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Taipei」一座城市的榮耀何在?

「Made in Taipei」一座城市的榮耀何在?
2018-09-08
文.郭瓊瑩
7738
一位外籍朋友告知我,他的好友將去當一個「Made in Taipei」攝影創作的評審。

我問他,Made in Taipei的意思是什麼?他卻說,這其實正是這個活動的初衷,希望藉由攝影,激發大家對「台北」的想像,以及到底什麼是「台北的產品」?

沒錯,我們過去所熟悉的Made in Taiwan、Made in Thailand、Made in China、Made in Switzerland……,無論是平價生活用品、高端3C產品或時尚精品,出產自哪裡,似乎也表達了這件物品的在地特色,甚至暗示了某個地方的特殊製造能力。

歷經幾十多年來的政經發展,台北成為中華民國的首都,其城市擴張、人口增長以及各種都市化需求,都讓傳統製造業被迫遷移、轉型、縮小規模或走上半智慧化的道路。於是,台北的工業區縮減了,製造業也多半搬到毗鄰的新北、桃園等地。

也因此,「台北製造」逐漸成為一種輕工業或「微型產業」。除了少數傳統小吃、裁縫,要讓一般人能驕傲說出這是「Made in Taipei」的東西,可能極其有限。

不過,「Made in Taipei」真的只有這樣嗎?

台北「特色」再發現

凡是「首都」或是全國前幾名的大都會,大概都會面對這樣的問題:當人口、政治、經濟等各項指標必須與世界競爭,通常只有效益高的產業比較容易被保留,相反的,其他產業則容易被推到都市邊陲或鄉間。我們不妨跳脫製造業的觀點,以更宏觀的格局來檢視:作為一個人文生態系統,「台北」這個空間環境到底產出了什麼?

「台北」可以是一種地理區位意象,它代表了火山地景、盆地,四周有眾多綠地。「台北」可以是一種文化氛圍,它是華人的大熔爐,也是多元族群的聚寶盆,匯集全球各地域的豐富美食,顯示了移民文化的再製造、再發展、再蛻變與再創新。

「台北」是融合東亞文化且有自我調適能力的時尚創新,在時間軸中複製、移植、雜交、揉合、再創新。「台北時尚」絕不像東京、紐約、巴黎,但卻又有一種亞熱帶城市的放鬆與混搭,也自成一種風格。

「台北」更是一個中華文化菁華淬煉的珠寶盒,承繼了自中國大陸所帶來的「故宮」收藏,包括漢字文化、生活禮儀、儒家思想。或許這件事曾被詬病,但環視全球,在華人世界中,只有台北最能包容並依然在生活中自在展現中華文化的氣質與厚度,包括各種藝術、音樂、戲曲、宗教信仰……。

 

「台北」產出了許多各行各業的名人,包括歌舞藝人、作家、藝術家、音樂家、畫家乃至政治家。雖然這些人未必都出生於台北,但台北卻成了他們成長、登台、嶄露頭角的地方。也因為這裡的文化氛圍滋潤、與國際交流接軌的機會,而成為難得的孵育器。

台北可以是「品牌」嗎?

生活在台北,無論是本國人還是暫居於此的各國人士或觀光客,總會認為「台北」是台灣與世界接軌的大門。白先勇的「台北人」訴說的是50年代的台北生活面貌,而今再回首過去近70年來的變遷,「台北人」的特質也同時蛻變中。

台北的街道地名複製了中國地圖,也註記了當年國族的企圖心與鄉愁。它承繼了時代變化中不得不的哀傷、難以化解的記憶包袱,而也因此,在台灣所有的都市中,只有台北,在時空發展歷程中最錯綜複雜。它所承載的歷史軌跡與跨族競合,更可見於空間地域的發展。層層疊疊的人、事、地一一加乘、一一交錯影響。

討論到台北意象時,它就是台灣的政經領頭羊,也是政策實施的先鋒,更是對外的必要堡壘。這裡是有國際機場的都市、有三鐵共構的都市、有最多金融機構的城市以及有最多大學與教育機構之都市;是離國家公園最近的首都、全球便利商店最密集的城市、世界少數擁有24hr書店的城市……。這些圖像拼合起來,正是台北的生活多樣性,也是台北迥異於其他城市,擁有獨一形象的特殊處。它的特色就是多元、混合、交疊,而這似乎正是其品牌之魅力所在。

如何讓Made in Taipei成為The Pride of Taipei

清代的台北城方圓僅140公頃,是個被圍牆環繞的城市。今日,城牆不見了,僅剩四座城門,除了北門外,也大多經過改造。隨著人口增加,移民越趨多樣,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盆地城市,再度成了20世紀的圍牆。為了防洪,基隆河、淡水河水緣城區又被高牆圍住了,看得見山,卻看不見水。這確實是一項遺憾。如果未來之人口成長趨緩,城市更新再生,是否有機會藉助智慧城市基礎建設還地於水,讓下一代得以想像與水共生的生活?

Made in Taipei的城市火山地景也經常被疏忽。保全大屯火山生態系的天際線、生物多樣性、綠資源與其衍生的文化資源,是生活在台北者都應有的責任與義務。七星山是台北城發展之重要軸線,當我們自豪於Made in Taipei的台北101時,卻忘了大自然的聖山就在我們的城市裡。

此外,台北的文化多樣性更是亞洲國家城市所少有的。台北是全球城市中少數看不出社經「階級」分野的緊密城市(Compact City),幾乎可以說大部分地區都是貧富共存、尊卑共榮,不分階級、不分專業,都得以在混雜的人際溫度中獲致一種動態平衡。緣於各項政治與移民因素,台北保有了多元飲食文化,並再自我研發出獨特的「台北味」,建築上有中西日的混合體,再加上近代台灣建設師的創新……。

台北仍不斷蛻變中。或許我們曾嫌它髒亂醜擠,但它的生命力也正從這個混沌動態中逐漸歸位、進化成一種讓人引以為傲的特質。或許,這座城市尚未完全成熟、沉穩,但身為台北人,期待看到更多台北意象在國際電影、雜誌媒體中出現,也更期待得以跨出政治意識形態,讓「台北人」、「台北製造」、「台北品牌」、「台北地景」可以成為世界宜居城市的新指標。這個指標,應該是難以複製的。

(作者:郭瓊瑩,作者為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曾在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擔任技正八年,並長期擔任國家公園計劃委員,熟知國家公園發展,也是國內研究國家公園的著名學者。)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本篇取自《獨立評論@天下》,原文標題:「Made in Taipei」一座城市的榮耀何在?


【延伸閱讀】

柯文哲必修的都市治理課:光榮城市的陰暗角落
「白晝之夜」,如何讓20萬人為了文化上街頭?
台南憑什麼吸引日本人?

延伸閱讀

人車流辨識、自動推播廣告 台北智慧路燈是聰明生活還是監控隱私?要當台灣支付寶 Line為什麼選高雄一卡通、不選台北悠遊卡?蔡明亮:在台灣,什麼都可以發生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