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文化正夯 台南河樂廣場「中式建築」遇上「日據運河」

廢墟文化正夯 台南河樂廣場「中式建築」遇上「日據運河」
台南市河樂廣場。圖片來源:河樂廣場Facebook粉絲專頁
2020-03-15
文.何定照 圖.河樂廣場Facebook粉絲專頁
20547
台灣每次新增建案,總習慣性拆掉舊有建物,猶如喪失記憶之國。

近日開放的台南市河樂廣場,卻特地保存原地點的中國城商場結構,將一般人眼中的「廢墟」結合水景巧妙打造新視覺,也留住歷史記憶,創造「廢墟文化」新典範。

【延伸閱讀】中華商場前傳:為什麼台北有香榭大道,我不知道?|城市冷知識#07

廢墟變身先鋒 安平樹屋曾被當鬼屋

過去台灣最知名且存在的廢墟變身景點,是台南安平樹屋。這座英商德記洋行19世紀末所建的倉庫,當年因荒廢多年,被榕樹氣根包圍成屋樹共生,還曾被認為是鬼屋。2003年台南建築師劉國滄巧手保留原有景觀,結合鋼構、木棧道,翻身為觀光熱點,長紅至今。

台南安平樹屋堪稱台灣廢墟文化始祖。圖片來源:何定照台南安平樹屋堪稱台灣廢墟文化始祖。圖片來源:何定照

河樂廣場得以留住原有舊建物,也經過一番拉扯。贏得該建案國際競圖的荷蘭MVRDV建築師事務所表示,台南前市長賴清德2013年宣告國際競圖案時,原本希望爆破中國城,從零開始興建大型開放廣場。

【延伸閱讀】大安森林公園以前長這樣!台北人:住了30年現在才知道

中國城變身河樂廣場 保留殘存結構

河樂廣場如今俯瞰貌。河樂廣場如今俯瞰貌。

設計此案的MVRDV共同創辦人、首席建築師瑪斯(Winy Maas)說,他與共同贏得競圖的台灣團隊都市里人規劃設計公司、李麗如建築師事務所在建造過程中,都希望保留中國城部分面貌,「這個殘留的結構非常美麗」,並爭取成功。

1983年啟用的中國城,源於1977年台南市政府填平日據時期所建、已成髒臭大水溝的「新運河」,另建大樓。該案由建築師李祖原設計,外觀仿中國傳統宮殿,飛簷式屋頂、牌樓連綿,現在看來制式老氣,當年倒很流行,也讓中國城成為當時的台南地標,直到海安路拓寬計畫阻斷人潮才沒落。

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黃俊銘說,台灣有段時間很流行中國式建築,表現大中國圖騰,瑪斯刻意留下這些中國式樣貌,除了視覺感受,也留住那段歷史。

【延伸閱讀】告別敦南誠品|台北最美好的意外!一場持續了21年不打烊的大冒險

廢墟空間裡 感受歷史與生命

瑪斯留住的歷史,還不只是盛行一時的「中華民國美學」。他們把地下停車場變成下沉式廣場,設計深淺不一、水位可自由調控的水池,連步道都如沙丘般起伏,營造日據時期運河意象,及台南七股等地特有的潟湖地景樣貌。池畔還以「抿石子」傳統工法細緻鋪上平滑碎石,營造比水泥柔軟的類沙灘感觸。

「我希望大家在這感受到歷史,也感受到生命。」瑪斯說,不論是廢墟結構間的空間或水池,都歡迎民眾活化運用,可以散步、戲水、游泳甚至跳水上芭蕾;兩旁的長廊與室內空間也可用來休閒、練舞、當書店或咖啡館。公園內高矮不一的花樹,也配合歷史,特別找來台南早期曾種的植栽。

台南河樂廣場既具藝術性、休閒功能,也保留歷史痕跡。台南河樂廣場既具藝術性、休閒功能,也保留歷史痕跡。

「讓台南的水又回來」

河樂廣場開放後,日夜人潮洶湧,將瑪斯口中有如劇場、又如俄國名導塔可夫斯基名片「犧牲」場景的廢墟,變得歡樂光明。

文史工作者凌宗魁說,存在過的歷史不應消逝,此案保留中國式結構,他覺得很正面,就像他雖反對中正紀念堂,也不覺得應全拆掉。瑪斯「讓台南的水又回來」,更是他眼中最重要意義。

黃俊銘說,台灣「廢墟學」已漸漸興起,除了藝術性觀點,也可從中看到不同時期歷史層層疊疊的痕跡,河樂廣場將不同歷史疊放在同個空間,正是範例。

華山、松菸也曾淪為廢墟

他說,台北華山文創園區及松菸園區,也曾被視為廢墟,由於其中有些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及古蹟,不得破壞,為保存園區奠下基礎。中國城雖無文資身分,在建築師設計下仍能展現歷史循序前進的足跡,都證實老屋並非負面資產,而是有其正面意義。

優人神鼓出動近百人在寬達50公尺的舞台,為十三層量身打造的「光明海島」戶外大型演出。圖片來源:中華文化總會優人神鼓出動近百人在寬達50公尺的舞台,為十三層量身打造的「光明海島」戶外大型演出。圖片來源:中華文化總會

十三層遺址 點亮新生命

前身是瑞芳「水湳洞選煉廠」的十三層遺址早早登錄歷史建築,沉埋如廢墟多年,去年才在台電、新北市政府攜手下開啟「點亮十三層遺址」公共藝術,爆紅至今;也如廢墟的基隆歷史建築阿根納造船廠遺構,去年提出「修復再利用計畫」,遭文資團體批評缺乏連結歷史脈絡,目前進度不明。至於有80年歷史的台中天外天劇場,則遭台中市政府廢除文資身分,視為隨時可拆的廢墟。台灣更多「廢墟」能否再造歷史里程碑,端看主事者企圖心。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