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正專欄|高齡化浪潮,媽祖、保生大帝能幫上什麼忙?

曾旭正專欄|高齡化浪潮,媽祖、保生大帝能幫上什麼忙?
攝於彰化內媽祖天后宮。圖片來源:台灣小角落 ( IG : J_H_YE)
2018-05-17
文・曾旭正
10153
曾經是文化和政經中心的台灣廟宇,在上世紀中期隨著白色恐怖等變化而逐漸淡化主角角色。但台北保安宮、台南朝皇宮的主事者,一北一南致力於重新融入居民的生活教育、環保議題,讓百年廟宇在鄉鎮人口逐漸老化的非常時刻,逆齡帶動地方創生。

台灣俗諺說:3月瘋媽祖!其實3月不只媽祖過生日,較著名的還有玄天上帝(初三)、保生大帝(十五)、註生娘娘(二十)、媽祖(廿三)和倉頡(廿八)。在中南部,這個時節是一期稻作完成插秧,長得亭亭玉立的時候,農民稍為得空,遂有較多人力與心思投入神明生日的種種祝壽活動。其中,規模最大最熱鬧的應屬大甲媽祖的南下遶境。

數以萬計的信徒組成隊伍從大甲鎮瀾宮出發,在九天八夜中,跋涉300多公里,穿過台中、彰化、雲林和嘉義縣的21個鄉鎮,途中造訪超過百家廟宇,抵達嘉義新港後再北返。

進香隊伍經過村落與城鎮時,各地的許多信徒會在路旁擺設香案恭迎媽祖,遇到用餐時刻也準備大量食物免費供應。數萬香客加上沿途的信眾,這個活動所動員的人數其實超過百萬,難怪這個經過文化部認定的「國家重要民俗活動」也被探索頻道Discovery列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

10年後,媽祖遶境會看見什麼樣的台灣?

如果能在高空使用縮時攝影拍攝全景,將可看到朝聖的隊伍在9天中迤邐於嘉南平原北部的大片土地上,穿過田野、小村、市鎮,在小路、幹道或街道行進,有些地方還刻意率眾涉溪而行。數十年來,這樣的巡禮在平原上持續上演,人潮有增無減,隊伍中有不少人是每年參加的,已經走了數十年。只不知,這些參與者是否有人敏感到沿途的時空變化?

對於親身走過的村莊,他們是否發現人變少、變老了?而坐在神轎中的媽祖和諸神,是否能更遠地預見10年、20年後,這些村、這些人的處境將會與現今多麼的不同?小村會散庄嗎?還會有新人返鄉嗎?留在村內的人,能找出新做法來照顧村內數量愈來愈多的老人嗎?

廟宇不只是居民聚集地,更是文化中心

而沿途經過許多廟宇,與台灣其他地方相似的,通常是社區的中心,不只是空間上的中心,更是公眾活動的中心,甚至是地方政治社會的中心。在傳統社會中,廟的主事者往往是地方上被普遍推崇的地方仕紳、文人或實業家,其中不乏校長、醫生和缷任的鄉長等,他們被尊崇也被賦予管理廟務、經營地方生活的責任。除了延續舊有的傳統外,面對新的挑戰,他們往往透過共議,凝聚庄民的共識來開創新的局面。

這種宗教上的領導者,無非同時扮演了地方自我管理的任務,在上個世紀中期以前,台灣各地大致如此,是維繫鄉民社會的重要條件,直到國民政府的白色恐怖造成社會普遍噤聲後,情況才大幅改變。

後來,在賢能者明哲保身的氣氛下,為選舉服務的地方派系崛起,地方政治嚴重衝擊了原本穩定的鄉民社會,廟宇的經營也逐漸失去與地方生活的緊密連結,也無助於地方文化與福祉事業的發展。

神明出巡不再放鞭炮--台北保安宮27年持續創新

可幸的是,近幾年開始看到新的希望,為數不多但值得重視的廟宇主事者為宗教文化帶出新的氣象。他們能接納新的觀念,如環保、文創、文資保存、社區營造、社會福利等新趨勢,在宗教事務中帶進嶄新的活動,嘗試讓廟宇在民間社會恢復中心地位。

台北的保安宮乃是最經典的例子。自1991年聘廖武治先生擔任副董事長兼總幹事以來,即展開一連串的作為。1992年成立圖書館、1993年成立民間書院,開設書法、插花、英語班;1994年創辦保生文化祭,1995年展開日治時期以來最大規模的重修計劃,資金完全由廟方自籌,歷時7年完成。1997年創辦《大道》季刊,已出刊21年。

《大道》季刊甚至推出電子版,拖曳滑鼠即可翻頁閱讀。(取自台北保安宮官網

保安宮可說是每年都在成長創新,今年創辦「醫療奉獻獎」以表持熱心奉獻社會的醫護人員。最近媒體也報導,保安宮決定自今年起,保生大帝出巡不再燃放鞭炮,確實呼應大道公護生救人的本懷。

上課就要往外走--台南朝皇宮的「大廟興學」之道

巧合的是,台南也有一間奉祀保生大帝的社區廟宇,雖然力道無法與大龍峒保安宮相比擬,但10年來與社區大學合作,既有創意且深耕在地,成果亦開始浮現。位在安南區海尾地區的朝皇宮,與台南市社區大學合作設立台江分校,分校的負責人吳茂成先生是一位極具草根熱情的在地人。社區大學在廟內開設課程,培養居民的學習風氣,再藉由不同主題的課程,引導學員關注社區的發展課題,他稱此行動為「大廟興學」。

台江分校愛鄉護水活動。(台南市社大台江分校提供)

大廟興學經驗中最關鍵的是,擔任課程的老師不會將自己侷限在講堂內,而是鼓勵學員積極走入社區,直接面對在地的生活課題。譬如建築課程帶領學員動手改善社區空間;學員逐漸累積建築的知能之後,再引導他們參與在地文化中心的設計與興建過程,並共同構想未來的經營管理工作。廟方呼應信眾與學員的關切,也承諾固定將一成的油香收入提撥作為社區藝文活動費用。

朝皇宮。(台南市社大台江分校提供)

在大廟興學的行動下,我們看到廟宇作為社區生活中心的活躍表現,各式各樣的課程、研討會就在大殿前的天井與迴廊進行;文藝表演活動不定時在廟埕展開;而師生倡議山海圳國家綠道的誓師活動也必定在禮敬大道公之後啟程。社區大學積極與廟方合作,既延續香火也引領社區團結在大道公信仰下,共同面對社區發展上的挑戰。

台灣要推展地方創生政策,核心挑戰乃是地方能否有效動員,帶出源源不絕且深刻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是一大潛力,如果有更多的廟宇主事者投入,將宗教與文化活動有創意地結合起來,一方面有利於培養年輕的信徒,延續宗教事業,同時也可以強化在地認同,共同為家鄉打拚!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曾旭正:做城市設計 歡迎年輕人組「小圈圈」墾丁不如沖繩?看日本四招做「地方創生」花蓮鳳林逆向操作 翻身「台灣第一慢城」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