慣性:過去這麼做,現在、未來也會循同樣的路徑走下去。但經年累月按表操課的組織慣性也很容易造成團體迷思,愈來愈少圈內人會問:「老方法」,是否等於「好方法」?

直到有人投書我們才發現,老方法竟要花那麼多時間!

從2004年到2017年9月之前,基隆市的敬老卡發放流程如下:老人親自到區公所申辦,櫃台人員再把申請人填寫的書面資料逐筆鍵入excel,接著各區公所於每週二傳給市府社會處彙整,社會處再把全市申請資料轉給悠遊卡公司。幾天後,悠遊卡公司將製好的卡送回市府,市府通知區公所領回,最後各自發放給申請的長輩。

從組織慣性來看,既有的流程「沒有問題」,因為經年累月下來,區公所、市政府、悠遊卡公司早就各就各位,「配合良好」。問題是,這套作業流程,來來回回轉了好幾手,竟要耗時「兩個星期」!

直到「市長信箱」的幾封零星陳情,才暴露了「問題」。例如,有些長輩再過幾天就滿65歲,卻不能在符合資格當日領到敬老卡(當時的因應方法是先發代用卡,等到兩週流程跑完,再通知回來換卡)。

這幾封投書,是扭轉組織慣性的「誘發點」(trigger)。社會處邀集了悠遊卡公司,討論如何「縮短流程」,藉由優化提升服務效率。答案很快就出來了,悠遊卡公司到每個區公所裝機,申辦老人在區公所填寫完申請資料後,當場製卡,「5分鐘」就可以辦到好。

一鼓作氣的改變是,原先持卡人每年第一季需回到區公所辦理展期,才能讓舊卡繼續使用的規定,也藉著這次的流程優化,改成至四大超商辦理24小時的展延。這不但增加了便利性,也擺脫了民眾必須配合公部門上下班時間的限制。

減少「冗序」,才是真正有感的服務

2017年9月敬老卡新制上路後,廣獲好評。這項新制,基隆並非全台第一個導入的縣市,但在這個例子背後,仍然有下列啟發:

首先,便民為有感之本。民眾與公部門接觸,第一個念頭就是「辦好趕快走人」。因此,優化行政流程、提升便民效率,絕對是展現「使用者需求導向」的行政革新思維。

其次,瞄準「冗序」,可以創造多贏。以敬老卡為例,這裡頭沒有「冗員」,這項業務更不是「冗事」,但在組織慣性下,卻存在著「冗序」。如果可以把流程優化,作業時間從兩週縮短為5分鐘,同時把公部門的展延業務移至全年無休的超商,則不只是民眾有感,更省卻了基層公務員的非必要服務。對於資源受限的非六都縣市,這種政府不用多花錢又能提升便民滿意度的流程創新,是非常重要的「魔球」策略。

第三,尋找誘發點。參考先行者的經驗,是一個誘發改變的途徑;但傾聽外部受眾與基層同仁的聲音同樣重要。相較於民間組織,公部門的組織慣性更強。這也是為何外界常批評公部門「保守」、「拒變」的原因之一。但這樣的批評不能過度,畢竟公務人員依法行政,所有業務執行都需依循「作業辦法」,即便是冗序,也必須照著做。於是乎,最精實的行政部門,很可能就是把冗序做到最熟能生巧的部門。偏偏在科層組織裡,真正掌握「改變」按鈕的主管較少涉及執行面,因此很難察覺冗序的存在。是以,必須有意識地傾聽外部聲音,納入由下而上的意見,才能改變組織慣性。

在《原則》這本書,作者達里歐(Ray Dalio)提到「要問責到直接下屬的下一級」。我們可以用同樣的精神演繹,在層級節制的組織裡,主管至少「要能傾聽到直接下屬的下一級同仁的聲音」。

解決冗序,不難;難的是缺乏改革誘因與急迫性,因為「不改又不會死,以前還不是這樣走過來?」這也是組織一大,運作一久,冗序的慣性就會愈來愈頑強的原因。

創新有很多種,但任何能化繁為簡的創新,才是能引起掌聲的創新。這是因為任何創新被導入組織後,十之八九都變成了加法邏輯。增加了新業務,舊的卻沒退場。於是乎,人手不足得補人,新增業務也要再編預算支應,最後形成組織肥大症,永遠陷入人不夠、錢太少的長期循環,卻未必真正解決問題或提升民眾滿意度。

從敬老卡的啟發,我們會看到:或許毫不華麗的流程創新,才是真正化繁為簡,保持組織活力的起手勢。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