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人比小孩多的高齡社會,該怎麼設計生活?

在老人比小孩多的高齡社會,該怎麼設計生活?
2018-09-03
文・余虹儀
12600
台灣漸邁入超高齡社會,生活中的各項公共設施與服務,要怎麼服務這5分之1的人口?長者扶手、求救鈴等需求,難道只能排隊用無障礙廁所?

很多設計與服務的對象都鎖定年輕人,市場經常為年輕人開發新產品、推出新服務,也會因為少子化現象,市場開始重視孩童的需要。反觀高齡社會來臨,除了專以老年人為消費主力或服務對象的市場,其他設計還是經常忽略長者需求。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107年3月底我國戶籍登記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14.1%,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民國11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20%,將與日本、南韓、新加坡及歐洲部分國家同列為「超高齡社會」。因此,舉凡食、衣、住、行、育、樂,需因應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而調整各面向的設計。

設計有很多面向,最顯而易見的標語或是商品海報設計,都應該多思考長者消費及使用時的心情。譬如,每當見到標榜著字體大、鈴聲大的「老人機」廣告用語,總想著路過長者看到的時候,心裡做何感想?老人家走進門市,應該難向店員開口說:「我想看看你們推出的老人手機。」

老人機的廣告用語,容易讓目標族群有被貼標籤的感覺。(余虹儀提供)

或許,這樣的宣傳文字是寫給幫忙長者購買的親友看的,但以另一種使用者角度來說,若不是本人自己理解與挑選,使用上不見得滿意合用,因此標語設計,仍需以目標使用者為出發點。

平時生活大小事,都可以重新思考設計和規劃。例如,全家出外用餐,餐廳的動線是否方便老年人行走出入、料理是否適合老年人咀嚼及健康照護需求;老年人的衣服挑選上,若採用鈕扣或後背拉鏈的設計,就忽略長者逐漸退化的握力與肌力;居家環境的室內設計應有長遠考量,將未來長者使用輪椅或拐杖移動的空間與動線,都預先規劃好。

以通用設計的概念,在標題名稱設計上花心思,除體貼身障者,也顧及長者、孕婦等更廣泛的使用者心情。(余虹儀提供)

除了在私領域的生活所需,從道路、燈號、大眾交通運輸等公共建設,都應加入長者使用需求。例如,行人穿越道的紅綠燈秒數應足以讓長者安全通行、人行道的整平需考量輪椅使用者的移動、公共場所及街道可多設置讓長者可暫歇的欄杆式座椅、一般廁所增設扶手及求救鈴、讓長者有更多安全的如廁環境選擇......等。

如果這些更貼心的設計能夠落實,便能協助年長者維持一定程度的自主能力,不僅讓他們保有自我價值的生活品質及尊嚴,更直接或間接減輕多數雙薪家庭的長者照護負擔。因此,營造良好長者居住品質與環境,避免年其生活失能、甚至幫助其復能,是台灣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要努力的方向。

*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計畫接受申請中*

歡迎各式場所空間(包括醫院、診所、醫療用品店、輔具中心、藥房和衛生所)來信 [email protected] 申請「友善高齡服務空間健檢計畫」服務。

(責任編輯:程遠茜)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余虹儀專欄|「無障礙」設施怎樣才能更「博愛」?投書|獨居老人不孤獨,24小時都有人的對講機侯勝宗專欄|司機+導遊+照服員——你願意讓「斜槓司機」照顧爸媽嗎?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