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正專欄|有了社區營造,為何還需要地方創生?

曾旭正專欄|有了社區營造,為何還需要地方創生?
2018-11-08
文・曾旭正
37292
要讓地方發展繁榮、吸引青年返鄉,都是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的口號。這兩者具體來說,是要解決什麼議題?

談起「地方創生」,許多人的第一個問題都是: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有什麼不一樣?
簡單來說,地方創生有兩個特色:

地方創生特色一:目的為減緩人口老化衝擊

社區營造,便是透過種種行動來激發「故鄉之愛」,進而號召居民共同經營社區生活。小至部落、大至城市、國家,都可以是一個「社區」、一種「共同體」,社區營造者可以關注更大的課題、更大的地理範圍。然而,如何擬定政策、透過什麼機制鼓勵,則是必需面對的挑戰。
而地方創生政策,就是立基於社區營造的經驗,號召更聚焦的行動,來處理階段性的課題。
此刻,地方創生政策的首要目的,是鼓勵關心地方發展的人士,積極面對地方將因人口老化衝擊而衰落的危機。這項政策支持在地自發的行動,動員產官學,建立共識、發想行動、滙聚公私部門資源,以創造工作機會、減緩人口問題,提高生養後代的條件。

地方創生特色二:關注範圍大、作法跨領域

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都強調在地、自發與行動;但兩者不同之處,則在於問題意識與行動範疇。地方創生要處理的首要問題,是迫在眼前的高齡化與人口減少;關注的地理範圍也比社區營造大,做法也更跨領域,才能有效減少人口外流、召喚年輕人口返鄉或移住。

人口衰減,是台灣從未經歷過的挑戰。為解決人口問題而生的地方創生政策,首要克服的困難,就是建立問題意識。

近年,青農返鄉、青創團隊落腳小鎮、新二代接手老店等,漸成趨勢。這些投入社區營造的新生代,心態比較輕鬆,普遍具有新知識與新技能,加上網路聯結,使跨專業合作愈來愈頻繁,有利社區長遠發展。

社區營造的六個趨勢觀察

社區總體營造要如何過渡到地方創生?先來看看「社區營造」的歷史與發展趨勢。

1994年,「社區營造政策」出現,一般人也將此視為「社區營造」的起點;事實上,在那之前便已成立了新港文教基金會、淡水文化基金會等社區總體營造的典範。之後廿多年間,在政策鼓勵下,社區營造大幅開展,各種型態的社造組織如雨後春筍。這段經驗是台灣社會的重要摸索歷程,也是展望下一階段挑戰時,極具參考價值的資產。

1. 社造的行動主體類型出現變化。

早期,最常見的社造行動者,是文史工作室與官方立案的社區發展協會。近幾年則出現社區合作社、基金會與社會企業,使社造更有彈性,成為下一波地方創生的預備軍。

2. 關注大範圍的社區團體幾乎沒有增加。

多數社區的行動範圍是村落,但是社造愈成功的社區,反而因為認同度過高,行動也不自覺受部落主義所限,不利區域發展。這也使得廿多年來,突破單一村里限制,關注鄉鎮區、縣市或更大範圍的社區團體(如宜蘭的仰山基金會、台南的古都保存再生基金會、雲林的螺陽基金會等),少有增長。

如何在擁有深刻的社區耕耘經驗後,拉高視野看到區域性的課題,再藉由組織合作凝聚行動,是下一階段社區營造要面對的挑戰。

3. 社群與社區消長與互動是重要課題。

「community」有「社區」與「社群」之意。營造社區的行動者,其實不限於在地居民,透由網路號召來的社群,也能在特定議題上成為重要助力。譬如,台南土溝號召青春熱血投入藝術營造、竹山小鎮號召「專業換宿」、屏東南端的社區招募大專生進入陪伴社區等。

網路時代,社會關係趨向多元化,如何創意運用社群力量經營在地,是社造走向地方創生的必經之路。

4. 社區營造手法與關注主題迭有創新。

近十年,許多社區開始歡迎藝術與社會企業進駐,投入老屋修建與街區再生,推動老人福祉需求。產業上,也有愈來愈多社區經營民宿、生態旅遊、伴手禮開發、餐飲改良等。

然而,這些發展能否增加就業、留下人才或吸引人才返鄉,是社造者應該聚焦的重點。

5. 社區營造偏重於第一、三部門,忽略企業力量。

社區營造政策,是由中央政府提出,民間社團響應,可惜尚未建立企業投入的機制。此外,政府部門也較偏重縣市政府,較少培力鄉鎮區公所。未來應多激勵基層的地方政府,達成「行政社造化」的目標。

6. 年輕的生力軍投入社區營造,的確帶出不同的氛圍。

近年來,青農返鄉、青創團隊落腳小鎮、新二代接手老店等,確實有增加的趨勢。他們普遍具有新知識與新技能,加上網路聯結的便利,跨專業合作成為日常。觀察這新的一代從事社區營造,其心態比較輕鬆,手法也比較自在,值得支持與鼓勵。他們的經驗是推動地方創生的重要參考,本身也會是地方創生的重要力量。

再次強調,地方創生,是一種以社會動員為基礎的政策。社會沒有充分動員,政策不可能成功。如同社區營造政策的發展,社會動員要從議論開始,議題經過傳播、輿論激盪、行動摸索後,問題與觀念才會深植人心,進而支持更廣闊的行動。期待地方創生成為社會運動,掀起人們重視故鄉發展的風潮,一起為激發地方生機而努力!
 

(責任編輯:陳芳毓)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客座總編輯 在地方設計生活︱黃聲遠X漆志剛&曾成德:落後,是地方搶先創生的自由黃聲遠 x 蔡明亮:國際級大師 在2.4萬人的宜蘭濱海小鎮相遇墾丁不如沖繩?看日本四招做「地方創生」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