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小聚、親子讀繪本⋯⋯連非住戶都想來!社宅青創的社區串連經驗|投書

餃子小聚、親子讀繪本⋯⋯連非住戶都想來!社宅青創的社區串連經驗|投書
2023年興隆玩童運動會亂打秀。圖片來源:Yu Zhi, Lin攝
2023-07-14
文・漳玨賢(原典創思規劃) 圖・Uncle Hippo河馬叔叔
5947
「他們(青創夥伴)以創意、彈性且生活化的方式,成為了社宅治理的社群夥伴,共同面對著同樣的居住環境、生活議題,透過個體與群體間的合作與互動,『再結構』了城市居住的共生關係。」——劉柏宏《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

台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青創戶)被視為社宅生活實驗場的重要觸媒。政策制定者給予青創戶多目標的政策願景,由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社會住宅免抽籤戶,換取青創戶一定程度的社區公眾參與服務。不過,除了與一般戶繳交相同租金之外,公共行動建立在年度考評與績效之下,青創夥伴必須通過「業績」的考驗,才能持續租住。

有青創戶在經營過程中打退堂鼓,但更多的是在社區參與的過程中,投入遠遠超越計畫需求,反而轉身成為社區生活品牌的塑造者。他們聯合其他青創夥伴、中介組織(原典創思、玖樓)、教育機構(學校、親子館)、社會資源(募資、社福機構、社造培力計畫),在社區中實現多元的生活面貌。

本文藉由三組進駐已五年的青創戶視角,記錄這些首批實踐者如何摸著石子過河,累積經驗、持續行動,讓未來有志參與青創計畫的民眾得以窺看真實的青創現場。

親子共學-健康社宅-青創戶-社區營造-文創-社會住宅-居住正義2022年親子共學堂暑期營。

藉由一場場活動,凝聚成社群

青創夥伴在社宅舉辦活動、課程與工作坊,迎面而來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誰來參與這一場場社區活動?甚至在檢核與評分的制度壓力之下,這些社區參與的單一事件如何持續堆疊成社群?這不僅有助於建立活動的品質,在社群的夥伴關係之下,更有助於進入社區培力的階段。

在此要先討論,究竟社宅的社區邊界為何?在三組青創戶的共同經驗中,參與活動的人未必都會是社宅住戶。健康社宅的「親子優質好時光」系列活動,有來自松山周邊社區的民眾,甚至還有遠從基隆過來的親子家庭;興隆社宅小君過去歷年經營的活動,也有4成參與者並不是社宅居民。以上可以看出,社宅的社區邊界不僅僅限於社宅本身。青創夥伴所創造的社區生活文化吸納了周邊居民以及活動同好者的參與,也讓社宅成為另類系統的生活學習場域,並結合目前多數社宅具備的社福機構(長照、托幼等),逐漸成為都市區域的次服務中心。

健康社宅Kelly說,提案之初以親子共學團為主軸,不過行動中發現,課程參加者之間並沒有辦法有更深入的對話。後來因為社宅其他相關服務計畫而開啟了「餃子小聚」系列活動,藉由現場共同製作、煮食,彼此有了更多的閒聊交流,並將居民們包好的餃子分享給社宅內的日照中心。長達五年不定期舉辦的包餃子活動,Kelly沒有特別行銷,只藉由口碑宣傳,一個串一個,反而累積起社宅內的人情網絡。

因為餃子小聚,認識了更多有年紀相仿小孩的親子家庭,因此Kelly回到了提案初衷,陸續成立「寶貝樹親子共學堂」、「共學實驗班」、從食農教育出發的「共耕食代社團」。社宅鄰居,甚至是鄰居的家人,透過這些活動去串聯、了解,而發展出更多自主性的行動。數據可以看見成果,共學堂的LINE群組從第一年的60多人,第二年來到了130人。

Kelly的案例讓我們發現,首先,社區參與來自於對地方的基礎認同,社區的公益性動機是社區可以共好的方向;第二,參與者並不會總是在第一時間跳出來,需要藉由更大眾的參與場合,去認識鄰居之間的共感認同,讓行動建立在彼此的共識,同時調整方案;第三,對孩子不論是教育或日常放電需求,爸媽都有投入的積極理由,這樣的動機,是促成社群凝聚的一種方式。

社區培力搭建自主的行動意識

健康社宅仁泓的夥伴團隊,在過去五年間以「親子優質好時光」為品牌,每月固定為社區帶來多元活動型態的兒童繪本課程,第一年就已經達到場場爆滿的情形。

仁泓認為,不只是孩子在活動中學習,同時也希望家長能夠在活動中一起參與。所謂的親子優質好時光不僅僅只是課程的兩小時,真正的目標是回到家裡,家長能與孩子持續運用課程內容互動學習。

由於課程是由仁泓團隊全程設計,在課程結束後會提供當日整套教材,包括手做食譜、自編歌曲、繪本連結,都會分享到活動群組內,過去只要曾經參加過任何一場的家庭都能得到「數位教材包」,在家就可以與孩子一同操作課程。已經帶孩子來參加一、兩年活動的家庭,更希望他們能夠自己運作,在家運用每月新教材與孩子度過優質好時光。在社宅這個生活學習場域中,以提供教材形式來培力家長帶孩子在家戶內學習,是凝聚社群之後重要的一步。

親子-家庭-社區-健康社宅-青創戶-社區營造-文創-社會住宅-居住正義2022年親子優質好時光活動。

無獨有偶,Kelly的親子實驗班計畫由青創夥伴、社宅居民、鄰里居民共十多戶共同參與,蘊含的是社區深耕發展計畫。藉由政府社造資源的投入,培力共學師資群。有職能才藝的父母,能夠從陪伴者反身成為課程教師。其中一堂課程由社宅居民擔任繪本故事老師,而居民的先生則結合自己游泳教練的專業,帶領大小朋友們一同進行親子共游活動。(延伸閱讀|社區裡的素人團媽、早療師與吉他社長:北市社宅青創戶的故事

當社宅的居民能夠藉由培力的過程成為行動者,不論是在家庭內與孩子相處度過優質時光,在社群之間也能貢獻所長,這個藉由青創夥伴所搭建出來的共學生活文化,正塑造健康社宅的社區生活文化體質。

青創夥伴通力合作,建立社區生活品牌

興隆社宅小君的團隊從「五心共享廚房計畫」初期,就擅長與其他青創提案組聯合「打群架」,每場料理課程前有食材準備需求、料理廚具、空間布置需要通力合作完成,小君也會協力其他青創活動。其中親子走讀的戶外課程,運用小君過去的童軍經驗,協助尋找資源、邀請教練,青創夥伴運用各自的專長去擴充社宅活動的深度。

小君提到與夥伴共同舉辦活動,會讓籌備階段輕鬆很多,彼此之間的交流也會讓活動內涵更豐富,甚至能夠接觸到更多對烹飪有興趣的朋友加入行列。近兩年小君主辦「興隆亂打秀」計畫,與健身教練、瑜珈老師、烏克麗麗老師、直笛老師、支援幕後工作的妞媽等青創夥伴合作,藉由舉辦兩週一次的高密度社團性課程,訓練銀髮長輩們接觸音樂表演,更在興隆社宅年度運動會中出團,與居民共享同樂。

仁泓從進駐第一年就籌辦至今的「健康文創季」,結合松山親子館資源、跨社宅青創夥伴們帶來的特色活動、居民自主擺攤共創出社區市集;Kelly在健康285農耕隊、餃子小聚、親子共學等活動積攢成一套共耕食代的系列課程,來自青創夥伴的花藝師、咖啡師、攝影師、平面設計師接力合作;小君在五心共享廚房每月一次活動之餘,還加碼組織亂打秀計畫;這些都仰賴青創夥伴之間的通力合作,才得以創造每一款得以被住戶甚或週邊居民熟知的社區生活品牌。

從凝聚社群到建構培力社區居民的機制,每位青創夥伴都從自己的活動計畫,發展出獨特的一套行動路徑。一場場社區文化生活累積而發展出大型的社區指標品牌,都是由青創夥伴們以及社宅居民們以共享、共學、共好的社宅生活文化態度打造而成。未來青創戶與社宅居民將陸續完成6年的社宅居住,這些城市居住共生關係如何延續,新的故事如何共譜,讓我們繼續學會「好好住在一起」。(延伸閱讀|社宅蓋好了,下一步?學會如何「好好住在一起」

(本文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授權《未來城市@天下》刊登,原文標題為「社宅青創現場:發揮創意的大串連,讓我們好好住在一起!」,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深度專題|「8年20萬戶」社宅縣市進度成績單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