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超熱!西班牙賽維利亞如何4年轉型自行車城?——台灣交通官員該學的6件事

夏天超熱!西班牙賽維利亞如何4年轉型自行車城?——台灣交通官員該學的6件事
西班牙塞維利亞花費四年、修改道路規劃,成功轉型「自行車友善城市」。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3-10-26
文・Tauno老師(「Taipei Bicycle Commuter 台北單車通勤客」粉專版主)
8719
西班牙第四大城塞維利亞市(Seville)今年主辦了歐洲都市移動周(European Urban Mobility Days),城市規劃師、政策制定者和倡倡議者共同討論永續交通解決方案。討論主題之一,是塞維利亞如何成功轉型為「自行車友善城市」,這與台北市面臨的挑戰形成鮮明對比。

21世紀初,塞維利亞市民幾乎不騎自行車,僅0.2%旅次使用自行車。然而,新的城市治理團隊決心改變,他們投入了大量資金,從城市發展附加費中取得1,000萬歐元(約新台幣3.5億元),再從總交通預算中取得1,800萬歐元(約新台幣六億元),以大膽的行動展現了明確的承諾。

塞維利亞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是自行車基礎設施的快速全面發展。

首先,2007年,市政府規劃並建造了一個長達80公里的雙向自行車道基本網絡,橫跨整個城市,其中大部分在短短36個月內完成;第二階段又增加了40公里,總長來到120公里。兩階段工程,總共僅用了四年。

規劃者一開始就以「連接性」為優先考量,挑選出八條主要路線為骨幹,連結古老的市中心與周邊活動中心。這些路線不只安全,還設有便利設施,如凸起式行人穿越道、額外的防車障礙,和專為自行車設計的照明系統。

Tauno老師-台北單車通勤客-Seville-Spain-人本交通-自行車城-無車城2007年起,塞維利亞陸續建設自行車基礎設施,來提升騎乘自行車的安全與舒適性。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建立主要網絡後,又增加了其他路線,以覆蓋整個城市,使自行車成為一種與公共交通、汽車或步行同等的交通方式。2007年到2011年,自行車占整體出行的比例(modal share,不同移動模式占比)從0.5%增長到6%,2014年幾乎達到10%。2017年,市政府更批准了一項新的自行車計劃,主要目標之一是使自行車出行比例拉升15%。

賽維利亞:85%自行車道來自汽車道與路邊停車位

為建設自行車基礎設施,塞維利亞的空間策略非常前瞻:85%空間來自重新規劃自汽車車道和路邊停車位。包括汽車車道寬度縮小1.5米,還取消許多車道和2,600個停車位。這種主動的作法不僅鼓勵自行車,還明顯減少了汽車通行量,為自行車騎士和選擇改騎自行車的駕駛,創造了更安全的環境。

此外,擁有2,600輛自行車和260個站點的共享單車系統,進一步促進了居民和遊客的自行車騎行。2004年以來,每日自行車出行次數從5,000次,急劇增加到2014年的7.2萬次。

永續-自行車城-無車城-Spain-seville-交通-運輸塞維利亞降低了停車位數量,以擴大自行車活動空間。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塞維利亞交通基礎設施的規劃者說,一切並非一帆風順;城市促進自行車騎行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並非客觀的氣候、地形或工程,而是主觀的政治和策略議題,「每當需要推動變革時,總會發生政治衝突,使共識成為一個理想,卻難以實踐。」

塞維利亞規劃者的建議是,從技術角度來看,要促進自行車騎行,起步階段需大力推廣基礎設施,包括發展網絡、快速建立涵蓋城市多數地區的基礎設施。實現這些目標後,必須推行更廣泛的永續移動,如重新配置公共空間以支持主動出行(active mobility,即步行與騎自行車),並合理限制汽車移動。

台北:汽機車至上,有YouBike卻無安全自行車道

回來看台灣與台北市,我們始終未能成功將自行車轉為永續交通方式。過去15年,市政府要麼毫無建樹,要麼就不肯積極促成改變。

台北市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並非自行車道不足,而是型態詭異。這座城市沒有全面建設專用自行車道,而是重新規劃行人空間,稱為「行人自行車共用道」,或在人行道上畫出零散的「自行車優先道」。

以上兩種「自行車道」,優先通行權皆不屬於自行車,而屬於行人。台北市號稱440公里的市區自行車道,99%都屬於這種虛假的自行車基礎設施,對自行車騎士和行人都造成不利影響。

自行車道-台北市-YouBike-行人自行車共用道-交通-自行車優先道-行人安全台北市行人自行車共用道優先權,多為行人、非自行車騎士。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官網

問題的核心在於,在台灣,儘管政府一直鼓勵市民使用公共運輸,汽車仍被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摩托車則占最大的運輸方式比例,也被視為「過渡階段」——許多人最終仍想開車。

不幸的是,將機動車輛視為「主要」交通方式的概念,反映在市政府的交通政策和街道設計——優先考慮汽車流動和停車,即便在以「人本交通」或「改善行人環境」為題的計劃中也是如此。

為維持汽機車空間不變,自行車騎士被推向人行道,自行車基礎設施被視為已經不足的人行道的「附屬」。

台北的「人行道自行車道」設計,還造成另一個問題:全然忽略了交通基礎設施的基本原則:連續性。

自行車的目的是移動,但市府在人行道上繪製的自行車道往往僅有幾公尺;即便這些空間據稱供自行車使用,但仍排擠法律上擁有優先權的行人。這些自行車道在遇到路口、公車站、變電箱等地時,便直接消失,自行車騎士不得不在每隔幾米就下來牽車,才不會違反法律。

即便現在,幾乎所有自行車騎士都無視「自行車道結束時應下車」的規定,但路口起伏的地勢,亦足以使多數人放棄通勤上班或上學的念頭。這種空間設計不僅不便,也對人行道上的自行車造成實質且立即的危險——汽車駕駛無法預期人行道終點會冒出自行車,不見得來得及讓路。

因此,儘管台北市在自行車基礎設施投入了大量資金,並建立了龐大的YouBike公共自行車共享系統;但台北市的自行車騎行占比仍從2009年的5.6%,下降到2022年的3.7%(全國的數字更糟),自行車通勤率更低至2.6%。

政府缺乏舒適、統一和安全的自行車基礎設施,也沒有安全、停車、溝通和教育政策,持續阻礙自行車成為務實且永續的交通工具。

人本交通-Youbike-共享自行車-環保-台北-交通安全-行人-自行車城台灣設立了共享自行車租借系統,但完善基礎設施仍不足。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比台北更熱、更冷!這些城市為何成自行車大城?

有一個經常被提到的論點是:相對於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等氣候舒適的自行車大城,台灣太熱了。事實上,西班牙塞維利亞的氣候與台灣非常相似,夏季高溫甚至高於台北。由此可見,正確的基礎設施和政策,能彌補不利的氣候條件。

德國和荷蘭的研究也顯示,基礎設施越好,自行車文化愈濃厚,天氣對自行車的負面影響就愈小。寒冷和大雪不會阻止芬蘭奧魯(Oulun)的自行車騎士,陽光和高溫也不會妨礙塞維利亞的自行車騎士。

美國的研究顯示,城市裡的樹木能使道路溫度降低多達攝氏11度,塞維利亞的規劃者努力設法降低晴天時的街道氣溫,他們將自行車和人行道設計在樹蔭環境,使中午的高溫也變得宜人。(延伸閱讀|德、法、瑞、義都有「無車城」,歐洲人在想什麼?

Sevilla-Spain-人本交通-零死亡願景-永續-環保-自行車城西班牙政府在樹蔭下設置自行車道與人行道,減弱夏季高溫帶來的不適。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給台灣交通規劃者的六個建言

那麼,塞維利亞的經驗,能給台灣交通規劃者什麼啟示?

  1. 別被「反正行人/自行車很少,所以不需要為他們提供空間」的說法迷惑,設計是為了未來,而不是現在:如果你希望有更多步行和自行車出行,就應該優先考慮它們,而非僅是口頭支持。電影《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有句經典台詞,「建好了,他們就會來」。但你必須先正確地建造它。
  2. 別設定小目標。要打造一個舒適、便利的網絡,覆蓋整個城市。在人行道畫上幾公尺車道,再要求騎士下車走個幾公尺,這並不構成一個網絡,甚至稱不上自行車道。這會使人們對騎自行車失去興趣。自行車的城市規劃者早就知道這一點:糟糕的基礎設施,比沒有基礎設施更糟。
  3. 溝通,並力求政治共識,但也要記住:共識甚少實現。與民意代表,如里長和市議員進行有效溝通,至關重要,但不要因失敗而氣餒。微小漸進式的改進缺乏吸引力,一個抱負遠大、深思熟慮的計劃,居民將能親身體驗到它的好處。
  4. 單一自行車共享系統,只是為了補充基礎設施而存在。YouBike、T-Bike等自行車租借系統,只有在已經建立安全、連續、舒適和方便的基礎設施的前提下,才能成功改變人們的出行習慣。自行車共享系統需要與基礎設施互補,僅有自行車租借系統,很難鼓勵更多人騎自行車。
  5. 從你希望改變的地方開始,為新的基礎設施創造空間。如果你希望人們轉向自行車而放棄汽機車,你就要從機動車的地盤撥出空間,而非剝奪行人的空間。減少車道寬度、減少車道數量、減少停車位,並且面對現實:促進永續交通,需要棍子與胡蘿蔔。
  6. 別把「天氣」當成藉口。即使是自行車提倡者,也可能認為台灣的天氣「太熱/太冷/太濕」,不適合騎自行車。如果這種說法為真,那麼台北著名的「機車瀑布」就不會存在。塞維利亞的氣候與台北非常相似,但這兩個城市交通型態截然不同。適當的基礎設施能降低不利天氣條件的影響,因此,城市應建造優良的自行車道、交叉口和停車設施,並在自行車和步行區域種樹,形成樹蔭。(延伸閱讀|到處是樹蔭、擁車成本300萬起跳!新加坡如何成步行城市典範?

塞維利亞的成功,為全球各城市提供了一個促進永續運輸的模範:迅速而全面的基礎設施、優先考慮連接性,以及承諾重新規劃道路空間,能創造一個適合自行車的城市。

反觀台北市持續的掙扎,則凸顯了策略的重要:與塞維利亞相似的氣候,顯示台北的挑戰並非氣候等客觀因素,而是基礎設施和政策。這裡的教訓相當明確:適當的基礎設施和深思熟慮的政策能克服不利的環境條件,使自行車成為可行且受歡迎的城市出行方式。(延伸閱讀|官員愛開車不走路,人本城市怎麼推?50年前荷蘭:行人與自行車結盟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