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調查揭感染黑數,從哪取樣才精準?

血清調查揭感染黑數,從哪取樣才精準?
急診室搜集的民眾血清標本,是民眾健康資訊的珍貴研究資料。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2-06-20
文・李建璋(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
7904
車子要保養,定期進場查閱晶片紀錄不能少;同樣地,台灣人的健康要保養,定期大規模抽血也不能少。因為,血液就像車子的晶片,記錄了健康的秘密。

關於新冠肺炎,台灣人有多少感染黑數?是否存在隱形傳播?答案,都記錄在我們的血液。

台灣人已有90%以上打過疫苗,打過疫苗和自然感染,都會產生抗S抗體。但自然感染還會產生獨特的抗N抗體,只要檢驗抗N抗體,就能得知有多少人感染。抗N抗體,可說是血清流行病學的組最佳檢驗標的。

因此,指揮中心重啟台灣大規模人群血清抗體調查,恰如其時。這是一項很棒的計畫,但每一種調查都有其限制,解讀數據前要先了解限制,才不會過度解讀。

要取得全台灣人的血液標本,可不像報稅一樣簡單。動員大規模人力抽血曠日費時,權宜的做法,就是從現存血液標本採樣。指揮中心採用捐血中心一到六月儲存的血液標本,基本上可用最少的行政人力成本,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完成研究。

但是,這個樣本也有其先天限制。

首先,由於當下確診或近期感染過的民眾不適合捐血,主動捐血的民眾,往往是沒有確診過、沒有慢性病的健康青壯年。因此,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容易低估真實感染人數,進而可能放大死亡率。

其次,研究已經發現,打過疫苗的民眾發生突破性感染後,抗N抗體的濃度也會下降,因此也要考慮有偽陰性的問題。

第三,血清無法分辨是否為重複感染,計算感染率時也可能會低估。

最後、也是大家最關注的,15歲以下和65歲以上人口並沒有納入研究。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捐血者本來就不包含這兩端族群,指揮中心也無法取得這兩端的血液標本;不幸的是,這兩個年紀端點的民眾感染率最高,也是遭受最多死亡或嚴重併發症的族群。若排除他們,研究的代表性就會不足。

捐血中心的標本,是在人群健康光譜最健康的一群。因此,美國疾管署(CDC)沒有走這一條路,而是選擇了健康光譜另一端的一群人。(延伸閱讀|台灣數位治理上空的烏雲:用350萬過世者健保資料做研究,錯了嗎?

美國CDC從商業檢驗所獲74%人口樣本

四月剛發表在美國CDC官方雜誌的一個大型全美國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從全美國數千個商業醫學檢驗所,取得涵蓋美國74%人群的血清樣本。

這群人通常是因為生病需要檢查,剩餘的血液標本便提供研究,所以是大多是屬於有慢性病的族群。台灣雖然沒有這麼多商業化檢驗所,但急診室每個月都有數十萬民眾接受抽血,這些殘餘的血清標本,能反應台灣人群各年齡層以及慢性病患者的全貌。

雖然取得這些血清的過程比較複雜,但這個標本能提供健康光譜另一端族群血清流行病學的樣貌,額外收集另一個樣本,能彌補捐血樣本的研究限制。

最後,全國性血清標本是一個珍貴的研究資料。它記錄的健康資訊絕對不僅有「感染」和「未感染」的分辨,這些資料經過串聯加值,能產生無遠弗屆的力量。

例如,連結疫苗接種紀錄及檢驗中和抗體,可以回答當前台灣人群對新冠病毒具有的保護力;連結健保資料庫,能追蹤臨床變化,估算台灣人群中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和長新冠的比例,也可以得知危險因子;連結中研院台灣生物資料庫,可以分析感染者、死亡者、MIS-A、MIS-C和長新冠的易感基因。

沒有一個研究單位擁有全國行政資源,能建構一個超級資料庫來回答這些關鍵問題。儘管這些工作已超過指揮中心的權責範圍,但這些問題,不也是指揮中心每天被提問、卻沒有數據能回答的問題嗎?

成為「醫藥強國」有很多面向,有「可負擔、可近性高的高品質醫療」是一個面向,能研發疫苗和新藥是另一個面向,有能力用大數據回答問題也是一個重要面向。我了解資料庫連結還有一些法律限制,但多數民眾都願意捐出剩餘血清提供學研究;疫情,正是解決這些限制最好的時機!(延伸閱讀|李建璋:捐資料就像捐骨髓,自己或許受損但絕對可以救人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