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的高美館 開啟城市的文化新生

蛻變的高美館 開啟城市的文化新生
高雄市立美術館圓形廣場。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
2021-07-28
23798
高雄市立美術館多年來一直是高雄的地標與文化殿堂,堅實了南部的藝術專業。為了拉近高美館與市民的距離,啟動城市的創意生活,高美館從軟體到硬體,從制度到交通,一層層翻轉,創造高雄人的城市美好生活。

一九九四年,台灣第三座專業美術館座落於高雄,原本遠離市區的內惟埤濕地,因為美術館了帶動都市發展,成為新興的生活圈。雖然是高雄的地標與驕傲,但問市民:「上一次到美術館看展是什麼時候?」、「會帶外地的朋友去高美館看展嗎?」卻難得有正面回答。高美館滋養了南部藝術專業族群,但對一般市民卻是可望不可及的殿堂。

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了更融入市民生活,也逐漸從藝術專業殿堂,轉為城市中的美好生活。

由藝術專業殿堂,轉為城市中的美好生活

國外有許多新型態的美術館,以顯眼建築成為館體,在城市中擔負文化休旅的經濟動能,例如名建築師蓋瑞(Frank Gehry)設計的古根漢美術館,扭轉西班牙傳統工業小鎮畢爾包成為知名的藝術城市。

為了讓成立超過二十年的高美館更有競爭力,並融入市民生活,高雄市政府針對高美館推動了三大變革:由行政機關改為專業行政法人場館,專業化的經營管理、學產地整併,降低租金壓力,也解除發展緊箍咒,奠定高雄市大美術館計畫的基礎,最後是美術館西邊的鐵路改為地下化,路面成為十五公里長的綠園道,一路直通到鳳山,原本被鐵道阻隔的西邊居民,現在可隨意安全地穿過綠廊道走進美術館園區。

另一方面,市府團隊延攬重量級藝術專才的李玉玲博士,為高美館調整定位與體質,她決定改變高美館與高雄市民的關係,讓藝術不再是高深的學問,而是城市中可以感受的美好生活。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玉玲館長。

城市的創意發電機

李玉玲館長認為現代的美術館不該只是被動、靜態地展示場所,而是以全面性的總體經驗,激發民眾對藝術的好奇、提升對美學的感受。

李館長因此向市府與中央陸續爭取經費,從一樓展間開始改造,創造多元運用的展覽空間。並透過AR體驗,以及一日高美館小小館員等設計,讓年輕世代更了解高美館核心典藏,打破藝術高門檻、難以理解的既定想法,拉近美術品與市民的距離。

超過四十公頃的美術館區,館前廣場改為平整的水泥步道,加上可席地而坐的駁坎與階梯,透過無障礙的步道與燈光指引,變成一大片富有藝術氣息的休閒場域,日夜都有市民在此運動、野餐、約會。而週末創意市集、在地美食的園遊會、音樂講座等不同類型的活動,吸引多種族群來美術館園區發現它的優美與平易近人。

美術館周遭搖身變成一大片富有藝術氣息的休閒場域。

城市文化生活的聚合地

原本馬卡道路上的鐵路地下化之後,美術館區與西邊的鼓山內惟商圈無縫融合,未來這裏還有結合在地文化記憶與國際藝術視野的「內惟藝術中心」,不僅在文化教育上串聯高美館、高史博及電影館的專業與資源,打造南台灣藝術史、歷史文化與電影美學的典藏教育基地,更在交通上,匯集內惟火車站、捷運線、輕軌與自行車道,一邊帶動西側舊街區都更的契機,一邊串連漢神巨蛋百貨商圈與蓮池潭風景區,這裏將成為休閒、藝術、交通、生活機能俱佳的大美術館生活圈。

隨著國內疫情發展,為了避免室內群聚,高美館秉持著「防疫不防藝」的精神,不懈地透過線上藝廊,持續文化傳播的工作。因應暑假期間,高美館更進一步結合館內展覽與童書,推出適合孩童教育及娛樂線上節目,讓家長居家防疫也能為孩子規劃充實的暑期藝術生活。

由展間至社區,從實體到虛擬,重新打造後的高美館由內而外「打開」給不同族群多面向地「看見」美,將這樣的美學養份「連結」到民眾生活中,未來更將以內惟藝術中心聚集更多文化與藝術氛圍。提高社區藝術與環境品質的同時,也將帶動外地遊客來此遊覽、活動、消費的動機,讓高雄的美好,無限擴散。

(高雄市政府廣告)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