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陳昇瑋:讓世界看到台灣,就想到AI|2020台灣人工智慧年會閉幕演說

憶陳昇瑋:讓世界看到台灣,就想到AI|2020台灣人工智慧年會閉幕演說
陳昇瑋遺孀何家榛,於2020年人工智慧年會發表「傳承與茁壯」的演說。圖片來源:截自台灣人工智慧年會影片
2020-12-30
記錄、整理・陳芳毓 
18747
編按:2020年,許多人意外離去,其中包括人工智慧專家、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

陳昇瑋於4月辭世,使2020年人工智慧年會,成為六年來第一次沒有他的年會。陳昇瑋遺孀何家榛,於今年年會閉幕發表「傳承與茁壯」的演說,回憶年會2014年創立以來的點滴,及陳昇瑋推動人工智慧的初衷。

本文為該場演講的整理記錄。


各位嘉賓、學員、工作人員,大家好,我是何家榛。這兩天感謝大家無私的分享與熱情,相信大家都收獲滿滿。

這是一個我很熟悉的地方;但此刻台上的我,卻站在一個最不熟悉的視角,談談大家不知道的歷史:一方面感謝所有人,一方面想回憶昇瑋,把他心裡的話告訴大家。

我今天的發言不是代表自己——我想代表他,陳昇瑋。

2014年以來,這是第一個沒有昇瑋參加的年會。

《科學月刊》說,2014年創辦的「台灣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是連結產學的一大步,也是資料科學與大數據領域凝聚力量的開始。

那個力量,是大家一起凝聚的力量。之所以叫「台灣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是因為大家都認同「我們都愛好資料科學」,才齊聚在這裡。

回到起點,2014年,是特別的一年。

昇瑋告訴我,做為一個中研院學者,升等前是很suffer(煎熬)的;做為一個父親,小孩滿周歲前,也該專注在家庭。當這兩件事都完成後,2013年底有天半夜,昇瑋突然跟我說,「台灣有沒有一個場域,讓工作者能像學生一樣,精進自己,解決知識焦慮?」

他很喜歡學術界開的那些conference(研討會),讓大家交流知識。所以他想了想,說:「我們來開一場會!」

2014年創辦的「台灣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成員因為愛好資料科學而齊聚。2014年創辦的「台灣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成員因為愛好資料科學而齊聚。圖片來源:何家榛提供

這些(照片)是一開始跟他一起走的人,包括中研院助理們、他的博士班學生,還有一些朋友和志工,林林總總加起來不過30人,就是第一次台灣資料年會的主要組成。引用高嘉良的話,「他靦腆的笑容,你覺得我能拒絕嗎?」

一開始,也就就這麽幾個人。「就這麽些人,你能做出什麽?」我想著,那就試試看吧,反正不吃虧。

但沒有人辦過這樣的會議。無數個晚上,這群人半夜2、3點還在推敲下一步;連在FB上打廣告,都是用自己的帳號和信用卡,用有限的預算,在半夜發廣告。

熱情,如果第一次就被澆熄,就再也不會有了;也因為這次成功了,才有後續。

大家都說昇瑋熱情,其實,光有熱情還不夠;對我來說,他既理想又務實。

台灣資料年會的參與人數越來越多,交流也更加密切。隨著年會的參與人數越多,資訊分享、知識交流也更加密切。圖片來源:何家榛提供

為什麽要辦年會?他想在台灣形成一個願意公開分享資料的社群;所以,年會分享過的talk,都能在網絡上找到完整錄音;每一份投影片,昇瑋都要看過。

大家可能覺得他管太多,可是他說:「今天花我1個小時看、跟演講者討論,就是替未來的與會者節省1個小時。那是多少倍的能量?」

其實這樣做滿picky(挑惕)的,畢竟講者都是某領域的專家,不太可能接受另一個人的評比。所以,也非常感謝願意參與的演講者。

但因為他也很務實,所以年會有另一個要求:「不能講空話,要要講實務。」

要控制資料,要有一個語言可以實作;所以台灣R Group支援了很大的人力,手把手教學,讓大家可以充分使用資料。

因為這樣,同樣走務實開放精神的g0v、黑客松,昇瑋也大力支持。

所有講師、工作同仁,和第一時刻參與的所有人,都接受了這樣的討論與公開的原則。因為有人參與,昇瑋才有動力;動力,是持續燃燒這把熱情之火的源頭

第一年的講師都不是名人,只是苦幹實幹、默默做事的人。昇瑋花很多時間在sell(推銷),兩天的年會,800元的票,85分鐘賣光,他得到了激勵。

一件事的成功,不會只靠理想,還有務實。

務實,是開始賣票前,他會每個禮拜出一份對講者的說明,還有各式介紹;吸引大家來看,讓看到的人都能接受。

第二年,會議時間加倍,報名人數變成1,300人;第三年1,700多人,到那時為止,都還是叫「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

昇瑋想,這個活動最大的capacity(容量)就這樣了嗎?他問我好多次,「哪些地方還能容納更多的人?」他覺得,大家都知道這個時間點可以來這裡討論,這樣的知識交流太棒了,就覺得還可以更大。

2016年參與的資料科學專家。2016年參與年會的資料科學專家。圖片來源:何家榛提供

2017年,如果你參加過那次年會,應該記得那天下著大雨,大家在帳篷裡穿梭著,漫步去不同的場館。這一年有130場演講,報名人數衝到2,000多人,工作人員也暴增。

當你很有熱情地走了一段路後,大家就會跟上。一個社群,不能只有一個開頭、一個主持人;一場會議,也要有聽眾。感謝大家帶著「我也可以發表、分享」的心情,快樂地加入這個團體,你們都參與了一部分。

這一年,「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改為「台灣資料科學年會」,也加上「人工智慧」一詞。產業已經開始轉型,昇瑋想的是,「資料用到最極限,會是什麽呢?」

他為了放大活動範圍與影響,做了很多改變。認識昇瑋的人都知道,他除了自己挖坑自己跳,也很會推坑;想到什麽,就找人來聊一聊:「你要不要來做?」

之所以有晚上的聚會,也是他突然問我,「我們都要上班,六、日也被會議占滿,還能做什麽?」他想打晚餐的主意,就舉辦一個月一次的「同好來晚餐」。

我們在餐廳等著大家來,希望舒適的環境、美妙的音樂,能讓大家「放鬆戒心」,好好談一談,有什麽能拿出來分享。這個「同好晚餐」大概執行了十幾次,他最常問的是,「你有一個想法,為什麽不做?」

因為,有做,才有機會。

一個月一次的「同好來晚餐」讓大家在舒適的環境中討論新的想法與行動。一個月一次的「同好來晚餐」,讓大家在舒適環境中討論新的想法與行動。圖片來源:何家榛提供

2016年年會,昇瑋遇到剛從美國回來的廖院長(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當時廖院長告訴媒體,他是「家裡有事,回來幫忙」;這句話打動了昇瑋,他心想著,「太好了,我們是同一個家!」

他一邊請院長來年會致詞,邊想著「還有什麽可能?」於是,昇瑋帶著資訊所的mentor(導師)孔院士(孔祥重)和院長一起跳坑,一家一家去看廠房。

後來他們又想,「我們這幾個人做到老,能做多少?」最後乾脆挖了大坑,找了交大的同伴一起跳。

當初,是科生會(科技生態發展公益基金會)提供了非常好的舞台,找來原本在教學或演講的師資群,才孕育出「學校」氛圍。

為什麽昇瑋要把這裡定名為「學校」?學校的氛圍,要的是什麽?

是延續「同好」的氣氛,是要圈粉—我們是共同興趣的愛好者。在「學校」,我們沒有頭銜,都是學長姐、學弟妹;討論知識的時候,可以退到大家一起、大家一樣。

你看到同伴,是不是第一句話就問,「學長,我們可以聊一下嗎?」這個親切感,能不能給你一個放開心懷的敲門磚?在這個空間裡,能不能暫時屏除業績的隔閡,快樂地聊一聊技術?一起做點什麼?

這是昇瑋感性、細心的一面。他在取名字時反覆思考,提出很多名字讓我選,大部分都被潑冷水。但當他說「愛好者」,我覺得好;他講「學校」,我也覺得好——我們可以回到只是單純喜愛一件事,只是想學習。

陳昇瑋、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與玉山銀行董事長黃男州(從右至左)。圖片來源:陳昇瑋臉書陳昇瑋、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與玉山銀行董事長黃男州(從右至左)。圖片來源:陳昇瑋臉書

創立學校時的一些設計,也是程式人的貼心。寫程式的最痛苦的,是先架設一個好環境;否則,什麽事都還沒開始做,就先耗很多時間調教環境或修bug,就感受不到成就感。

所以,昇瑋的學校要跟別人不一樣。

第一件事,他就推朋友的坑,一起把基礎環境做好。非常感謝高嘉良,願意在第一時刻支持昇瑋;他負責的是在台面上的事,你負責的是基礎環境的事。

接著,他找來強大的助教群。為什麼要這樣?實做的時候,你會Google找答案;Google不到時怎麽辦?這時,如果有個做過的人在一旁邊,帶你走一遍,心裡得到的支持就不一樣。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是集眾人之力,落實對台灣、對產業、對社群的期許;在學校裡,人人都扮演一個角色,人人都有貢獻。要怎麽樣落實?就是打開心房—我們溝通,開啟初步的信任;達到共識後,再一起打群架。

有學校,就有校友,校友會也因此成立——人工智慧學校有7,000多位校友,從會議前的晚宴就能看到,這是一個很大、很有力的社團,AI領域凝聚共識的能量,已橫跨產官學。

我要幫昇瑋感謝所有參與的人,他回到家即便再累,都想著:「別人也在做,我們是一起做;」大家的參與,即使只是一句話,都是他燃燒自己熱情的來源。

昇瑋在書裡寫著,他人生的前段,是不斷朝著傳播知識的使命,來建構自己的能力;所以他選擇念博班、選擇進入中研院做研究。人生到中期時,他覺得「我準備好了!」想的是怎麽影響大家,帶大家一起感受「知識被共享」的美好。(延伸閱讀|《人工智慧在台灣》該叫「小王」「王先生」還是「王董」?其實,人工智慧的判斷沒你準

看到很多人願意參加今天這樣的場合,看到人工智能學校有這麽多校友,看到大家以「學長姐」「學弟妹」互稱⋯⋯我想,昇瑋真的做到了他想要的,也留下了跟大家一起踩出來的足跡。

所以,今年發生的這件事,真的不是他所願,他一句話都沒有辦法說。

昇瑋的告別式,感謝線上g0v的同伴,還有現場玉山銀行的同伴;線上有2、3000人,現場有近幾千人,陪他走最後一段。

當下我其實很感動,但是我沒辦法說話,現在借這個場合跟大家說一聲:謝謝。這麽多人的參與與回應,如果你們相信的話,也應該知道昇瑋都看到了。

感謝所有同仁,帶著熱情來為大家服務。

經歷這段時間的震蕩,或許你們也很迷網,你可以穩定自己的心——其實,人才的流動、傳承,才是人工智慧學校的根本;這裡不是你的終點,只是出發點。放心規劃你的未來,去支持產業、支持人工智慧的發展,這就達成了昇瑋對學校、對同仁的期望。

離開這一場會議之後,大家會回到各自的崗位努力;但我們都知道,我們共同想的是如何達成這個目標:讓世界看到台灣,就想到AI。(延伸閱讀|追思陳昇瑋|所有你曾幫助的夥伴,會帶著你的熱情走下去

在台灣投入人工智慧領域的愛好者,共同目標就是:讓世界看到台灣,就想到AI。在台灣投入人工智慧領域的愛好者,共同目標就是:讓世界看到台灣,就想到AI。圖片來源:取自台灣人工智慧年會官網

後續,代理執行長會跟大家說明未來展望。這一切都持續在發生,每個人都在持續參與,不會因昇瑋中途離席而停止。

希望這一切延綿不斷,繼續走下去。(延伸閱讀|紀念專題|關於人工智慧,陳昇瑋叮嚀我們的事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