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交友網站回訊息的是AI⋯⋯你會覺得被騙嗎?

如果交友網站回訊息的是AI⋯⋯你會覺得被騙嗎?
2020-01-07
文.楊期蘭(「人機共生你我它」社群)
9490
「你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有優點也有缺點的人,才是真實且完整的「人」。」——《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戴西.魏德蔓

圖片來源:Bruce Mars

「嗨你好,我是Anita,興趣是捕魚、喝酒,偶爾做手工藝的時候聽聽廣播。我很喜歡聊天,特別是跟海洋生物或天文有關的主題,希望能跟你成為朋友!想認識善於傾聽跟開朗活潑的朋友。」

在交友軟體上認識新朋友、打開Airbnb了解房東、找工作看公司或新創團隊介紹,都會看到他們的自我介紹。如果告訴你,這些介紹都是AI協助完成的,你對對方的感受會不同嗎?

【延伸閱讀】AI是我的眼!微軟盲工程師開發軟體,「說世界」給盲人聽

來看最近的例子。

這位「戴怡宛」,據報導是由一個團隊集結了一萬張台灣人的臉生成的樣貌。在她的社群媒體帳號上,有自介、工作經歷與學歷。看了之後,大家對這個「人」有什麼感覺?覺得她是一個實體的人嗎?還是虛實不重要,關鍵取決於最後應用的目的?

圖片來源:擷取自「戴怡宛」的LinkedIn帳號

假如人寫的內容有「AI感」,而AI生成的沒有AI感,會如何?

這篇文章不是想討論「她」的製作目的,而想帶大家一起思考:

當活在一個分不清楚哪些資訊是電腦生成、哪些是人產生的世界,我們對資訊的信任感會如何改變?

當愈來愈多影片新聞、網路創作(例如微軟機器人「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社群媒體帳號是利用人工智慧的技術產生,我們該如何決定要相信什麼?接收什麼?

【延伸閱讀】客座總編輯 杜奕瑾 x 吳迎春|平台與媒體,如何靠AI贏回網路信任?

真假、虛實的界線日漸模糊,人說的不一定是真,人可以捏造事實散播假新聞;而電腦產生的也未必是假,透過自動化技術,電腦可快速彙整不同觀點的資訊。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需要區分真假?

跟陌生人建立關係時,若AI技術介入這個過程,成為其中一方的代言人—例如某個名人的IG,但內容都是AI替他/她產生的;那麼,我們對AI背後的那個人觀感會有什麼不同?信任感會如何改變?

註:由於本文目的不在於探討AI技術細節,而是著重於當技術成熟後人對它的感知,為方便溝通,本文使用AI一詞來泛指具有預測能力的智慧系統。

圖片來源:Burst from Pexels

明確知道訊息是由人或AI產生,信任度不變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美國康乃爾大學與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邀請了兩組人,閱讀10則Airbnb上的房東介紹。

雖然兩組人讀的都是真人寫的自我介紹,但研究者告訴其中一組人:「接下來看到的10則自介都是透過AI的技術生成的」,並且讓他們觀看一支事先製作的自動自介生成影片,來使讀者確信所見內容的確來自AI。

兩組人看完後,再在能力、善意、真誠這三個面向,給予房東信任感評分。結果發現,當讀者明確知道眼前的資訊是來自真人或AI時,對房東的信任感是相近的。

這個發現跟過去相關的研究結果一致。也就是說,當讀者明確知道新聞內容是由AI自動產生的,對於新聞來源的信任度不減 [2],有些讀者甚至認為AI寫得更「中立客觀」。(追求中立客觀的新聞內容到底是不是天方夜譚,我們之後可以再寫一篇討論。)

當不知道訊息是誰產生時,我們無法信任AI背後代表的個人

【延伸閱讀】假新聞戰|台灣受假訊息攻擊全球第一,如何反擊?

但故事還沒結束。

研究者們還想知道,如果告訴讀者他們看到的Airbnb房東自我介紹,部分是真人寫的、部分是AI生成的,對於房東的信任感又有什麼變化?

研究者們再用同樣十則房東寫出的自介,請讀者看完後,先寫出認為該篇自介是否由AI產生,再寫下對房東的信任程度。

結果發現,即便所有自介都是真人產生的,但當讀者被告知,其中有些自介是AI所寫、但卻被他們誤判為真人所寫時的,讀者對房東的信任感就會降低。

via GIPHY

不確定性伴隨而來的不信任感

這個研究結果讓我們知道,當人們無從得知眼前的訊息是由人或是AI產生時,被認定是AI產生的訊息來源(意即「AI感」較重的訊息),就無法被信任。

當人寫的內容被認為有「AI感」而失去對背後真人的信任

換個角度來想,先撇除科技介入的情境。即便當我們傳訊息給女友,卻發現有時是本人回覆訊息,有時卻是她的室友回覆,應該也會覺得被欺騙,而對對方失去信任吧?

然而,當生活中充斥著人與「非人」所產出的內容時(現在已經是如此),如果確實由人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字,卻被認定是「非人」產出時,彼此的信任該如何建立?

via GIPHY

明確地揭露AI在關係中扮演的角色

人工智慧的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已開始被應用在自動產生財經報表體育新聞。透過科技快速彙整由可信賴來源所產生的數據,能使新聞傳播更有效率、也能減輕記者的工作量。

但是,當這些新聞來源沒有明確標示「作者」時候,讀者該抱持著什麼態度吸收眼前的資訊?

然而,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在不同使用情境下,會帶給使用者不同的感受。

在工作場合中,快速透過智慧回覆(smart reply)傳送訊息,能提升工作效率;但是換到建立深入人際關係的情境下,如網路交友、線上求職、追蹤YouTuber等,透過網路了解另一個「完整立體的人」時,AI的角色設定,就必須根據人際互動想達到的最終目的,而有相對應的設計。

因此,在AI尚未介入太多人際溝通前,設計師與開發者也許可以思考:

設計由AI代理人類處理特定任務時,如自動回覆Email、寫新聞等,該如何讓接收訊息方明確知道,發送訊息的人是AI代理人而非本人,以免對方產生不信任感?

技術是中性的,一個將人臉移花接木到另一個人身體的技術,可被用在藝術創作,也可被用在互相抹黑的政治角力。想建立的美好世界,除了仰賴開發者不斷突破新技術與思考倫理議題;身為個人,也需要好好思考該用什麼方式運用這些中性的科技。

【延伸閱讀】【哲學S03E01】防衛假新聞的第一利器──學習批判思考的能力


感謝沈奕超、宋慶瑩、王邦任提供編輯建議。*本篇是擷取原始論文中部分內容,搭配筆者想分享的概念所架構而成,部分研究細節與討論並未完全呈現,鼓勵有興趣的讀者直接參考原文深入了解細節。本篇目的在於讓讀者了解人機互動領域中如何了解人工智慧中介人際溝通相關主題。內文並非逐字翻譯,亦不能取代原文 [1]。若要轉載,請標示出處,並以非營利模式開放分享。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