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幾天?哈佛35歲網紅醫師用15秒影片解答

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幾天?哈佛35歲網紅醫師用15秒影片解答
蔣立楷除了是美國20大醫師網紅,更成為國首位醫療社群媒體長。圖片來源:取自蔣立楷臉書、IG、TikTok
2021-02-18
採訪、撰文・陳芳毓
18899
「Covid19病毒能在物體表面活多久?」穿醫師服的蔣立楷跟著嘻哈舞曲擦拭紙板、塑膠與不鏽鋼。觀眾被逗笑了,也記住解答:病毒在紙板表面存活時間最短,不到24小時。

農曆新年前一週,最新社群平台Clubhouse從美國颳進台灣,網民紛紛轉進,探索這塊新大陸。

在台灣的醫療主題房裡,常會看到一個叫「Dr. Chiang」(蔣醫師)的帳號。Dr. Chiang的英文比中文流利,咬字帶點ABC腔;他的話不多,在一屋網紅裡顯得內向。除非有人問起,他才會簡單提起背景:在台灣長大,赴美接受醫療訓練,現在是執業醫師。

很難想像,本名蔣立楷的Dr. Chiang,真實身份是美國20大醫師網紅。

紐約時報稱「TikTok」醫師

「Covid19病毒能在物體表面活多久?」

TikTok標題字幕閃過,穿醫師服的蔣立楷跳進畫面,跟著嘻哈舞曲擦拭紙板、塑膠與不鏽鋼。他雖舞姿生澀,挑眉嘟嘴卻不扭捏;觀眾被逗笑了,也跟著字幕記住解答:病毒在紙板表面存活時間最短,不到24小時。

這支去年3月發佈的15秒影片,觀看人次近300萬,平均每100多個美國人就有一人看過。

蔣立楷在TikTok上發布新冠肺炎的防疫影片。蔣立楷在TikTok上發布新冠肺炎的防疫影片。圖片來源:截自蔣立楷TikTok

35歲的蔣立楷,畢業自哈佛、哥倫比亞等美國TOP10名校,現是美國前20大醫院、湯瑪斯傑弗遜醫院(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Hospital)內科助理教授。他出身台灣醫師家族,外公是知名外科醫師、省立台中醫院第一任院長李祐吉。

蔣立楷有最菁英的資歷,卻愛做最庶民的事——他在TikTokInstagramTwitter等六大社群媒體共有45萬粉絲;《紐約時報》叫他「TikTok醫師」,說他「連胃酸逆流都能解釋得很有趣」。

擁有菁英資歷的蔣立楷,在社群媒體上擁有大批粉絲。蔣立楷在社群媒體上擁有大批粉絲。圖片來源:截自蔣立楷個人網站

嚴謹與創意,在他身上並存無礙。

傑佛遜醫療集團(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and Jefferson Health)也看到這點,2018年延攬蔣立楷擔任醫療社群媒體長(Chief Medical Social Media Officer),成為唯一在醫療組織有正式社群職稱的醫師網紅;2019年,更被醫療媒體MedScape選為「美國20大醫師網紅」。

傑佛遜醫療集團執行長克拉斯科(Stephen Klasko)接受「未來城市@天下」越洋採訪時說,有人覺得蔣立楷「怪怪的」,「但做為一位年營收51億美元(約新台幣1,500億)的醫療集團執行長,我覺得他做的事很酷。」

當時,克拉斯科正倡導醫院科技轉型,與蔣立楷一拍即合;「就像《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那樣,」他有點誇張地形容,「凜冬將至,我們參戰吧!」

並非最紅,但最嚴謹

凜冬,說的是肆虐網路的醫療假資訊。

拜疫情之賜,美國不少醫療網紅趁勢崛起,粉絲動輒數百萬人;只是名利誘人,有人也販賣代言商品、傳播假訊息,引發許多爭議。

眾多醫師網紅中,蔣立楷的粉絲不算最多,但資訊可能最嚴謹。

他在TikTok自我介紹寫著「醫療流言終結者」——不貼美食旅遊,也不代言商品,只談三種主題:腸胃醫學、新冠疫情、醫學教育。偶爾也針砭公共議題,如從「Black Lives Matter」談種族歧視如何影響健康照護。

「要是我說錯了,人們卻照著做,我會惹麻煩,」蔣立楷說話速度不快,彷彿總是在思考。

他舉例,多數醫師都能說明疫情,他就曾根據自己SARS時在台灣讀高中、「每天都要戴口罩、量體溫」的經驗,製作一則「台灣防疫成功的三個原因」TikTok影片,40多萬人看;但涉及專業,如新冠肺炎對孕婦的影響,他則建議問專科醫師。

前文提到新冠病毒存活時間研究,便來自權威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Medical Journal)。研究發佈隔天,蔣立楷將影片上網,粉絲與醫療人員紛紛留言肯定,「喜歡有引述資料來源的內容!」「這支影片很重要,應該讓更多人看到!」

為了減少錯誤的醫療資訊在IG上流傳,蔣立楷呼籲有專業背景的網紅,用「#VarifiedHealthCare」揭露自己的醫療學經歷供網友辨別。蔣立楷呼籲有專業背景的網紅,用「#varifyhealthcare」揭露學經歷。圖片來源:截自蔣立楷Instagram

「醫師可以當網紅,但醫師的價值不只是網紅,」蔣立楷認為,資訊正確比流量重要;他雖清楚拍什麼影片能快速爆紅,「但我不想那麼做。」

2018年,蔣立楷受夠了IG上亂竄的錯誤醫療資訊,發起「醫療專業人士」自清運動:呼籲有專業背景的網紅,用「#varifyhealthcare」揭露自己的醫療學經歷,讓網友明白自己追蹤的網紅是否可信,最後有兩百多位醫護響應。

「他像個戰士,到處搜尋假資訊,」克拉斯科形容蔣立楷。

打勝仗,得知己知彼。蔣立楷不只經營社群媒體,更研究社群媒體,曾發表過近10篇學術論文,探討社群媒體與醫學知識的傳播效果。

2019年,他找出69部Youtube觀看次數超過25萬的大腸癌相關影片,卻發現——非醫學專業人員製作的短片較受歡迎。

此後,大腸癌也成為他的TikTok主題。去年八月,《黑豹》演員鮑斯曼(Chadwick Boseman)大腸癌過世時,他連做七集大腸癌衛教影片,最受歡迎的一集點閱近38萬。(延伸閱讀|防疫也防詐》6位工程師不捨家人被騙,下班後打造「防詐達人」擋40萬疫情假訊息

蔣立楷於TikTok上發布一系列大腸癌衛教影片。蔣立楷於TikTok上發布大腸癌衛教影片。圖片來源:截自蔣立楷TikTok

第一次見到醫療假訊息受害人

「Austin(蔣立楷英文名)不是普通網紅,他是哈佛訓練出來的醫學博士,」克拉斯科認為,蔣立楷扎實的學術背景,是他與其他網紅最大的差異。

然而,對職涯剛起步的年輕醫師而言,發表論文的「效益」比經營社群大得多。打擊假醫療資訊,為何成為蔣立楷的聖戰?

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設醫院實習期間,蔣立楷第一次遇到被假訊息所害的病人。

那是一位患有心臟病的老太太,需服用利尿劑排出體內多餘水分。但某天,老太太看到一位名醫在電視上指稱該藥物有害身體,嚇得私自停藥;結果引發肺水腫、呼吸衰竭,緊急送進急診室。

「娛樂、商業都有網紅,為什麼醫療沒有?」

蔣立楷回想受過的醫學教育,其中並沒有行銷或溝通訓練;即便美國看診時間15分鐘到半小時,比台灣稍長,但病人一走出診間,面對潮汐般湧來的錯誤訊息,很快就會忘記醫囑。

常見的醫療假訊息分為兩種:一種是缺乏西醫根據的論述,如「喝溫水比喝冰水養身」「長時間空腹胃酸會侵蝕消化道」,母親平時傳給他的台灣醫療節目影片,就常有這些內容。這些假訊息雖不傷身,但已約定俗成,難以更正。

另一種則會立刻危害健康。以腸胃科來說,每隔幾個月,「胃酸逆流藥物致癌」的傳言就會捲土重來,使病人恐慌停藥病情加劇,最後只好送醫。但在證實藥物確危害之前,對某些人來說,服藥的好處比危害還大。

他決定,既然現代人每天在社群媒體上流連好幾個小時,不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學會善用社群媒體。

蔣立楷先加入美國廣播公司(ABC)醫療新聞團隊,觀察主編與醫師如何挑選醫療新聞,並在推特上引發討論。2014年後,他陸續將自己的臉書、推特、IG改成專業帳號,只分享醫療資訊;2018年加入TikTok,成為他的社群主舞台。(延伸閱讀|特斯拉創辦人也瘋「開房間」!Clubhouse爆紅六大特色,第五個台灣人最有感

蔣立楷參與許多社群公益活動,如TikTok的預防LGBTQ青少年自殺專案。圖片來源:截自蔣立楷Instagram

年產550支TikTok影片

雖兼任醫療社群媒體長,蔣立楷的正職仍是腸胃科醫師,專長為內視鏡代謝手術

胃腸肝膽科涵蓋範圍大,可以只開藥,也能做手術,「想有挑戰性,又不想太累,是很好的選擇,」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王秀伯說。

王秀伯觀察,蔣立楷相當主動與台灣醫界建立關係。哈佛畢業後,先毛遂自薦返台參加內視鏡論壇;隔年便上台發表美國最先進的「代謝內視鏡」手術——一種不需開刀,只要將內視鏡深進人體、便能縫起胃囊內部的減肥手術。

「但是,做社群媒體比做內視鏡手術還不容易,」他坦言,做社群媒體要面對大眾,「醫院、醫師都怕說錯話,想做的人也不太敢做。」

有挑戰性,又能做醫學以外的事,反映了蔣立楷的性格。

他每天第一個門診是早上七點半,晚上六點下班,工作時間都在門診與手術;晚上九點後,再花一、兩小時經營社群經營時間。

2020年,他總共發表了550則TikTok影片,平均一天一則。但最難的不是想主題、蒐集資料或後製,而是編舞——「我加入TikTok後才開始學跳舞,」蔣立楷大笑坦承自己的弱點。

原來,TikTok演算法與臉書、推特不同;即便沒有很多粉絲,只要內容愈受歡迎,就會被愈多人看見。為使影片爆紅,蔣立楷花了不多時間挑選適合當天議題的熱門舞曲,再編舞、練舞;一支支好笑又充滿專業資訊的「洗手舞」「疫苗舞」,就這樣在網路上傳開。

蔣立楷於TikTok上分享了許多趣味又不失專業的短片。圖片來源:截自蔣立楷TikTok蔣立楷於TikTok分享許多趣味又不失專業的短片。圖片來源:截自蔣立楷TikTok

TikTok的用戶原多是青少年,疫情隔離下,也吸收不少20到50歲用戶;去年第二季用戶比2020年初暴增75%,成為成長最快的iOS應用程式。

這也是蔣立楷快速崛起的關鍵:儘管原本知名度不高,但靠幾支點閱破200萬次的影片,就在三年內衝出38萬粉絲。

但是,好內容沒有成功方程式,平台用戶不同,內容也要差異化。

蔣立楷說,在美國,多數醫學專家都在推特,適合專業議題互相串連;Youtube用戶偏好10分鐘以上長影片,IG和TikTok等最大眾化。因此,社群經營者必須投用戶所好,「我不會把TikTok影片放到推特,那邊的用戶不見得接受。」

蔣立楷參與傑佛遜醫院的社群經營,也是行銷團隊中唯一的醫師。蔣立楷參與傑佛遜醫院的社群經營,也是行銷團隊中唯一的醫師。圖片來源:截自蔣立楷Instagram

蔣立楷參與傑佛遜醫院的社群經營,也成立醫療專業人員社群經營非營利組織Association for Healthcare Social Media。

事實上,傑佛遜醫療集團還有個10人行銷團隊,經營集團的社群帳號;蔣立楷是唯一的醫師,會從醫療角度提出建議。

傑佛遜醫療集團溝通部門副總裁赫德(Michael Hoad)說,醫院沒有為蔣立楷設定績效目標,也不期待他帶進新病人,「我們看的是影片的影響力(impact factor)。」而影響力不是看總點擊數,而是點擊成長速度,「點擊成長速度,反應人們對事件的興奮程度。」

力圖改變醫師的專業形象

經過一年的疫情洗禮,社群媒體終於意識到正確醫療資訊的重要,Youtube、LinkedIn、TikTok等紛紛邀請蔣立楷參與公益活動;他也成立醫療社群非營利組織「健康照護社群媒體協會」(Association for Healthcare Social Media),協助醫療工作者經營社群,也學習處理企業贊助利益揭露、病人隱私、人身安全等爆紅後隨之而來的議題。

儘管有執行長與粉絲力挺,但站在巨大的醫療體系對面,不時仍有人「善意」提醒蔣立楷,經營社群媒體,也要顧及「專業形象」。

「這就是問題,」蔣立楷認為,美國醫師一直與人「難以親近」的印象,媒體又處處可見醫療廣告,鼓勵人們掏錢,「普遍而言,台灣人尊崇醫師,美國人不相信醫師。」

而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壓垮醫病信任的最後一根稻草。

疫情加上總統選舉,使人們將醫師、藥廠、政治人物視為「應被推翻的權威」;甚至認為醫療體系誇大疫情,想發「疫情財」。

蔣立楷認為,在緊繃的醫病關係下,資訊更需要被包裝,「我希望人們知道,醫師有掙扎、也有擔憂,跟其他人一樣。」(延伸閱讀|網紅蹭疫情》「全球最性感醫師」開趴、網美護理師做網拍⋯⋯粉絲怒:壞了認真醫護名聲

傑佛遜醫療集團執行長克拉斯科,曾在世界經濟論壇暢談「未來醫療」。傑佛遜醫療集團執行長克拉斯科,曾在世界經濟論壇暢談「未來醫療」。圖片來源:截自https://bit.ly/3bcT9Oq

而對克拉斯科來說,賦予蔣立楷高階社群頭銜有兩個意義:一是吸引更多「聰明,但很酷」的醫師加入集團;二是扭轉醫界文化,「你可以是個好醫師,但也很有創意。」

但身為婦產科醫師,克拉斯科承認,這些特質在傳統醫療體系中是互斥的;「醫師是個高度自主、競爭、重視階級的群體,做臨床決策時的確需要這樣,但在觀察社會與病人的演變時,卻不能如此。」

他直言,30年來社會結構不斷改變,但醫界最重視的,仍是同溫層。

「我們會恭喜同事論文上了期刊,但醫療真正該影響的,是那些不讀醫學期刊的人,」他強調,「那些人讀的是谷歌、臉書,是從想賣東西給他們的人那兒獲得資訊。」

因此,他計劃在退休前,在醫學院聘任社群媒體經營教授,甚至將「把精準的醫療資訊傳遞給大眾」列為升等條件之ㄧ。

「醫師在頂尖期刊發表一篇論文,跟在社群媒體上製作一則10萬人點擊的疫苗訊息,一樣重要,」克拉斯科強調。

他的提醒,正適用當下的美國。

凜冬已至

轉眼,疫情已滿週年。

蔣立楷的TikTok主題,也從去年初的洗手防疫,漸漸多了疫苗新知;而隨著最新社群平台Clubhouse上線,這位「醫療流言終結者」又多了一個新戰場——他在Clubhouse第一次開房間,還是談「醫療假訊息」。

蔣立楷在Clubhouse開房間談「醫療假訊息」。蔣立楷在Clubhouse開房間談「醫療假訊息」。圖片來源:截自蔣立楷Twitter

他發現假訊息已入侵Clubhouse,二月初在一則影片有感而發:「受歡迎,不代表可信」。

凜冬已至,戰士準備迎戰。


全美成長最快醫療集團CEO:我不想做「醫界Amazon」,我想做「醫界沃爾瑪」!

傑佛遜集團執行長克拉斯科。傑佛遜集團執行長克拉斯科。圖片來源:截自https://sklasko.com/

67歲的傑佛遜集團執行長克拉斯科(Stephen Klasko),也是位非典型醫師。他有MBA學位,也是經營者,去年還受邀登上世界經濟論壇(WEF),暢談對未來醫療的想像。

2013年,他擔任集團執行長後啟動併購,旗下醫院從三間成長到14間;2018年更買下湯瑪斯傑佛遜大學(Thomas Jafferson University),將設計思考列為醫學院必修課,被《快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選為年度「百大最創新經營者」。

克拉斯科也是社群溝通的實踐者。他發現許多非裔居民不願接種疫苗,研究之後,決定親自上費城最多非裔民眾收聽的廣播節目「陽光丘客廳」(Sunny Hills Living Room),接受訪問。

這一上,就是50週。

漸漸地,聽眾把這個67歲白人醫院經營者當成自己人,有人打電話到電台,也有人寫信給他,「我們把你當自己人,但對你的要求也會因此提高。我們必須確認你說的是實話,不是為了你自己或醫院,而是為了我們社區。」

「我認為,這是我在疫情中做過最有影響力的一件事,」克拉斯科說。

他推動種種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完成傑佛遜集團的數位轉型,成為「醫界的沃爾瑪超市」(Walmart)。

為什麼不是亞馬遜(Amazon),而是沃爾瑪?

克拉斯科解釋,亞馬遜的電商很強,但沃爾瑪也不差;但除了上網買,人們也想逛街——這時就不能去亞馬遜,只能去沃爾瑪。

傳統與科技對抗的情境,也正在美國醫界上演:醫療科技派鼓吹人們使用穿戴式裝置,相信醫療科技將取代醫院;傳統醫療派則認為,即便費用貴十倍,人們還是會選擇經媒體評比認證的大醫院。

但克拉斯科不想選邊站,他對未來醫療的想像,是一個線上線下的360度全市場:

重症糖尿病患,來傑佛遜醫院;可靠飲食控制的病人,就在網路上看蔣立楷的TikTok,獲取正確醫療資訊。甚至,在影片後加一個連結,只要一鍵,人們就能下載傑佛遜醫院的糖尿病控制APP,或來預約檢查。

「這就是醫療社群長的真正任務,」克拉斯科笑著說。

他甚至有個如科幻電影情節的想像:某一天,降落在費城的外星人想去傑佛遜醫院,隨口問路人,「傑佛遜醫院在哪?」

路人不是指出傑佛遜醫院的方向,而是反問,「你說的是我手機的APP?還是TikTok上那位傑佛遜醫院醫師?還是那棟巨大的建築物?」

這意味著,未來醫院的定義,不該是再「一個住滿重症病患、高固定成本的大建築物」;而是差異化、科技化,因病人需求而異。(延伸閱讀|李友專專欄|《后翼棄兵》啟示:擊敗疾病,人類與醫療AI該如何聯手對弈?


未來城市・智慧醫療深度專題

智慧醫療專題 未來城市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