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總院長陳威明:智慧醫療,病人安全第一,輔助診斷、改善流程其次

榮總院長陳威明:智慧醫療,病人安全第一,輔助診斷、改善流程其次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認為,智慧醫療的重點在於病人安全。圖片來源:謝佩穎 攝 首圖設計:yao ting
2022-10-18
採訪、撰文・陳芳毓
27377
網路上流傳許多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的故事。

骨癌病童叫他「陳爸爸」,因為他給孩子碰拳頭打氣;病人喊他「陳健保」,因為他不用非必要自費醫材。占據病房多年的老太太,被他用熱包子融化心防;行動不便長者脫鞋檢查後,他替對方穿鞋。

雖是照顧全台六成骨肉瘤病患、開過三萬例手術的名醫,其中不乏政商名流;但「勢利」「孤傲」等詞,卻和陳威明沾不上邊。

採訪這天早上,陳威明剛發出給全院同仁的第九封信。我們好奇要來了所有信件,有三封都提到「以病人為中心」。

每位醫者都曾宣示「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顧念」,但真正的考驗是,在健保、疫情與人力限制下,誓詞能堅持多久?

普悠瑪出軌與南方澳斷橋,時任副院長的陳威明都第一時間站上火線;2021年疫情爆發,他接下台北三大果菜市場與苗栗京元電子大規模核酸篩檢任務,守住首都圈與科技業;今年五月疫情又起,他和醫護大軍開拔到自由廣場紮營「車來速」23天,篩檢2.6萬人,以行動展現國家級醫學中心的擔當。

「有危難時,我不惜動員所有人來幫助國家,」陳威明的決心不容質疑,「只有四個字,責無旁貸!」

智慧醫療-智慧醫院-台北榮總-榮總-院長-陳威明-AI-大數據-資料庫-醫護人員-防疫-車來速-中正紀念堂新冠疫情肆虐期間,北榮醫護到自由廣場擔負「車來速」工作,共篩檢2.6萬人。圖片來源:台北榮總

智慧醫療成為國家政策、甚至是下座「護國神山」,有七家分院、超過一萬名員工的北榮,扮演什麼角色?

陳威明坦承,當科技邁大步前進,服務軟體層層疊加,醫療品質好了,科部整合卻難了,「早期建構的醫療資訊系統就像穿了20多年的衣服,修修改改,已不是原來的樣態。」讓大象跳舞,不只是北榮,也是各大醫學中心的挑戰。

只是話鋒一轉,陳威明又談起病人:北榮總有全國最完整骨癌影像資料庫,他的團隊已組成骨腫瘤資詢群組,全台任何醫師上傳影像,資深醫師都會在一小時內解答,減少誤診及延誤治療。

「智慧醫療最重要的是什麼?絕對是病人安全,」科技日新月異,但作為醫者,陳威明的第一順位從未改變。

智慧醫療-智慧醫院-台北榮總-榮總-院長-陳威明-AI-大數據-資料庫無論科技變化,陳威明強調應將病人擺在第一。圖片來源:謝佩穎攝

未來城市@天下問(以下簡稱「問」):行醫生涯中,哪些時刻讓你感嘆「這時候有AI就好了?」

陳威明答(以下簡稱「答」):我行醫超過34年,開過三萬多台骨科手術;因為長期照顧病人,很了解臨床需求。我認為,AI最重要的功能是提升病人安全。

比如,骨科醫師常開立的消炎止痛藥,有些傷肝腎、有些影響心血管;開立處方時,若資訊系統能自動偵測病人肝腎功能指數及心血管病史,跳出警示,就能確保病人用藥安全。

AI的另一重要功能是預測。

比如,台灣換人工髖關節最大宗,喝酒和使用類固醇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如果能及早蒐集病人喝酒與用藥數據,加上個人基因分析等數據,就能預測疾病風險,讓醫生盡早介入,能避免走到換人工關節的地步。

AI還能決策輔助。

過去我常開骨盆大手術,腫瘤附近到處是血管神經,碰一下就大出血。我就想:「解剖影像能不能自動傳輸到我的眼鏡,提醒『這個軟組織是什麼?能不能剪?』」

又比如,門診看到很多病人人工關節尺寸不合,術後不舒服。但全世界人工關節廠牌尺寸不盡相同,開刀前住院醫師得拿模板量測、繪圖,找出最適合病人的品項,很花時間。有沒有辦法開刀前掃一下X光片,AI就告訴醫生,哪種人工關節最適合這個病人?

問:你曾說,「任何一項人工智慧,都取代不了溫暖的雙手、心還有當面溝通。」數位化會如何改變醫護人員的角色及病患就診經驗?哪些又是不變的?

答:人工智慧取代不了溫暖的雙手,這是肯定的。

1997年我到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進修,跟到一位世界級大師,當時他60歲了,還幫病人穿鞋。腳痛,有些是神經血管引起的;不脫鞋,怎麼摸脈搏?所以我回國後也幫病人脫鞋子。

老年人看病常會有人陪,看診後有人幫他們穿鞋;但單身或行動不便的老人隻身來求診,誰脫的鞋,就誰幫忙穿。

我習慣讓病人把腳放在我腿上,再幫他們做檢查,我不必彎下腰,病人也比較舒服。所以門診結束我一定要換褲子,因為是給病人「跂跤」的。

數位化的確會改變醫護角色和就診經驗,榮總雖有不錯的成果,但有些地方仍要急起直追。

前幾天有個病人,他的手機記錄了在某醫學中心的每筆檢驗和影像資料;腎功能異常還會發出警語,提醒趕快掛腎臟科,值得學習。

因此,我希望北榮研發病人的自動影像比對,如X光、電腦斷層等,一但出現有意義的變化,馬上提出警語;提升病人安全,也減少醫師緊盯螢幕比對影像的時間。醫師多看看病人,聽病人說話,門診會更有溫度。

智慧醫療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安全。接著才是醫療品質改善、協助診斷、精進流程、提升效率及降低同仁工作負擔。

智慧醫療-智慧醫院-台北榮總-榮總-院長-陳威明-AI-大數據-資料庫陳威明(右)與醫師討論病人情況。圖片來源:台北榮總

問:智慧醫院是國家政策,你認為醫療與科技業可以怎麼合作?

答:ICT跟醫療產業結合是一定要的,政府、醫院都在推智慧醫療,強調醫療與科技「強強結合」,這都對。但overlapping investment(重複投資)及臨床應用價值是個問題,許多合作計畫原創性不高,結果無法令人驚艷。

我的想法不太相同。榮總作為國家級醫學中心,除了投入大眾關心的癌症、心血管疾病等,也要投資冷門但攸關生命的項目。由醫護人員提出想法,讓產業界落實;醫院讓利都無所謂,只要安全合法、能幫助病人就好。

比如說,兒童是國家未來主人翁,北榮兒童醫學部針對易被忽略的兒童罕病組成研究團隊,在基因分析精準醫學結合智慧醫學的領域,表現傑出,曾獲生策會國家生技品質獎金獎、也得到國科會多年期大型研究計劃補助。

再舉個例子。台灣骨肉瘤病人不多,大部分都在北榮治療;但骨腫瘤有幾十種,有些醫師可能會因沒看過而誤診。我想把榮總資料庫做成AI,自動判讀影像並提醒醫師「這可能是骨癌」。這種產品不可能熱賣,但能幫助醫師和病人。

在這個服務完成前,我們已成立一個LINE群組,讓缺乏骨腫瘤診斷經驗的醫師及時諮詢,只要放上X光片,一個小時內就會有專家回覆。

另一種服務是骨折創傷諮詢。

疫情前,我有個病人去義大利玩,剛出海關就摔了一跤;她立刻買機票趕回來看我的門診,十幾萬元團費泡湯。其實,她的骨折只要冰敷加簡單三角巾固定,回國再看都來得及。

這給我一個很傻的想法:當國人在海外遇到骨折脫臼,能不能把X光貼上一個APP,政府補助,骨科醫師提供初步診斷?民眾在海外發生緊急狀況時,就能得到即時安撫和建議。

骨科是遠距服務諮詢的最好示範,因為骨頭受傷是旅遊常發生的事,病情也單純,較無急迫性;但內科及其它急症變數太大,很難這樣做。

但醫界和科技界跨域合作是一條必走之路,北榮也和廣達、華碩等高科技公司產學合作,共同向科技部、衞福部、經濟部等政府機構以及財團法人提出計劃補助;也和陽明交大、中研院、國衛院等重要學術單位也合作密切。

醫界與科技界要截長補短,培育更多參與智慧醫療的醫護及工程師,讓科技界更了解醫界需求。

問:可是企業若能不賺錢,會不會不想合作?

答:北榮總是一個龐大醫療體系,產業界樂於和我們合作。我常開玩笑問他們,「您對社會國家有沒有責任感?」他們的回答都是「有!」有了互信和尊重基礎,很多事情都好談;例如有些無法讓產業界獲利的小計劃,可以包裹在具高影響力的大案子中。

問:對於「未來醫院」,你的想像是什麼?

答:第一,至少要有物聯網和5G技術,也要有能回傳生理數據的穿戴裝置。

疫情期間,廣達幫北榮專責病房開發遠距測量血氧、心跳等生理訊號的設備,從護理站醫療資訊系統就能監控病人健康,減少進出病房次數,也減少感染機會,專責病房醫護幾乎零確診。

其次,在診斷、用藥、檢查、手術前等節點,要讓AI幫醫護人員第一時間做出正確決策。

第三,有供病人隨時查詢的個人醫療資訊,也可供臨床醫護掌握病情變化、預測疾病及預後。

第四,大量利用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解釋病情和教學。

「輕症用視訊」是趨勢,經過近三年疫情,我的體會更深了:當雲端有個人健康數據,病人就不用常來醫院;醫院省下的人力,可用來照顧急重難症病人。

此外,北榮有七個分院,涵蓋台灣半邊國土加離島,還要協助七個榮家的高齡住民,視訊遠距醫療更形重要。60多年的病人資料及高素質員工,各部門整合起來,就會變成完整的健康大數據庫。這是未來趨勢,也是我們的優勢。

智慧醫療-智慧醫院-台北榮總-榮總-院長-陳威明-AI-大數據-資料庫榮總七座分院與七處榮民之家能彙整民眾數據,成為健康大數據庫。圖為台北榮總。圖片來源:台北榮總

台北榮民總醫院

  • 成立:1958年
  • 員工:約7,000人
  • 病床:約3,000床

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陳威明

  • 出生:1962年
  •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 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士
  • 經歷:台北榮總副院長、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

智慧醫療-智慧醫院-台北榮總-榮總-院長-陳威明-AI-大數據-資料庫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陳威明。圖片來源:謝佩穎攝


重磅專訪・台灣醫院院長專訪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台灣龍頭醫院院長:別在島內競爭,要跟世界一流的醫院比

・【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智慧醫療是方法,提升品質是目的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智慧醫療首重病人安全,輔助診斷、改善流程是其次

・【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醫院不一定要做AI,但要數位轉型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70歲還學AI的心臟名醫:別說「我不會!」既然都要學,不如早點學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劉建良】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院長:智慧醫療要以病人為中心,降低同仁負擔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全台最早數位化醫院院長:從AI到BI,6大主題資料庫把決策變快、更安全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陳穆寬】最年輕醫學中心院長:知識共享,讓「天然滑」世代醫師在第一線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最懂區塊鏈的院長:智慧醫院只是手段,變成「好醫院」才是目的

深度專題|智慧醫療・我們的未來醫生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