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高溫、暴雨一起來!市民醫療健康,台灣城市準備好了嗎?

極端高溫、暴雨一起來!市民醫療健康,台灣城市準備好了嗎?
台灣出現極端高溫,城市應提前部署健康調適規劃,照顧民眾的醫療健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2-07-20
文・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7319
今年三月四日,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氣候》(PLOS Climate)發布最新研究〈城市的氣候健康治理:描繪公共衛生在大型全球城市調適計畫中的角色〉(Urban climate-health governance: Charting the role of public health in large global city adaptation plans)。研究指出,極端天氣事件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也加重公共衛生部門的壓力。

這份研究挑選22個已提出較完整健康調適規劃的城市,作為評估對象,但公共衛生機構的參與比例僅占73%。此研究發現,若有公共衛生部門加入城市的健康調適計畫,能提供更精準的數據、預警與測繪。因此,我們邀請專家解析台灣的健康調適計畫的相關規劃。

台北市立大學衛生福利系副教授 林于凱

這篇研究主要目的是向全球倡議,應加強注重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以及強調公共衛生專業於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透過系統性回顧世界各國的計畫,彙整出「健康危害和脆弱性評估」「極端高溫預警系統」「預防與應變計畫」「其他氣候事件預警系統」與「氣候相關之健康數據監測」等五大面向。

從結果看來,目前,全球最常見的政策仍以前三項最多;此外,公衛部門在氣候變遷調適計畫的貢獻,並不如預期的高。

這篇研究最關鍵的研究限制有兩重點。第一,其所蒐集的資料多來自高收入國家,無法對經濟、資源較貧瘠的國家,做出有效評估。第二,各國所用的專業詞彙不同,造成資料彙整與解釋的不一致與困難。

目前,台灣規劃氣候變遷調適計畫時,較著重「健康危害和脆弱性評估」「預防與應變計畫」及「氣候相關健康數據監測」三面向。其中,公衛部門主要重點是「氣候相關健康數據監測」,「高溫及其他極端事件之預警系統」仍在規劃與測試階段。

我認為,台灣在氣候變遷調適部分,仍需提升民眾的氣候健康識能、強化氣象預測的準確性與加值應用、建立單位間的合作關係與平台,以及系統性地完整規劃各場域、族群之調適策略。

這包含公私部門的行動計畫擬定、敏感族群的保護策略與宣導、醫療單位的協作與應變等,才得以在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時,全面保護人民與環境安全,減少醫療及社會負擔、避免疾病與環境的不可逆危害。(延伸閱讀|​​「綠天鵝」來了!氣候危機恐致金融危機 全球央行將氣候變遷風險納監管

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暨校長 蘇慧貞

Q:這份研究的重要性為何?台灣是否也有氣候變遷的健康調適計畫?

A:此研究強調從城市角度與層級規劃氣候變遷調適計畫的重要性,並點出公衛部門的角色。由於氣候變遷調適規劃有跨領域、多單位的參與,不同組織主導的調適面向仍具差異。而台灣的調適計畫中,健康面向仍有許多努力空間,透過各層級公衛部門的釐清,可能有助於擬出真正從健康面向出發的計畫。

在台灣,由政府主導的相關計畫主要為「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劃(102-106年)」「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107-111年)」「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等。

公衛部門的主要參與者、召集者是衛生福利部,並與其他單位討論,這主要是從中央層級出發的思考。地方層級則回到各縣市的地方氣候變遷調適計畫,但健康僅為其中八大領域的一類,許多縣市雖點出問題,卻經常未被納入健康關鍵衝擊,例如,登革熱常被列在非南部縣市的最重要健康問題。

Q:這份研究的限制有哪些?

A:由於是針對活躍健康城市(health-active cities),許多中低收入的國家、城市被納入的比例低,也限制了歸納結論的可推及性。

再者,城市規模、面對的危害種類、城市本身對氣候變遷的脆弱度和回復力與彈性(如基礎設施的系統),均可能影響其對於調適面向排序等規劃,此部分較不足。

最後,現有設施、系統和可使用的資源對於調適規劃的影響甚鉅。因此,探討健康調適面向及行動時,盤點資源侷限地區與相關資源,或許可為優先方向。

Q:研究中提到的健康調適包含五個面向,台灣是否分別提出對策?

A:目前,政府的調適計畫納入了已知的健康危害與脆弱性評估,著墨最多的是登革熱。但是,本土相關研究仍有待擴充,尤其是高溫以外的災害。

關於極端高溫的因應,新北市與台北市已有明確計畫,各單位能在極端高溫預報可能出現時,啟動對應措施。但大部分縣市仍缺乏類似規劃。

除了高溫,主要預警項目還有颱風和暴雨,但目前仍以防災、減災為主。低溫部分,氣象局針對最低溫門檻值的10度和6度,發布低溫特報的黃、橙、紅燈號;醫事司等公衛單位也準備了低溫時的急診負擔,並估算可能歸因於低溫的負荷。

整體而言,台灣雖均有提及五大面向,但實務執行仍有待加強,特別是地區層級。且許多單位對氣候變遷的認識亦不足,因此提出的行動計畫易與實際面臨的衝擊有所落差。(延伸閱讀|政府如何用AIoT預防極端氣候暴雨?國外經驗的四點歸納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