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氣候變遷,以跨域合作迎向臺灣農業永續ESG 化危機為轉機 打造永續韌性

因應氣候變遷,以跨域合作迎向臺灣農業永續ESG 化危機為轉機 打造永續韌性
2023-04-26
文・整合傳播企劃
12809
四面環海的臺灣,具生態多樣性、農業資源豐富,但氣候變遷讓臺灣的夏天更長、冬天更短,農業首當其衝,不僅影響作物生產,還威脅糧食安全。農委會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打造具永續韌性的臺灣農業。

臺灣農業資源豐富,全臺農地面積約有80萬公頃,其中平地50萬公頃、山坡地30萬公頃,然而當前全球暖化升溫對人類與環境帶來多重風險,全球必須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才能減緩衝擊。在此劇烈變遷下,農業首當其衝,據統計臺灣近15年農業災損金額平均約為120億元,高峰值越來越高;尤其臺灣為海島國家,面對的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更為嚴峻,包含降雨型態的改變如最大日暴雨強度、年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明顯增加,同時也面臨年均溫上升加速、海平面上升速度也高於全球平均。

「農業不僅有助於糧食安全,生產過程更需與淨零結合,例如永續利用農業剩餘資源創造新收入。如果沒有農業部門的參與,國家無法達成碳中和目標。」行政院農委會陳駿季副主任委員如是說。

以農業調適策略打造社會、環境與經濟韌性

到底農業部門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農委會提出了幾項農業調適策略,首先是水資源調適以減少衝擊,包括強化全臺基礎灌溉設施,布建智慧灌溉系統,以因應豐水或乾旱期,適度監測、貯存並調節供水。其次,是提升抗逆境減災的能力,至今已完成超過40個品項的研發,進行耐逆境作物的育成。

此外,建立農業災害預警制度也是重點項目,結合176個農業氣象站、353個作物及養殖漁業生產區精緻化預報,收集災害情資與農業氣象資料加以應用,並透過農業災害預報APP,來提升農民自主防災的能力;還有為了避免農民只能看天吃飯,也積極擴大推動農業保險,撐起保護傘。為確保糧食安全,農委會更定期盤點並滾動推估未來半年糧食及生產資材供應情形,以即時監測、早期預警。

「強化農業韌性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我們可以從社會、環境與經濟三個層面著手。」陳駿季指出,想打造社會韌性,就從健全農村善循環、安定農民暖福利做起,推動農村供餐、幸福餐盒、惜食專區、平價專區、食材暖暖包、銀髮友善食品等活動;厚實環境韌性,則是從農村三生永續、防災減災增加韌性開始,全面提升農業韌性建設;而強化經濟韌性則推動農產業共創多贏、強化智農動能,以現代化智慧設施推動淨零永續目標。

透過減量、增匯、循環與綠趨勢實踐農業淨零

在國發會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宣示至2050年淨零軌跡與行動路徑之前,農委會早已率先成立專案辦公室,在全國各地舉辦27場巡迴系列座談、邀請超過2千人次參與,期透過由下而上積極凝聚各方共識,並同時以農業主管機關角度由上而下進行農業淨零排放策略架構之整體規劃,提出2040年達到農業淨零排放的目標。

具體實踐的作為包括有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目標設定2040年要減少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50%,增加農業碳匯1千萬公噸,建立1千場永續循環場域,並將農業剩餘資源5百多萬噸循環再利用,和以農業綠能發電來百分之百滿足農業用電。「面對氣候變遷所提出的調適與淨零排放作為,絕對不是公部門單打獨鬥就可以做到的,更重要的是透過公私協力的方式,來達到一個大家共同的目標。」陳駿季呼籲。

公私協力、擴大參與,跨域合作的農業永續ESG

為了加速推動農業永續,農委會也規劃三大領域,包括淨零永續、生態保育及暖心農村,以回應企業ESG需求,以企業需求為設計,媒合他們加入各項農業場域ESG專案,導入企業資源協助農業永續發展。

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自2021年起、和泰汽車與農委會特生中心合作的《台灣原生動物守護計畫》,號召了百位志工一同保護臺灣珍貴的原生動物石虎,希望讓僅存不到500隻的石虎能夠持續繁衍,而這項計畫支援石虎野放訓練費用,協助石虎回歸大自然,捐贈了兩台動物救援保育車,參與野生動物救援及保育教育,還有吉祥物貼圖義賣、導航系統加入路殺圖資及警訊、以及舉辦三場淨溪活動。這項專案也獲得了第15屆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的多元獎項肯定,可說是公私協力實踐永續的典範之一。

另外,在全臺各處推動的植生造林行動,結合產業特色推動循環農業、點廢成金,還有與綠色農食有關的有機農業、友善耕作及友善禽畜飼養;在生態保育方面則積極保育陸域、海域棲地及特色物種;推動農村共餐以達到零飢餓、重視文化與技藝傳承以實現暖心農村。陳駿季有感地說:「農業永續ESG其實有無限寬廣的可能,只要企業有心、願意投入,我們可以和這片土地共創多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廣告)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