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了眼眶的設計提案!Door To Asia 亞洲設計師駐村日本東北震災計劃(上)

紅了眼眶的設計提案!Door To Asia 亞洲設計師駐村日本東北震災計劃(上)
2018-06-14
文・廖品淨
10095
7年前,日本發生了「311大地震」,這場地震被喻為是二戰後日本傷亡最慘重的自然災害。「Door to Asia - 設計師駐村計劃」每年集結8位亞洲優秀設計師,進入日本東北的311海嘯災區(以陸前高田、氣仙沼、大船渡為主)與4位在地提案方合作,共同創造出可能是彼此一生唯一的提案,也重新定義出新型態設計師與業主這兩者密不可分的關係。

(Door to Asia提供,樽見星爾攝)

馬拉松賽跑式的設計師駐村計劃

2017年在日本岩手縣陸前高田的山中小屋裡,來自台灣、日本、中國大陸、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的人都紅了眼眶。大家雖然語言、文化、生長背景皆不同,卻共享了同一段記憶,一段9天8夜如馬拉松賽跑式的設計師駐村計劃。而在世界各地不斷上演的各種設計商業提案中,很少會讓設計師、業主一起抱頭痛哭。

設計師們齊心解決東北災後困境

這計劃之所以讓人熱淚盈眶,很大關鍵在於設計師們刺中了在地提案方的核心痛點,並齊心為這難解的問題摸索出解決方案。

這個痛點多半與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海嘯息息相關。以陸前高田為例,當年遭受15公尺高的海嘯席捲,臨海處的松樹群、木造房屋幾乎全毀,鋼筋屋也因海浪捲回大海時的強大力道變得歪七扭八。一片狼藉之下,還能屹立不搖的是棵約27公尺高的松樹。這顆「奇蹟松樹」(日文:奇跡の一本松)現在仍矗立在岸邊,繼續守護陸前高田的漫長重建之路。

至今仍屹立不搖的「奇蹟一本松」,松樹附近就是被摧毀不成形的鋼筋建築,以及剛興建的堤防。(廖品淨攝)

重建之路確實不容易。陸前高田在6年多後只有一處新蓋的超市、幾個小販賣點略有生氣,其他地方仍是工程建築不斷,包含一條沿著海岸線延伸的超長堤防,以及一個如愚公移山的填土造地工程。

陸前高田全貌。可看見綿延數尺的堤防,以及四起的工程。(廖品淨攝)

現在即使站在海邊,也看不到海,因為到處都有3公尺以上高的堤防。(廖品淨攝)

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人選擇繼續留在這塊土地努力,包含原本就靠海為生的漁夫、漁產加工業者等,以及積極推動震災教育的各方團體,這些人也是Door to Asia合作的在地業主方。

在這趟復興路程中的孤獨、傷痛、矛盾與挫折都是當地人難以梳理的情緒,也都在駐村這幾天——被喚醒,並傳達到習慣以理性解決問題的設計師身上。

對於沒體驗過海嘯、或甚至沒體驗過任何天災的設計師,為了步步逼近問題核心、剖析事情脈絡,有時要單刀直入詢問海嘯創傷經驗,有時也要用身體語言去溝通,或者是在晚上時,透過美食與美酒,突破東北人向來害羞的心房。同時,有些設計師更會參與幾乎24小時,與業主密切相處的Homestay過程。

真實體驗在地提案方「三陸とれたて市場」的最新凍結技術CAS。此技術與一般冷凍技術不同,能以流水輕易還原冰封的鮮味。(廖品淨攝)

印尼設計師 Jefferson Edri 與泰國設計師 Grittiga Prasitsiriwongse (Gook) 入住米崎蘋果園農家的日式傳統家屋(門傳一彦攝)

在接收土地、在地業主的真實聲音後,接來就是設計師72小時的閉關時間,他們必須在這段時間反芻各種資訊,並且交出一份漂亮的設計提案。

設計不只是工具

這種駐村創作計劃,比較常以「藝術家」的形式進入在地,而少以「設計師」的角色。駐村藝術家與設計師的創作,都可能有濃厚的在地文化DNA,述說一段在地動人的故事;但兩者最大的差別之一在於,設計師在設計上多半有「對象」、也會針對「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因此創作成果也比較有具體化、甚至商業化的可能。

去年中國設計師孫曉曦與馬來西亞設計師Magdalene Wong在提案裡,就融入了氣仙沼300年海苔老店「橫田屋」對環境保護的理念,並將百年屋號、昭和時期的復古設計,轉化成年輕人能接收的視覺符號,企圖為主客群為60多歲的老店打出新客群。

設計師們如同挖到寶一樣,翻閱手上的珍貴包裝紙。這些都是橫田屋員工在被海嘯狂掃的倉庫中,救出來的昭和時期的復古包裝。(廖品淨攝)

中國設計師孫曉曦的小包裝、速食海苔提案。(Door to Asia 提供)

馬來西亞設計師 Magdalene Wong 以復古包裝為靈感的包裝紙提案。(Door to Asia 提供)

Door to Asia 計劃 突破語言文化界限

從2015年到現在,已有12位東北三陸海岸的在地提案方、24位橫跨10個國家/區域的設計師一同參與Door to Asia的計劃。同時,亞洲設計師駐村的概念也跨出東北,深入長野縣小布施、奈良縣奧大和、以及東京JR山手線。Door to Asia 計劃也真如同一道大門,讓彼此用土地、設計的力量,跨越語言、文化的藩籬,一同讓在地國際化。

從Door to Asia孵化出的提案,不少正在為商品化努力,但也有不少成功案例,其中2015年由新加坡設計師 Jonathan Yuen 與印尼設計師 Adityayoga 為「石渡商店」推出牡蠣醬與XO醬,是最好的例子。這個產品目前是石渡商店的暢銷品,也正努力推往印尼市場。

Door to Asia 計畫下成功商品化的牡蠣醬與XO醬。(Door to Asia 提供)

今年Door to Asia 東北計劃正式邁入第四年,9月將再有8位設計師踏入三陸海岸,屆時會有什麼樣新的人與人、人與土地的故事,到時請鎖定《未來城市@天下》報導!

Door To Asia 設計師駐村計劃
網址:http://door-to.asia
主辦單位:日本國際交流基金、TUMUGIYA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廖品淨專欄】走出賣春街歷史!「橫濱黃金町」高架橋下的掃黃作戰與藝術重生【廖品淨專欄】不只有膠囊旅館、農家民宿,日本第一間高架橋下旅宿誕生了!日本瀨戶內海小島 蓋出與自然共存的地下美術館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