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從院內感染到收治最多新冠重症 亞東院長邱冠明:意志決定速度

14天,從院內感染到收治最多新冠重症 亞東院長邱冠明:意志決定速度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在疫情爆發之際快速應變,收容全台最多新冠重症病患。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劉國泰攝
2021-09-14
採訪、撰文・陳芳毓
20815
九月一日採訪這天,台灣只新增一位本土病例,人們沈浸在餐廳開放內用的小確幸;但鄰近的日本、越南因Delta病毒肆虐,每日確診數破萬,宛如平行時空。

「Delta遲早會進來,」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剛與新北市開完應變會議,集檢旅館將增至2,500床,是五月的1.5倍,也會開出更多重症病床。

八天後,新北出現第一個Delta病例。這一次,亞東沒有落後。

五月中,與病毒速度賽第一回合,邱冠明中了埋伏。亞東爆發院內感染,員工向媒體爆料,士氣跌落谷底,「許多人以為我們垮了!」

但邱冠明快速整軍,壓制感染,還一口氣收治全台11%、58位重症病患,全台最多。連疫情指揮中心副組長羅一鈞都在臉書公開感謝:「請收下我的膝蓋!」

智慧醫療-新冠重症-羅一鈞-亞東醫院-邱冠明疫情指揮中心副組長羅一鈞在臉書公開感謝亞東醫院。圖片來源:截自羅一鈞臉書

短短一個月,從地獄回到天堂。所有人都在問,亞東醫院做對了什麼?

衛福部請邱冠明對全國醫師上課,他給了12個字:「意志決定速度,態度決定高度」。

跑在領先群,是邱冠明的習慣。

他是公認的天才外科醫師,台大醫科第一名畢業,師事心臟權威朱樹勳;40歲便開過逾4,000次心臟手術,這數量,其他人一生難望其項背。

他不只快,出手更精準。2018年以內視鏡心臟微創手術獲國家品質獎,別人開刀要切胸骨,他只要鑽三個洞;國際手術示範邀請不斷,連與世隔絕的北韓都去過三次。

創造績效,才能打破遊戲規則。42歲那年,邱冠明成為全台最年輕的醫學中心副院長。

但領導者不能單打獨鬥,更要帶兵打仗。別的外科是孤鷹,醫師獨秀;心臟外科是獅子群,除了外科醫師,還有麻醉醫師、體循師,「同步協調才能合作,否則是四馬拉車、車子不會動。」

後方協作,是贏得速度戰的關鍵。如何讓隊伍願意跟上?邱冠明站上第一線。

三級期間,他每天開兩小時全院線上會議,讓同仁問到飽;疫苗站開打前,他清晨六點多去試走,寫下流程修改建議;同仁不想改病房,他就一步步在迷宮般的醫院中走動線,找暗門、開通十年沒用的病房,兩天內將30間病房,隔出58個床位與醫護工作、休息、盥洗區,讓同仁安心;他甚至已在腦中畫出Delta入侵後的新病房藍圖,好收治更多重症病患。

「我都這樣了,你要不要來?」邱冠明不妄自菲薄,私立醫院資源比人少,如何比人家好?「最大的關鍵字就是管理。」

管理,能使有限的資源放大成果,新北市400萬人唯一的醫學中心也能以小搏大,接招病毒的速度戰。

以下是邱冠明的專訪內容。

管理,就是用有限的資源放大成果

未來城市問(以下簡稱問):哪些關鍵決策,使你們在兩禮拜內穩下來?

邱冠明答(以下簡稱答):五月底,我們董事會覺得「怎麽會這樣,媒體都是負面報導?」六月底,董事長反而跟我說:「你們到底做了什麽?人家一直稱讚,我都不知道怎麽接!」

六月24日禮拜六,疾管署找我對全國醫師上課,主題是「如何擴大重症收治能力」。我簡報上寫著「意志決定速度,態度決定高度」,要先談意志,再談智力。

論資源,床數、人數,我們不比人多,也沒有捐贈。我們的母集團是遠東集團,大家不會捐給我們;有些醫院得到新台幣上億元捐贈,但我們十分之一都不到。

我盤點所有手上的牌,包括空間、設備,然後讓它串聯。

管理,就是用有限的資源放大成果。資源沒有比人家多高,如何比人家好?中間最大的關鍵字就是管理。

不過管理有非常多面向,不是當個「暴君」就能成功,還包括我跟同仁之間的互信。我常跟他們講:「先定義你的角色跟責任」;然後告訴我,在疫情跟病家的需求之間,你該扮演什麽角色?你看到什麼責任?

問:有人說,你在疫情危急時表現很有魄力。

答:我很有魄力?沒疫情的時候我也很有魄力啊!(笑)

疫情期間的魄力是這樣,很多人可能還搞不清楚狀況,但領導者已經下達指令。我們的對話常常是這樣:「我都這樣了,你要不要來?你可以有兩個選擇,第一,你離開,第二,跟我走。」

我跟病人講話也是這樣,第一個選擇是「不要理我」;如果接受建議,我就告訴你接下來的步驟,但你始終有拒絕我的權利。

一開始的院內感染事件,讓我們處在谷底。當大家都覺得「怎麽會是我們?」「怎麽大家對我們污名化?」的時候,反而容易凝聚,反彈力道比較強。

去年三月之後,我每天看的、每週跟大家分享的,都是worse scenario(最糟的情境)。我會看BBC或英國首相記者會,一邊想著「假設倫敦南丁格爾醫院在台灣,我們可以怎麼協做?」

我們的責任是從國外經驗學習,但大家都覺得是平行世界,學這幹嘛?

現在越南、日本每天確診者破萬,台灣過去三個月總確診數1.5萬,他們一天就結束了。今年六月台灣每日確診還沒破千人,最多不過6、700人,但我們都已經快淹死了!

所以,不用自滿想說「我們不錯」,而要想:「如果我現在在日本、在越南,我要怎麽做?」設身處地,提煉出對自己有用的資訊。

當我們活在這種平行時空,或許我搞懂了,但我的同仁還不懂;我必須說服護理同仁,他們是數量最大的照顧者;如果他們無法被說服,我懂也沒用。

所以回過頭來,還是得找到協作的對象。

一人一室、負壓隔離病房不是Must

問:現在國外怎麼處理每天上萬的感染者?

答:就像台灣過年時的加護病房,滿床了就沒我的事,確診者都留在家裡。

這時,政府就要跟醫院商量:滿床,是怎麽滿法?是一人一室、負壓收治;還是解除負壓,擴大收治量,給做對的醫院鼓勵?

疫情的影響很大,大家有很多疑慮。如果花很多時間準備病房,等準備好的時候,病人的需求已經不見了,這就有點尷尬。

在這段時間,在各種與官方的溝通管道,我們都沒有手軟。在很多群組裡,往往是有個政策出來之後,每家的回應都是「感謝首長,OO收到」,OO是醫院名。

感覺上就是拉你進體制,但我不太喜歡被馴化的感覺。結果從頭滑到尾,只有我寫一大堆意見,只有我放炮。

我心想,「我是不是走錯地方了?」(苦笑)

問:那為什麼還要說?

答:所以我做錯了。後來我就不在群組裡寫了,我會想辦法找到對方,當面講,或找中間人轉交。

很多人用體制外的手段,放消息給媒體問指揮中心;但我不玩這一套,理由很簡單:如果我在那個位置,我也不希望人家玩我,將心比心就好。

既然指揮中心有權柄,那就給他好建議,說服他;也會說明落地的困難,希望能被聽到。

問:為什麽你決定擴大收治量,而不是兩手一攤?

答:我們剛好在萬華旁邊,(板橋)真的是疫區,我們責無旁貸。如果不承擔,(確診者)就一定要「離鄉背井」(轉送其他縣市)。

我們也是新北唯一的醫學中心,每一個人都看著我們,好像在說「重症都是該你收」,沒地方可以推。後來才發現,任何時間點,我們(確診病患)都比大家多很多。

SARS後,台灣建立了防疫基本架構,北部就是和平醫院與守國門的部立桃園醫院,才有一整層的負壓病房。只是,這18年來設備換了不知幾次,因為維修費用很貴,一般醫院不會這樣做。

五月底,有醫院自稱所有病房都已「All In」;意思是「我們有18個負壓隔離病房,共收了18個病人」。但亞東不是!我們是整區All In,30個加護病房,裡面只有三張負壓隔離病房。

這是心態問題。

18年前,越南全國一張負壓隔離病房都沒有,一樣把SARS處理得很好;到現在為止,越南的負壓隔離病房還是很少。但在這一波爆發之前,越南也被視為防疫優等生。

所以,負壓隔離病房是Must(必須)嗎?根本就不是。

六月下旬,張上淳副指揮官也承認,過去的設計不大對。只是醫界很懂得講規格,把規格開在那裡要資源。問題是,疫情發生了,還擺規則、抱怨,病人就得等死。

亞東醫院-新冠肺炎-ICU-專責病床-Covid19亞東醫院收治新冠病人的總數、專責病床比例皆為北北基桃地區最高。圖片來源:羅一鈞臉書

打仗,不能有太多遊戲規則

問:改裝病房是什麽時候的事?

答:五月底,我們的重症都在五月底搞定。

我們的速度非常快,兩個禮拜就收到58床。但對全台灣來講,如果Delta真的打進來,當時的速度根本就不夠快。問題是,大家能不能改變「規格」的觀念?

多數人都相信Delta遲早會進來,醫院現在能做什麽?如果一定要加負壓病房才收病人,是不可能的。

新北市政府比較積極,我們上週已經開完會了,Delta來了之後,集中檢疫旅館要加倍。六家集檢旅館要加倍成12間,房數要從過去1,000多床、擴大到2,500床。亞東醫院一家要承擔超過1,000床,等於要在院外收治1,000多個確診病患。

所以,我們要建立三級周轉,外面的輕症病患若上千位,立刻轉成綠色通道進病房;有問題再進加護病房,好一點再轉輕症病房。

我們要自己做這些周轉,盡可能榨出我們的量,讓衛政單位放心。打仗沒有太多遊戲規則,如果知識是用來設定規格,畫出條條框框,保護自己的舒適圈,就沒有玩下去的必要。

問:改裝花了多久?

答:兩天。有些區域往外圍,有些就內部隔間,但無論如何都有物理障礙,讓大家覺得能保持距離。

後來我們愈做愈細,包括空氣流向,開關門的時候,一定要是乾淨的空氣流進去。我們不會說空間要負壓,因為全世界都不是這樣做;現在去看紐約,他們也不像台灣穿成這樣。

台灣用高規格照護,是基於對從業人員的承諾;但我們沒有啟動溝通,長官寧可砸錢省事,花的是公家錢。

如果今年Delta進來,我們也不會照前三個月的方式,可能會更All In,不需要這麽多隔間,只要區分空間就好了。

這次我們犧牲了太多收治量。在健保框架下,一區病房本來56張床,有一人房、兩人房、三人房,改成專則病房就只剩下20床,其他的空間要當做緩衝區。

但是明明所有收治的病人都確診,不會互相傳染的;病房也不夠,兩、三人一室也可以啊。病人只要收進醫院就被監測,就可以打斷戶外傳播鏈。幸好後來五月底通過了多了多人一室。

但是,在多人一室的情況之下,20間病房只能收30個人,但明明是50幾張床的,為什麽只剩下說30床?

那是因為要區隔緩衝區跟生活區。未來這些區域可以再縮,拉到其他地方,進到病房就All In,這樣就能收50張。

問:盡量擺滿就對了?

答:擺滿,不是好大喜功,而是病人、社區有需要。病人只要進來(醫院),就會跟你合作。可能有3到5%惡化的,要去加護病房周轉一下;但至少來醫院他就會心安,社區也心安。

別在不確定的地方,應付不確定的事件

問:改病房的時候,有沒有反對的聲音?

答:同仁只是覺得,「需要玩這麽大嗎?」

但我的想法很簡單:第一,病床需求剛起來,第二,我們要做的承擔,要同仁願意,給他一個放心的環境。所以,我先做給你看,幾乎每一張圖跟動線都是我自己走出來的。

一開始,加護病房一整個區規劃十張床,很快就不夠;第二區要開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每一個主管都希望開在別人的轄區。

我告訴他們差別與好壞。以護理來講,是內科的工作;要給內科什麽空間?熟悉的空間最好。

要應付不確定的事件,最好別在不確定的地方;不確定的因素一種就好——不要隊友是新的、環境是新的、病人狀況又是新的;三種都新,出錯機會就大,這是風險管理。

大家給我的工作區建議,後來都被推翻了,主要的理由是,要打掉既有的空間,速度太慢。我跟這家醫院熟對啊,我知道哪裡有暗門,還找出將近十年沒用的燒燙傷加護病房,給重症收治,上次用大概是八仙塵暴那一次。

空間是用「加法」。既有空間很難周轉,就外部延伸,把公共空間、走道都圍成工作區,分成污染區、緩衝區、清潔區。很多醫院的污染區就是加護病房,我們是整區加護病房叫污染區,後面再拉出空間做緩衝區和清潔的生活區。

不能讓同仁一直在污染區,每兩個小時就要換人出來;出來後一定全身大汗,要去沖洗。我們也徵召所有淋浴設備,包括病房,都給同仁去淋浴換衣服。

圍出公共空間之後,讓大家知道從哪進、從哪出、在哪著裝,保障工時,很快就回復正常工作。

邱冠明-亞東醫院-隔離病房-新冠肺炎-智慧醫院邱冠明善用院內空間,重新規劃新冠病人診治動線。圖片來源:截自亞東紀念醫院YouTube

問:如何說服同仁一起承擔呢?

答:我擔任醫療副院長十年,這十年把大家操得也差不多了。(笑)

大家知道,我要做的事,可以講一遍、講兩遍、講三遍,但我不會放棄目標。可能會妥協,繞一下路,但終點是差不多的。

但同仁也不是愚民。五月14號之後,我天天開超過兩小時線上會議,「天天」含六日,同仁想參加就參加,有時超過200人在線上;我主持、公開回應,告訴你我要怎麽做,天天都有進度。

我們去溝通,讓同仁了解負壓病房不是必要,修改流程也能使我們全身而退,最後也證明,除了一開始的突發院內感染,之後在確診者照顧的方面是零感染。
那是一個流程跟溝通,讓大家相信,願意跟著你做。

這很花時間,多數層層負責的單位做不到,院長說服了主任、主任沒那麼多時間說服其他人,再下去就斷鏈。

智慧醫療-新冠肺炎-疫情-亞東醫院-遠距醫療-科技-智慧醫院疫情期間,亞東醫院運用遠距醫療科技,維持看診作業。圖片來源:亞東紀念醫院提供

心臟外科是「獅子群」,一定要協作

問:你的管理功是怎麽練出來的?

答:不同的外科醫師,特質也不一樣。神經外科是「孤鷹」,一個人玩;心臟外科是「獅子群」,需要麻醉科、體循師等顧前顧後,它是一個團隊,一定要協作。或許因為這樣,我們自然就會把流程切一切,然後分工。

如果你問亞東的同仁,關鍵是什麽?關鍵是協作,我天天都在講。

「協作」有兩個元素,一個叫協調,另一個叫合作。協調才能合作,否則很多合作都是四馬拉車,但車子不會動。

問:怎麼動呢?不同的部門,利益也不同。

答:溝通啊,講啊。

問:誰講?

答:我講。所以才說我講到「燒聲」。

開會講,開完會還是很多溝通。會議上的共識,並不是開會時突然腎上腺素發揮,就搞定了;我要你今天報告一件事,是因為昨天我就跟你溝通過了。

很多時候,病人找我們看病,是希望醫師把他想要的答案說出來。

一樣的道理,跟同仁互動的過程中,我告訴他我要什麽,困難我擺平了,對方也同意這麼做了;然後,我希望聽他親口說出來。

從他嘴裡說出來,比我直接命令,他參與感更強,而且會覺得那是他的使命,覺得被honored(榮耀)。當被他被honored,就會不斷正向循環。

亞東醫院-智慧醫療-新冠肺炎-抗疫-邱冠明邱冠明積極與同仁溝通,組織團隊來迅速對抗疫情。圖片來源:亞東紀念醫院提供

問:手術上,你創下很多驚人紀錄,但並沒有放慢腳步。

答:今天剛好院長是我的老師,我毫無疑問要幫他做出我的承擔,該有的就能夠表現出來;如果我還是一個部門主管或一個醫生,我不見得能夠發揮。

有時候就是時勢。

我期望是「be the best of you」,做最好的你。

「做最好的你」有不同的定義,可能是同儕評價,可能是自己的期待,甚至是家人期待。這些期待都不一樣。

家人期待最好的你,是乖乖回家吃飯,身體顧好之類的;但在社會化過程中,謀取各種公眾利益的時候,當你擁有一個位置,很多人都會對你有所期待。

這就好像是問:亂世中,大家對領導者的期待是什麽?

所有對領導者的評價,都是以成果論。所以,有權力、有位置的人,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

光是板橋地區,確診案例馬上就要破1,400人(採訪時為九月一日),還不含樹林土城,我們就在震央。

時也運也,但這次已經夠幸運了,疫情發生在醫療最集中的雙北,挹注的資源和注意最多,才有機會控制下來。

問:你說防疫成功是時勢,而時勢造英雄,你認為自己是什麼?

答:每個人都是英雄,但是我們都不是超人,只是大眾對我們都有超乎常人的期待。

我們也可以成為英雄,但英雄只是一頁篇章,英雄也要輪替;怎麽樣持續地承擔,需要有不同的人來做角色的轉換。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

專長:內視鏡微創開心手術、達文西開心手術、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主動脈手術
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大EMBA會計與管理決策組碩士
經歷:亞東醫院副院長、教育部部定教授、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總醫師

邱冠明-亞東紀念醫院-智慧醫療-智慧醫院-防疫-新冠肺炎-新北防疫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圖片來源:未來城市


未來城市・智慧醫療深度專題

​​#1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台灣龍頭醫院院長:別在島內競爭,要跟世界一流的醫院比
​​#2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最懂區塊鏈的院長:智慧醫院只是手段,變成「好醫院」才是目的
#3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70歲還學AI的心臟名醫:別說「我不會!」既然都要學,不如早點學
#4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劉建良|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院長:智慧醫療要以病人為中心,降低同仁負擔
#5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全台最早數位化醫院院長:從AI到BI,6大主題資料庫把決策變快、更安全
#6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陳穆寬|最年輕醫學中心院長:知識共享,讓「天然滑」世代醫師在第一線
#7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邱冠明|14天,從院內感染到收治最多新冠重症 亞東院長邱冠明:意志決定速度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