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智慧醫療是方法,提升品質是目的

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智慧醫療是方法,提升品質是目的
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認為,作為南高雄工業區的主要醫院,小港應藉AI守護當地高齡與勞動者的健康。圖片來源:未來城市編輯部
2023-03-15
採訪、撰文・陳芳毓 圖・未來城市編輯部
25338
策略是一種選擇,但領導者往往因難抵誘惑,選擇了最新、最熱,卻拒絕了最適合。規模僅北部教學醫院五分之一的高雄小港醫院,如何用最適合的方式,擁抱智慧醫療?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智慧醫療是方法,提升品質是目的

小港醫院曾積極擁抱AI,一年拿下三個國家新創獎,卻仍難打破「南邊沒好醫院」的成見。「從創新到商轉,太遠了,」院長郭昭宏很快發現,作為南高雄工業區的主要醫院,小港任務不是創新,而是應用——將AI用在環境與職業醫學,守護當地高齡與勞動者健康。

踏出智慧的第一步,是開發肺病X光AI診斷系統。但影像判讀是醫院智慧化的起手式,小港有什麼特別?

原來,雖然許多醫院將X光影像上傳雲端判讀,卻因「額外付費」「無暇上傳」難以持續。找出瓶頸後,小港醫院重整流程:拉雲端下地,急診X光照完直接進鴻海雲高的高速電腦運算,三分鐘完成判讀,再以訊通知醫師高風險案例。最後,依影像自動分級治療,避免輕症佔床,資源留給重症,撐過新冠疫情高峰。

有人質疑了無新意,郭昭宏卻好整以暇:「應用是新的,流程也是新的!」一舉拿下2022年智慧城市應用獎唯一智慧醫療案例。

智慧醫療是智慧城市的一環,去年,小港醫院突破醫療同溫層,心肺科醫師串連中研院「空氣盒子」,以跨界數據研究空氣品質與疾病關聯,再以預警系統串進病友團體;一但空氣品質變糟,自動通知高風險病人回院檢測,完成從AI到臨床最後一哩路。

關於智慧醫療,多數院長談大方向,郭昭宏卻愛鑽細節、拆流程,彷彿腦中有張策略地圖,從醫療護理到醫材庫存,改善路徑一清二楚,「團隊夠強,先做數據格式化,再設法智慧化;沒那麼強的團隊,就先改善流程。」

多數醫師做得深,郭昭宏卻學得廣。他升上主治醫師三年便擔任醫務秘書,一腳從醫界跨進管理,成為平衡計分卡與精實管理的信徒。當資源豐沛的醫學中心推「一科一AI」,他卻避免資源分散,先用平衡計分卡訂出策略目標;當醫學中心發表論文展示火力,他還要求深入應用,每一個醫療現場都用豐田生產線精神理順流程,找出最需BI(商業智慧)與AI介入的施力點,對症下藥。

「智慧醫院,只是我的管理工具,」郭昭宏說,讓專業團隊彼此勾稽,減少流程裂口,提升醫療品質,才是終極目的,「研發適合醫學中心,運用,區域醫院是好場域。」

原來,誠實盤點資源,先天限制也可能變成利基。

醫院管理-醫療品質-小港醫院-高雄-郭昭宏-專訪-AI-南高雄工業區-數位轉型-智慧醫療-智慧醫院郭昭宏讓智慧醫療成為管理工具,有效改善團隊流程、提升醫療品質。

未來城市@天下問(以下簡稱「問」):你剛上任,就提出「TOP S KMSH」主張,其中的S代表智慧醫院。為何決定把智慧醫院概念放入小港醫院的規劃裡?

郭昭宏答(以下簡稱「答」):這與我的背景有關。我升主治醫師第三年就擔任醫務秘書,開始摸索醫務管理、品質,一做就十幾年,等於當院長前就開始接觸AIoT、大數據、工業4.0。

也因如此,我一直感受到,若要提升醫療競爭力,就不能忘記智慧醫療。升上院長後,我把智慧醫療元素引進醫院核心,也用這句話勉勵員工:「智慧醫療不會取代人,但是不懂智慧醫療的人,會被懂智慧醫療的人的取代。」

小港是區域級醫院,許多人對它不太熟悉。上任後,我拜訪了一些前鎮區行政單位,對方從沒來過小港醫院,還認為「往南方就是往鄉下」,想找進步的醫療應該往市區走。這是民眾的心理門檻。

我一直思考,如何讓小港能跟上大型醫院?在成熟的領域競爭是進入紅海,所以要跟上未來趨勢,思考智慧醫療、提升競爭力,並回到醫院核心價值,做藍海的競爭。

問:為了提升競爭力,小港醫院想用智慧醫療做出哪些改變?

答:我定位了三個發展特色:環境醫學、職業醫學、全人照護。小港醫院的願景是「成為全人照護暨環境職業醫學的特色醫院」,目標是提升品質,智慧醫療只是手段之一。

有些人工智慧被神話,似乎無所不能,最後成果有限。我發現,推動過程如果跳得太快,一下子就跟醫師講AI,有點空泛。智慧醫療不是不好,而是要接到地氣。

前幾年,我在創新上花很多功夫,還在第17屆國家新創獎得了三個獎,但後來發現創新很難接地氣,因為從創新到商轉,太遠了。所以我在前年調整心態,把「應用」作為主軸——讓同仁不再發明新東西,而要應用——所謂「應用」,就是數位轉型。

如果程式、APP或API是給醫師用,就要讓醫師覺得有被幫忙;如果是給民眾,就要讓他們覺得有用。比如,疫情期間的社交距離APP,疫情還沒起來的時候,怎麼呼籲都沒人用;為什麼疫情起來的時候使用率就高?因為方便,用了安心,這叫做「有感」。

所以我一直思考,推動智慧醫院這條路上,怎麼讓醫院跟同仁有感,最後再讓民眾有感?

2021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小港醫院-高雄-郭昭宏-專訪-AI-南高雄工業區-數位轉型-智慧醫療-智慧醫院小港醫院獲得2021國家生技醫療品質銀獎等獎項。

問:你們應用智慧醫療解決哪些問題?

答:我們用的技術不是最新。得到智慧城市大獎的「X光辨識」,太多醫院有;參加評審時,委員第一句話就是「郭院長,你這個有什麼新的?」我回答:「委員,應用是新的,流程改善也是新的。」

這幾年,我們在門急診服務、住院照護服務、社區健康、行政管理、教學研究和環境管理六大領域推了20個專案,沒有發明新儀器或新技術,但我們應用,著重臨床。

比如說,過去開刀房護理人員花非常多時間清點材物料。知道下一刀要開什麼,就清點、打包、送箱,開刀時用。因為是靠心算,難免有時會遺漏。

這個流程可能發生三個問題:花時間、包錯,還可能材物料控管疏漏。明明用了十個耗材,可是護理人員只登記了八個,這個錯誤沒有人知道,只能報遺失。比例高不高?39%,非常嚇人。

我們開始思考怎麼樣改善。先引入條碼,再器材建檔,這個叫BI(商業智慧)。目前已進展到,一般常見的開刀都已建好常規器材項目;護理人員掃碼時若沒掃到器材,系統就會提醒。

因為醫材都建好檔了,今天排兩週後的刀,所需醫材數量都能預測,確認庫存。過去擔心庫存不夠,要存一個月;有這套系統,存兩個禮拜就好,不夠再叫貨。

從手動到引入條碼、到BI的建檔,到最後自動判斷庫存,就是一個從人工到BI、到AI的過程。

問:許多醫院都想用AI改善流程,但很難辦到。你們為什麼能成功?

答:許多醫院會說,「不是所有衛材都有條碼,棉棒就沒有啊,怎麼做?」然後就卡在這裡。其實棉棒的條碼不是直接貼在棉棒,而是幫它創造一個條碼,顯示在螢幕上或貼在本子上,需要再掃。

我們一開始也是這樣,後來設法突破:「可不可以從貴的衛材開始做?」於是從400元以上的先做,沒條碼的就設法編,創一個醫院的條碼系統。後來,我們發現400元以上衛材沒想像的多,就繼續挑戰200元的,慢慢往下做。

到目前為止,100元以上的都做完了;剩下的耗材,根據80/20法則,即便損失也不會太誇張。管理不可能求百分之百,太浪費。

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勒(Richard H. Thaler)提出的「Nudge」(輕推),我非常喜歡。

員工最大的困擾就是既要選擇、又要執行,所以乾脆選擇不執行,導致計畫失敗。因此,主管必須幫員工降低選擇困難,否則員工做不下去。但主管選擇的方向也必須可執行,如果下令「所有衛材編都要條碼」,就太困難了,就做到一半就廢了。

這件事的最大意義,在於員工得到鼓勵,手術室跟總務室負責這個計畫,發現全高雄市只有我們成功,就會覺得「做這件事情很光榮」,負責的同仁從護理人員晉升為儲備護理長,正向組織文化就建立起來。

智慧醫院一直被我視為管理工具,我們嗅到這是對的方向,現在又找出幾個年輕主治醫師,研究空氣品質對心臟病、肺部疾病與腦神經認知的影響。

問:這是小港地區的在地問題?

答:對,我們發表了論文,大部分醫院到這裡就停了,但我要求要進入實務,現在正在請廠商開發,把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當作標的,希望用這套程式預測病情。

過去我們常有「病友會」,平常就是辦辦演講、聯誼,但不能只是這樣;這個應用完成後,日後在病友群裡,一但大氣品質變化,就先叫高風險病人回來,這才是真正把AI運用到臨床。

問:投入應用時,會不會花醫生很多時間,引起反彈?

答:其實會,在期刊裡面有類似研究,智慧醫療的最大進入障礙有幾個:

一是「筒倉效應」,你的專業跟我的專業彼此不交流。資訊跟醫療專業中間有筒倉,但資訊跟資訊之間也有筒倉。比如說,物料管理系統很強,評價系統也很強,可是兩個系統間卻無法勾稽。

過去醫療有八大浪費,現在出現第九浪費就是「資訊浪費」——我們有很多BI、資訊,但彼此互不勾稽,變成很大的黑洞。

所以,小港醫院現在所有專業都是跨團隊。以前叫「多專科團隊」,都是醫師,但有腸胃科、感染科等等;現在叫IDT(Interdisciplinary Team),就是跨專業,醫師、護理師、復健師等都在團隊裡,例如我們的吞嚥咀嚼中心就有九個專科。

吞嚥咀嚼中心正在建立大數據。現在對它的期待是,SOP建好了,就進入BI模式,把資料格式化,之後才走AI分析、預測。將來一個60歲長者來做簡測,搭配他的病史資料就能預測他一年內發生咀嚼吞嚥困難的機率;大於20%就找回來做訓練,不要等到真正咀嚼吞嚥困難了才治療。

所有慢性病、高齡照護,都務必要有「預防」的概念。

咀嚼吞嚥困難-小港醫院-高雄-郭昭宏-專訪-AI-南高雄工業區-數位轉型-智慧醫療-智慧醫院小港醫院吞嚥咀嚼中心利用大數據,預測發生咀嚼吞嚥困難的機率。

過去兩年還做了一個很重要的變革,就是由上而下,先用平衡計分卡訂醫院策略目標,各單位再據此做出執行方法。團隊夠強,先做數據格式化,再設法智慧化;沒那麼強的團隊,就改善流程。

訂策略時會用到另一個工具,叫做精實管理;精實管理原本用在生產線,但任何一件事都是生產線管理,最重要的是挑出浪費,才能找出整個流程中最需要AI、BI介入的部分。

這幾年,醫療品質都在走精實管理。以前是救護車送來、做完心電圖,發現心肌梗塞再趕快叫醫師;現在很多心電圖在救護車上就做完了,資料傳回醫院,知道病人有心肌梗塞,救護車還在路上跑,醫師就從家裡出發,這就是精實。

我們推了三年多的精實管理,有醫療、有護理、有行政,一個團一個團隊,慢慢壓縮工作流程,這是一個繁複的醫院文化改造過程。

問:很多醫院做智慧醫療是由下而上,由各科先走,一科一AI。各有什麼利弊?

答:這沒有對錯,沒有一科一AI,醫院也長不出智慧的芽,在上位者要選擇。所以我就結合:院方訂策略,各科產出專案,專案我來選,選了再請老師輔導;經過精實管理,發現這條路可行,再準備做AI。

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同仁累不累?當然累,做任何改變,說不累是騙人的。但是心態會改變。

我都讓醫師做他感興趣的事,比如,研究你的病人可不可以用AI改善照護,現在有三、四個醫生投入有肝膽科、胸腔科、皮膚科、泌尿科、腎臟科;我們甚至成立環境職業醫學特別門診,每個醫師能利用大氣資料,最近開發一個工具,你來門診、我抓你家地址,就可以知道附近最近的大氣資料變化,對你的疾病會不會造成風險。

我們用的是中研院的「空氣盒子」,這種跨域運用,才是真正智慧醫療的實現。

一科一AI-小港醫院-高雄-郭昭宏-專訪-AI-南高雄工業區-數位轉型-智慧醫療-智慧醫院郭昭宏選擇小港醫院適合的方式,讓AI改善照護品質。

問:流程優化除了用精實管理,還有別的管理工具嗎?

答:精實是其中一個部分,另一個是從策略。

比如,我們也經營病房的RCA(Root Cause Analysis)根本原因分析。做RCA,就代表病人發生很危急的結果,需要檢討改進。例如,病人非預期心跳停止,為什麼醫護團隊無法及時介入?

所以,我們推RRT(Rapid response team)快速反應團隊。比如,最近的RCA事件率比較高,我就想:可能是開刀量增長多,外科醫師花在開刀房的時間也多,照顧病人的時間就降低了?

過去,護理人員只能排醫囑,得到醫師醫囑才能介入。那醫師正在開刀怎麼辦?所以我們設立RRT,護理人員若覺得病人狀況不對,可以主動找內科醫師幫忙評估病人,暫時取代主治醫師的責任。

RRT會結合NEWS(National early warning system,國家早期預警系統,是一個將病人年齡、血壓、心跳、血氧等重要生命參數的數據庫),我們現在開始在做BI,每一個病人都用NEWS分析,如果屬於高風險,護理人員清單上會顯示紅色,會更仔細、頻繁去看病人;當護理人員覺得不對,再啟動RRT,醫師就可以介入。所以,病人的非預期心跳停止就有改善。

怎麼用跨團隊互相照應?內科病房有總住院醫師、住院醫師,他們不會開刀,可以RRT一啟動立刻就過來,病人處理好再撤。

問:那急重症部分是怎麼做?

答:急重症正在開發的tele-trauma有兩個要素,一個是病患的分配,跟高醫合作。

當病患要從屏東往高雄送時,要有一套系統告訴他可以往哪裡送。執行的資訊系統靠人有時不準,需要監視器幫忙。比如,用智慧眼鏡看,把影像用5G傳回指揮中心,多重器官創傷就送醫學中心,比較單純的就送小港醫院。

我們也正跟中鋼合作建立系統,希望發生工傷時,病人第一手資料,包括受傷情況、接觸的危害因子,比如化學、物理傷害,能一起跟著過來。我們已經跟資訊廠商設定好救護車標準配備,病人一抬上去,照下去就知道是誰,也能可以看到狀況;急診也已裝好5G,影像傳輸不會延遲。

之前曾發生一個個案,當人送來後,才知道是有機氯中毒,污染了整個急診室;因為是高毒性,幾個護理人員洗了很久。

將來的智慧醫院院長都應該都要有心理準備,必須花些錢,把一些運算GPU放在醫院,雲端平台在地化很重要。

比如X光判讀,有些系統要醫院上傳X光,系統幫忙判讀,但醫師忙起來就不會做。所以我跟鴻海借高速運算主機,放在急診和病房,X光照完先經過運算平台,利用院內訊息系統通知醫師,「剛剛你的病人照出來有風險,請立刻查看X光」,將來還可以直接傳影像直接看。

問:高雄很多醫學中心,小港雖然是區域醫院,但在智慧醫療跑得也很快?

答:談研發,適合醫學中心;談運用,區域級醫院是好場域。

問:你的目標,是成為醫策會的智慧醫院全機構認證?

答:「全機構認證」的目標,其實是一個過程:要達成全機構認證,必須六大流程都通過智慧解決方案的認證;有智慧解決方案,才有智慧服務,服務就變流程了。

當我把目標擺在那邊,努力就會變成一個過程。我一直用目標來帶領,如果每家醫院都這樣做,台灣的智慧應用會走很快。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 醫院等級:區域醫院
  • 總床數:530床
  • 員工數:約千人
  • 門診量:每年約48萬人次
  • 智慧醫療重點項目:手術室醫材管理、人工智慧胸腔X-RAY異常辨別提醒系統、攜帶型多功能微型光譜儀、整合空汙大數據提供在地醫療服務

區域醫院-小港醫院-高雄-郭昭宏-專訪-AI-南高雄工業區-數位轉型-智慧醫療-智慧醫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圖片來源: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臉書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

專長為幽門桿菌相關疾病、肝膽超音波、治療性內視鏡與胃腸道癌症。曾任高雄巿立旗津醫院院長,現為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與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重磅專訪・台灣醫院院長專訪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台灣龍頭醫院院長:別在島內競爭,要跟世界一流的醫院比

・【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智慧醫療是方法,提升品質是目的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智慧醫療首重病人安全,輔助診斷、改善流程是其次

・【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醫院不一定要做AI,但要數位轉型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70歲還學AI的心臟名醫:別說「我不會!」既然都要學,不如早點學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劉建良】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院長:智慧醫療要以病人為中心,降低同仁負擔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全台最早數位化醫院院長:從AI到BI,6大主題資料庫把決策變快、更安全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陳穆寬】最年輕醫學中心院長:知識共享,讓「天然滑」世代醫師在第一線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最懂區塊鏈的院長:智慧醫院只是手段,變成「好醫院」才是目的

深度專題|智慧醫療・我們的未來醫生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