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老公家醫院,如何變成人人懂AI的智慧醫院?中榮花錢讓員工做這件事

38年老公家醫院,如何變成人人懂AI的智慧醫院?中榮花錢讓員工做這件事
38年老公家醫院台中榮總,運用科技打造智慧醫院。圖片來源:截自台中榮總影片
2021-07-26
文・許惠恆(取自《AI快思 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
27798
「為什麼不能去眼科診所看就好?去大醫院看病都要等好久,我不喜歡。」黃阿姨皺著眉頭說。

女兒臭臉不回答,仍舊拿起智慧型手機下載台中榮總的行動掛號APP,再從媽媽的皮夾中抽出身份證,輸入資料幫忙掛號,最後透過APP簡單描述媽媽最近的症狀。

黃阿姨覺得眼睛酸澀、有異物感、有分泌物、視力模糊,原以為是眼睛太累,忍了一段時間沒有改善,才向先生和女兒提起。結果,就直接被女兒「強行」掛號。

智慧醫療APP導航,大幅減少看診時間

看診那一天,久未踏入醫院的黃阿姨其實沒有花太久時間候診,反而是流程順暢到讓她嘖嘖稱奇。

八點三十分,女兒先利用中榮APP尋找車位,很快停好車。黃阿姨進入診區完成報到後,女兒從APP查詢看診進度,認為還有一點時間,於是母女先去美食廣場填肚子。

九點二十分,黃阿姨進入診間,因為眼科醫師已提早知道症狀,經淚液檢查後,很快診斷出是嚴重的乾眼症,除了使用人工淚液,還必須透過自體血清治療。

隨後,她拿抽血單走到抽血櫃台,將健保卡插入機台自動報到,同時領取號碼牌等待抽血叫號;女兒則在空檔利用APP完成線上繳費,再到門診藥局領藥。母女完成看病任務,準備開車離開醫院時,才剛要上午十點呢。

「沒想到現在醫院變這麼先進,」黃阿姨佩服地說。回家後,她催促女兒幫她下載中榮APP,以便看到驗血數據、處方箋資訊、自體血清藥水製作進度、領藥通知等,還興奮地跟鄰居「好康道相報」。

從黃阿姨的就診經驗,能看出中榮很「智慧」,只要利用手機APP,就可以預約掛號、查詢停車空位、查詢門診進度、線上繳費;還可以查看處方箋、用藥衛教、檢驗結果等資訊,門診的抽血與驗尿作業也改用智慧化的「全自動採血試管備管系統」。

形容得誇張一點,從黃阿姨踏進中榮之前、在中榮看病期間以及看病返家之後,她都不曾離開智慧醫療的「魔掌」。

智慧醫療-AI-台中榮總中榮行動掛號APP提供預約、查詢進度、繳費等多項功能。圖片來源:中榮行動掛號APP

榮獲「全優良」的標竿智慧醫院

這魔力十足的智慧服務,還僅是中榮智慧照護服務的環節之一。

中榮使用的雲端醫療資訊查詢系統、糖尿病血糖控制品質管理系統、住院病人血糖控制品質管理系統、手術排程電子日誌、手術室控台系統和手術室即時看板等,均是智慧科技運用下的管理工具。

沒錯,中榮幕後有一群強大的智慧技術人員,可以應用資訊科技、物聯網、人工智慧及大數據管理等系統操作,整合醫院多年累積的資訊與數據整合,再開發出各式各樣的醫療與行政管理工具。

中榮不只靠這群幕後高手開發的智慧工具,成功翻轉管理痛點或陋習,並於2019年獲得財團法人醫療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全機構獎,從急診照護、門診、住診(含加護病房)、手術照護、藥事到行政管理(含醫材管理)等服務,統統奪得流程認證的優良標章,堪稱全台第一家「全優良」的標竿智慧醫院。

換句話說,無論病人來到中榮的門診、急診、住院或是手術室,都能夠得到智慧化的醫療服務。

38年老醫院智慧轉型,從人才培育紮根

中榮身為一家經營38年之久的老公家醫院,是如何培養出這群如同魔術師般的幕後高手?中榮又是付出了什麼樣子的努力,才能打破老醫院框架,轉型智慧醫院?說到這,就不得不說說中榮對IT科技、人工智慧與人才培育的重視了。

人工智慧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核心,台灣產學界近年吹起人工智慧風潮。這股風也吹進了醫療產業,各大醫院百家爭鳴,爭取醫院智慧轉型的入門票。

不過,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認為,「醫院導入AI的最終目的是想改變醫療行為,為醫院和病人帶來好處,」因此,不同於其他醫院的點狀投入,他希望的是更全面的改變,「如果能讓智慧醫療服務擴大至全醫院,從一個點一個點連成一條線,再從一條一條線串成一個面,才能真正為醫院帶來深入的改變。」

2015年一月,許惠恆上任後,旋即率領院內的策略發展管理會訂定全新的短、中、長期發展目標。其中,短期發展計劃就是「強化AI與大數據之醫療發展與應用」,策略目標為推動AI核心技術的深度學習。

他同時喊出「一部一科一室一AI」的口號,期許院內每一部門和科室的醫療人員或行政人員人人懂AI,而且有能力把AI落地研究與應用,變成中榮工作文化。

「中榮要達到的目標不是只有醫療智慧化,而是以病人為核心的全人智慧,成為醫療典範。」他說。

智慧醫療-AI-台中榮總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恆強調,中榮要達到的目標是以病人為核心的全人智慧。圖片來源:截自台中榮總影片

推動「一部一科一室一AI」,許惠恆有秘訣

當然,「一部一科一室一AI」不能只是隨便喊喊的口號,有行動才是關鍵。

許惠恒院長從人才培育開始,為中榮智慧轉型。他鼓勵員工進修,有不少醫事人員報考東海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研究所。

2018年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於台中設立分校,許惠恆一得知消息,也馬上鼓勵員工報名修課,還拍胸脯保證:「任何人只要上滿16週課程且拿到完訓證書,我就爭取經費,全額補助五萬元學費。但請記得,拿到證書再來找我換錢。」

許惠恆這席話很快吸引來自重症醫學部、內科部、護理部及資訊室的11位員工報名,有醫師、護理師、醫檢師、資訊工程師。他認為,報名者有無潛力都無所謂,受過專業訓練才是重點,才能了解部門內或科室內的AI發展前途與限制。(延伸閱讀|智慧醫療╳振興醫院院長魏崢|70歲還學AI的心臟名醫:別說「我不會!」既然都要學,不如早點學

會洩漏天機的「住院病人病情惡化預警系統」

後來,在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期間的小組實作課程中,來自重症醫學部的主任吳杰亮為醫院打造全國第一套「住院病人病情惡化預警系統」,也讓中榮在國家醫療品質獎奪得住診服務(含加護病房)的優良標章。

「AI運算重視的是數據,我當時是品質管理中心主任,中心裡面什麼都沒有,就是長期累積的數據資料量最多。」吳杰亮謙虛地說,他努力思考如何把醫療資料透過人工智慧演算模式導到實際臨床的應用或管理上。

智慧醫療-AI-台中榮總吳杰亮說明「住院病人病情惡化預警系統」中,高風險病患數值顯示。圖片來源:截自中榮醫訊

他從品管中心數據資料庫中,先蒐羅四萬名病人從2007年至2017年的十萬筆住院資料,包含從急診到入院監測的血壓、心跳、血氧、體溫、意識狀態、入院科別等的生命徵象指標與數據資訊,再和小組同事分頭找文獻,想辦法利用大數據資料,嘗試找到住院病人的風險預測模式。

「我們雖然有足夠的醫療專家,也有能力做到數據資料的清理,但同事都太忙,沒有太多時間進行智慧運算和統計分析,」吳杰亮笑了幾聲,「在技術面上,我們直接找『代打』。透過院長引薦,邀請三位東海大學資工系老師加入,他們(羅文聰教授、許瑞愷副教授、陳倫奇助理教授)也是當期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學員,擅長智慧運算和統計分析。」

很快地,雙方一拍即合——中榮團隊負責提供資料與想法,東海團隊負責統計與運算技術,僅僅花三個月就打造出「住院病人病情惡化預警系統」的初步模型。

他們利用大數據分析過去住院病人非預期死亡、急救或需轉加護病房的照護結果,以預測類似疾病患者未來6到12小時內的病情惡化風險係數;並在電子儀表板上以紅燈、黃燈、綠燈分別代表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讓醫護人員一眼就能看明白,以利及早介入。特別是有死亡高風險的病人,系統會主動通知消息給主治醫師。

這套「洩漏天機」的預警系統公開發表時艷驚四座,獲得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當期的年度成果專題競賽第一名。

新AI系統如何順利應用在臨床?

雖然這套系統的開發看似很快「變」出來,事實上,無論中榮或東海團隊都是挑燈夜戰、硬擠出時間做資料清理和跑統計運算,好不容易熬出成果。

「只不過是學生作業而已,」吳杰亮起初沒想過預警系統會不會實際用在臨床。只是,一貫作風「要做就做到最好」的許惠恒,哪裡肯輕易放過這麼棒的構想。

在他的堅持與催生下,2019年1月11日的東海雲創學院揭牌典禮上,中榮、東海大學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共同簽署MOU,成立智慧醫療共同發展平台,加快新系統躍上台面的速度。

「新智慧系統要真正導入臨床,不容易啊,好在有許院長的支持。」吳杰亮指出,兩大重點:

第一,如此神奇的預測系統,必須先說服醫師AI運算結果是精準的,不然醫師收到了系統通知,可能連甩都不甩。

第二,病房護理師要隨時盯著儀表板,以便在病人可能發生高風險狀況時通知住院醫師,等於無意間增加工作負荷。

為此,他們持續改善溝通。這套系統究竟有多精準呢——被預測出病情有惡化風險的病人若不及早救治,兩天後就可能「出事」了。

最後,吳杰亮說服中榮的胸腔內科病房帶頭,於2019年2月正式上線系統,把電子儀表板設於醫療站及護理工作推車上。

為能順利使用系統,住院病人數據資料擷取要快,因此系統每一小時就擷取一次住院病人的生命徵象並即時運算。

經過一年多的觀察,臨床惡化轉加護病房的個案數減少,病房啟動CPR急救措施的次數也減少。

「這顯示這套智慧系統可以提升病房照護的品質與安全性,」吳杰亮略帶驕傲地說道:「我們的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會議發表,目前整理資料投稿中,希望這創意做法和寶貴的經驗可以透過期刊發表,分享給全世界。」(延伸閱讀|9.2萬洗腎病患,如何用AI即時預判心臟衰竭救命?|SAS專欄


智慧醫療-AI-台中榮總

書名:《AI快思 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
作者:許惠恆
出版社:聯合報系
出版日期:2021.03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