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與環境永續共生-為市民打造低碳綠色好生活

城市發展與環境永續共生-為市民打造低碳綠色好生活
2021-04-26
4525
桃園以永續發展理念落實城市治理,透過公私協力方式,打造「友善共好、永續樂活」的城市,展現綠色低碳城市風貌。

「台灣正面臨轉型期,政府治理要朝向智慧城市,產業轉型要朝向數位創新轉型,能源的政策也要朝向綠能轉型前進,才能讓我們擁抱低碳生活。」2021地球呼吸行動—SDGs國際論壇上,桃園市長鄭文燦如是說。

擔任市長以來,鄭文燦全方位地推動永續發展行動,「我們提出桃園市發展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全方位推動低碳城市、綠色城市、永續城市與智慧城市四大目標。」2020年桃園市完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自願檢視報告》,作為城市治理的綱要,透過政策的檢討與修正,從經濟、社會、環境三面向落實永續發展理念。

打造宜居城市 照顧世代與區域平衡

桃園市是全台灣成長第一名的城市,目前擁有近227萬人口,成長率領先六都,同時也是全台灣平均年齡最年輕的直轄市,平均年齡39歲;在投資友善方面,根據經濟部「投資台灣三大方案」統計,桃園市投資金額占全國20%,是座充滿活力與發展機會的城市。這樣的桃園,自然要在永續發展上深度考量。

「我們是一座很年輕的城市,年輕人常常首選桃園,在這裡追求人生的夢想,所以我們推出很多照顧年輕人的政策,讓世代間的差距可以縮短。」鄭文燦表示,在協助青年就業方面,推出首度受僱就業津貼,提供工作滿6個月以上的青年2萬1,000元的獎勵,而僱用的事業單位也可獲得1萬元獎勵金,讓年輕人能安定就業。為了分擔家庭經濟與育兒負擔,桃園率先實施生育補助及育兒津貼,致力提升公立及非營利幼兒園數量,讓更多家庭能無後顧之憂,放心送托、安心就業。

在安居部分,鄭文燦積極實現居住正義,目前市府規劃興建1萬2,000戶社會住宅,導入綠建築與智慧建築思維,還有微型圖書館、運動中心、公托中心等多元共享福利設施,提供弱勢家庭與青年優質又平價的居住環境。

施政要均衡,區域平衡至關重要。以原鄉地區為例,為解決大溪復興地區自來水用水問題,市府協調3座自來水加壓站送水到復興,實現用水正義。另外也致力於原鄉生活品質改善,包括增設ATM、興建加油站、建置防災型基地台、整頓山區道路及排水等,甚至在復興區成立羅浮高中,為六都第一所原住民族實驗高中。

文化保存與智慧生活 日常中實踐

桃園是座擁有故事的城市,鄭文燦推動桃園城市故事館群計畫,加強文化資產保護與活化,像是修復大溪歷史建築群,成立沒有圍牆的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喚起居民對這塊土地的認同和熱情。「桃園還有很多城市的記憶,過去沒有好好保存,因此我們積極活化歷史建築,把城市的記憶與故事找回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館舍再利用,其實都是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的大事。

智慧治理也是永續施政一環,桃園推行市民卡相當成功,一張卡有三十幾項功能,可以借書、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或當成社區門禁卡,繳納各種規費等,目前還與兩家銀行聯名發行信用卡,提供市民更多優質服務。

綠能轉型與環境保護 桃園永續發展

桃園推廣低汙染運具,擁有全台最多的電動機車,也是首推Go Share的共享城市;在綠能轉型上更力推生態物流城市,與物流車隊合作,朝向電動貨車與油電貨車的方向發展,減少物流經濟帶來的環境衝擊,共同打造低碳交通的領航城市。

「一個城市需要肺,需要能好好呼吸的綠洲。」除了綠能轉型,桃園也推動40座主題式特色式公園,「我們一方面採取低環境衝擊的工法,還讓兒童有表意權參加公園設計,像是位在住宅區跟虎頭山交界的大有梯田生態公園,就是大有國小學生參與設計的。」鄭文燦笑說。而過去桃園所沒有的休閒農業區,現在也漸漸透過主題活動行銷被看見,藉由親近自然的參與體驗,延續這片土地的永續發展理念。

他也相當關注近期熱門的海岸保護議題,桃園從污染源管制到海洋垃圾清除,希望透過海岸保育與環境教育,讓許厝港濕地、草漯沙丘地質公園、觀新藻礁、新屋石滬等生態亮點,可以被更多人看見。桃園市在河川治理同樣用心,全面性管制工業排放,加上下水道系統的興建,讓11條主要河川慢慢恢復生命力;在老街溪、新街溪、南崁溪規劃河岸公園,除了能保持生態,更提供市民親水環境。

「城市治理需要價值觀做導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有17項,對我來說,每一項都很重要。」鄭文燦認為,台灣在永續發展行動上,不只市民要配合、公部門要配合,企業也要加入,一起形成公私協力關係,這樣才能落實價值,讓更多人感受到,生活在這裡有多美好。

(桃園市政府廣告)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