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涵納所有在台北讀書通勤的非市民 台北副市長林奕華:人人都是市政工程師

用科技涵納所有在台北讀書通勤的非市民 台北副市長林奕華:人人都是市政工程師
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指出,台北工作、讀書者人數遠多於設籍市民,科技能協助找出被忽略的聲音。圖片來源:未來城市
2023-03-31
整理・未來城市、CSR@天下編輯部
10408
智慧城市如何以科技輔助市政決策、實踐DEI城市?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在三月28日「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分享,台北已在都更、社宅、交通規劃等工作導入數位科技,讓市府減少決策時間、政策更細緻,減少資源浪費。

►►►完整收錄: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精華

以下是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的分享:

公部門-政策-2023SDGs國際論壇-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城市治理-台北市-林奕華-智慧城市-科技應用台北市政府運用科技,推動客觀、無偏差、無對立、細緻且多維度的政策。圖片來源:未來城市

DEI城市是Diversity(多元)、Equity(公平)與Inclusion(共融),這個韌性DNA也從職場吹到公部門,成為城市治理的新準則。在台北,我們希望以科技滿足人心、輔助市政決策。

北漂者遠多於市民,如何決策市政?

我們最近正在努力一件事,就是讓市民人口數增加。

其實,台北設籍人口數不到250萬人,但實際上,每天都有好幾倍的人數生活在台北市——從宜蘭、新北、桃園和新竹等地來上班的通勤者,也有來台北讀書的學生。

所以,我們的問題是,當想投入城市治理,我們想的只有設籍的台北市民,還是所有在台北市活動者的權益?

當我們想用不同思維決策時,若只用民調,會因年輕人不在家裡接民調電話,讓青年意見失真;另外,我也無法調查到非市民意見。我若選用公民參與,就會忽略某些銀髮族、不用科技人的聲音。

我們希望做出客觀、無偏誤、無對立、細緻且多維度的決策,所以要堆疊不同資料。

台北市常使用大數據,並量化市政與統計資料。例如,從即時路況找出車流;從電信訊號、捷運站進出及車廂擁擠度看見人流;悠遊卡等電子票證,能了解點對點的資訊;市政基礎建設也配置資訊感應器。

以剛結束的2023年台灣燈會為例,我們利用市政儀表板找出擁擠路口、增加警力疏導;也能知道國父紀念館捷運站有多少人,是否要關閉捷運站、避免踩踏事件。以科技做決策,就能提升施政效率和精準度。

跨域資料,找出社宅、都更方向

在跨域政策規劃方面,先以社會住宅舉例。台北市社宅會搭配社福設施——白天人多的區域,也就是工作人口多,可能需要托嬰機構;晚上人多的地方,較需要日照型照服機構。我們可以在地圖上推估人口,也掌握社宅進度、社會福利機構分佈,看出各區塊生活狀態及社宅建置進度。

蔣市長上任以來,也非常重視都市更新問題。但都市更新的範圍那麼大,我們更希望有策略地引導、及時說服都更的重要性。所以,我們重疊屋齡分佈、都更區域、火災風險地區與人口分布圖等資料,讓團隊考慮市政時,能從平面看到立體、找出城市安全較有顧慮的地方。

科技協力,檢視交通施政成效

此外,我們也用來驗證及修正施政成果

從劍潭捷運站的交通來看,可以發現,假日時,人流步行範圍多是周邊熱門景點;平日則是從外縣市進來上班的人流。團隊可以從中驗證,YouBike、腳踏車道的數量夠不夠。

長輩常使用的敬老悠遊卡可以折抵交通費用,我也能了解長輩習慣的活動範圍;比較有意思的是,不少長輩的搭乘終點都是醫院。在檢視過程中,我們驗證使用流程、有哪些政策仍宣傳不足。

我們希望,透過科技,讓市民認真過生活、讓市政建設更進步。你會發現,科技工具輔助下的市政能更差異化、細緻化,也幫助我們快速掌握市政、回應市民需求。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全民參與的過程——不只是250萬台北市民,而是在台北市活動的一個人;這每一個人,都是台北市的市政工程師。

►►►完整收錄: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精華


延伸閱讀

立即關注|2023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