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台灣的新文化:科技創造文化大躍升

創造台灣的新文化:科技創造文化大躍升
台灣名導魏德聖。圖片來源:天下雜誌攝。
2018-07-20
5271
數位科技對全球電影產業掀起了莫大的波濤,這個不可逆的趨勢對素來以鏡頭美學與寫實風格為特色的台灣電影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

一個男孩、一隻老虎、一座水池,透過數位科技,可以變成一部以海洋漂流為背景、將生死哲學寓意於奇幻異境的《少年Pi 奇幻漂流》電影,在全球累積超過6 億美元票房。

同樣拜科技所賜,電影《賽德克.巴萊》創造出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引人入勝的故事,加上逼真的電影場景,讓《賽德克.巴萊》創下近9 億元台灣票房,這些都是運用科技讓文化大躍升的最佳例證。

無論是導演《賽德克.巴萊》或監製棒球電影《KANO》,數位科技一直是導演魏德聖電影作品的重要元素。因為數位科技,觀眾看到了原住民勇士在森林裡奔跑的風吹草動,也看到了棒球場上的塵土飛揚,魏德聖笑說:「文化像鹽巴,科技像食材,若沒有經過鹽巴調味,食材很有可能會令人食不知味。」

在魏德聖眼中,文化如同鹽巴是一種需經過長時間曝曬、精煉的結晶,這個結晶相當具有利用價值,當食材過多或有腐敗危機時,人們可利用鹽巴醃漬食材,一來可呈現食材的不同風味,二來能夠幫助保存食材,創造附加價值,這也是文化與科技之間微妙的互助關係。

但文化結合科技要如何發揮最佳效益?魏德聖認為:「要先搞清楚兩者之間的主從關係,究竟主體是文化,還是科技。」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端看思考者的需求、最大賣點是什麼?身為電影創作者,魏德聖認為故事內容、在地文化是主角,但科技卻是讓更多人來體驗文化的輔助工具。

在魏德聖導演每一部訴說動人故事的電影背後,其實都不乏科技的加持。(魏德聖提供)

文化結合科技 創造經濟價值

有了清楚思維後,魏德聖正在進行一項劃時代的文化創作,他想以科技為輔具,帶領電影跳脫3D、4D 思維,直接轉變為全立體,觀眾不僅可以觀賞故事性十足的電影,還能進入電影描寫的時代,真實感受當時的人文氛圍,觸碰電影場景的一磚一瓦,可說是文化運用科技創造高經濟價值的最佳體現。

《豐盛之城》讓臺灣人更認識自己,把世界帶進臺灣。(魏德聖提供)

魏德聖以預計2020 年開拍的新電影《台灣三部曲》作為實驗先鋒,他將結合電影創作、建築與科技等不同專業團隊,一邊打造400年前的台灣第一大城「熱蘭遮城」,一邊將建造過程拍攝成電影,並講述400 年前荷蘭人統治台灣,到明朝鄭成功來台的歷史經過,電影殺青後,這座城將被保留成為主題文化體驗園區,並運用科技讓觀眾親歷電影其境。

電影、戲劇、策展等文化創意產業是台灣產業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魏德聖提供)

魏德聖的創新想法來自現實壓力,電影產業往往是票房論英雄,一部用心打造的台灣電影,上映時若遇到強勢行銷的美國好萊塢電影,通常難以在第一時間突圍創造高票房,爾後便走向快速下檔,只能在電影台頻道播放的命運,於是魏德聖跳脫框架思考:可否創造一個可長期播放一部電影的多媒體空間,在這裡可以訴說故事、展演藝文,還能利用科技進行文化教育。

魏德聖認為「文化像鹽巴,科技像食材,若沒有經過鹽巴調味,食材很有可能會令人食不知味。」(天下雜誌攝)

計畫正在慢慢實現,面對政府積極推動DIGI+方案的用心,魏德聖不諱言,其中一大困境是台灣的文化、美學教育不夠扎實,數位科技團隊組成也不夠多元,譬如歐美動畫片製作團隊會集結藝術、文學、資工等不同專業,但亞洲團隊大多只有資工背景,技術相當純熟到位,卻因美感不足而無法做到頂尖。因此,魏德聖建議除了政府要具備更開放的思維,還要加強民眾的文化底蘊、創造多元人才培育的沃土,DIGI+ 方案才能真正落實。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