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但是更好:你想要城市整齊卻單調,還是紛亂而多元?

亂,但是更好:你想要城市整齊卻單調,還是紛亂而多元?
2019-08-23
提姆.哈福特(取材自《亂,但是更好》)
6216
1968年,德國森林學教授普拉克曼(Richard Plochman)揭發德國森林的真相,引起世人的關注。

自從200年前,林務官貝克曼用整齊劃一的挪威雲杉取代古老、雜亂的樹林,德國森林已面臨死亡的威脅。普拉克曼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森林》(Forestry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一書中論道,在貝克曼引進挪威雲杉之後,「第一代雖然長得很好,到了第二代已明顯出現退化」。第二代少了四分之一,而且還在不斷衰減當中。德國人稱此現象為「森林死亡症候群」(Waldsterben)。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兩個世紀前,德國林務官一心一意想要提高林木收穫量,因而規劃、實行的人工森林,如今已嘗到惡果。尺寸相同、樹種一致、看起來整齊劃一的森林,雖然容易砍伐、管理,也變成寄生蟲的最愛。第一代雲杉生長在肥沃的腐植土之上,根得以深入地底下,以腐爛的古老樹根為養分。但一段時間之後,老樹根被消耗完畢,雲杉的腐植土酸性增加,早已變得脆弱的森林生態很難將之分解,於是,營養物質慢慢流失,第二代及第三代挪威雲杉的根就變淺了。

整齊劃一為德國森林帶來衰亡的危機,要起死回生只能重建雜亂、富含生態多樣性的森林,把枯木拖進去,增加樹種、引進啄木鳥,甚至需要某些種類的蜘蛛。我們還不知道這樣的人工復育是否能成功。顯然,將森林量化、使之整整齊齊,不只改變森林的樣貌,還差點扼殺森林。

在自然界,通常混亂才健康。事實上,不只森林是如此。

產業越豐富,城市越可能因應衝擊

作家雅各(Jane Jacobs)是都市計畫領域的傳奇人物。她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一書以「街道芭蕾」來形容在她居住的格林威治村街道與周邊商家、居民與行人的互動。她寫道:

這可說是城市的藝術形式,可用舞蹈來做比喻。然而,這並不是指所有的人每個動作都整齊劃一,同時往上踢、一起旋轉或敬禮,而像是複雜的芭蕾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動作,雖然各不相同,卻有互相增強的奇蹟效果。

雅各解釋,多采多姿正是都市芭蕾的特性。一早,商家老闆打開店門,孩童走路上學,計程車司機把投資銀行家從中城載到南邊,接著載穿著體面的專業人士往北。尖峰時刻過了之後,街道上出現很多母親和家庭主婦,工人出來喝個咖啡或吃午餐。下午,孩子在人行道上玩耍。夜幕低垂,明亮的披薩攤子吸引來自各方的食客,很多人聚集在酒吧小酌。都會生態就是這樣,五花八門,教人看得眼花撩亂。街道雖然人來人往,但不會擠得水泄不通。雅各筆下的哈德遜街充滿活力,安全又充滿歡樂,非常吸引人。

多采多姿的街道和社區,要比單一的來得好,城市也是如此。雅各說,一個城市最好像大雜燴般聚集各種產業,不能只有單一產業,不論短期看來這樣的規劃多有效率。

雅各常以伯明罕為例。伯明罕是英國第二大城,各種產業都有,產品林林總總,包括蒸氣引擎、充氣輪胎、筆尖、玩具、珠寶、汽車、巧克力、扣環、鈕扣、坦克車、飛機、銀行、電機工程等。伯明罕老一輩的人不知怎麼推銷這個大雜燴般的城市,只好用「百業之城」來形容。在那個年代,最令人矚目的是像底特律那樣的工業城。當時,一般人皆認為,城市可藉由本身的力量發展、繁榮。然而,一旦工業沒落,整座城市就變得死氣沉沉。

顯然,工業城的設立過於短視近利。雅各說,發展單一產業的城市體質脆弱。各種產業同在一個城市,看來似乎雜亂無章,偶爾甚至互相妨礙,但這樣的多元化讓城市得以因應衝擊。

1994年,也就是在雅各提出城市理念30年後,區域發展知名學者薩克瑟尼安(AnnaLee Saxenian)比較分踞美國東西岸兩個科技重鎮的發展,即矽谷與毗鄰麻省理工的128公路區。儘管128公路區曾是全球科技樞紐,與矽谷同時在60年代崛起,但自70年代之後,矽谷的創新之火愈燒愈旺,而曾被譽為麻州奇蹟的128公路區則已成明日黃花。

薩克瑟尼安發現,128公路區的科技公司如王安電腦、國防合約商雷神公司和昇陽電腦,就像一座座獨立的穀倉,各自在小小的領域追求卓越,完全不相往來。然而,矽谷新興科技公司的工程師常會透過非正式的網絡交流。128公路區起先像工業城底特律或德國人工森林,表現亮眼,但隨著科技不斷飛躍、進步,在128公路區走專精路線的科技公司難以適應,很多都倒閉了,或是在矽谷科技巨人的陰影下苟延殘喘。

產品多樣化的經濟體就像樹種繁多的德國原始森林,較具有韌力。像「雜而不精,一事無成」這樣的古諺已深入人心,提醒我們要盡可能鑽研某一個領域,才不至於變成什麼都只會一點、什麼都不精的三腳貓。或許對個人生涯來說,這是對的,但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不能這樣孤注一擲。一個經濟體產品愈多樣化,產品品質通常都相當不錯。這就是通往繁榮之路──在今日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中,這也是通往強韌之路。

破窗理論:失序的想像往往來自偏見

都市衰落的「破窗理論」是犯罪學家凱林(George Kelling)與政治科學家 威爾森(James Q. Wilson)於1982年在《大西洋月刊》中提出來的。凱林與威爾森論道,在都市中,小小的脫序行為如不矯正,可能造成社區秩序敗壞,最終將導致嚴重犯罪。

在一個穩定的社區中,每個人都悉心照顧自己的家,也會關照別人家的孩子,提防外來者。然而,這麼一個安全、良好的社區可能在幾年內或幾個月內變成暴力頻傳、令人畏懼的都市叢林。有一間房子遭到廢棄,雜草叢生,一扇窗被打破了。小孩吵鬧,大人放任不管。孩子的膽子變得愈來愈大,開始幹一些壞事。有些人搬走了,流浪漢愈來愈多。青少年聚集在街角。商家要他們走開,他們就是賴著不走。暴力事件愈來愈多。垃圾堆積如山。有人在雜貨店門口酗酒,醉到不省人事就倒在人行道上呼呼大睡。乞丐向行人伸手要錢。

這時,雖然不一定會發生嚴重犯罪或暴力攻擊事件,致使陌生人遭殃,很多居民都認為暴力犯罪的事件將會愈來愈多,因此減少上街的次數。如果上街,盡可能結伴而行,密切注意周遭情況,閉上嘴巴,加快腳步,「別管閒事」……這樣的區域已成犯罪的溫床。

但破窗理論雖有道理,並不代表這個理論為真。在凱林和威爾森令人震懾的描述中,我們想知道,那間房子究竟是為何遭到廢棄?貧窮地區的房子遭到廢棄的可能性要比富裕地區來得高。凱林與威爾森所述的社區敗壞,源頭就是那間遭到廢棄的房屋?或者那個社區本來就有問題,那間房子才會被廢棄。從凱林與威爾森的描述來看,因果關係似乎很明顯,事實上,情況錯綜複雜。

2004年,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山普森(Robert Sampson)與密西根大學的勞登布許(Stephen Raudenbush)就提出了一個很基本又具有洞見的問題:居民要是說自己居住的街道「失序」,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山普森和勞登布許開著車經過芝加哥的大街小巷,錄了23,000段影片,然後由研究助理組成的團隊評估從影片看到的失序程度。研究團隊看到的失序狀況,包括具體的失序之物(塗鴉、廢棄車輛、垃圾、破碎的瓶子、啤酒瓶、丟棄的保險套)、社會的失序(遊民、在街頭拉客的妓女、毒品交易、在街頭喝酒、青少年幫派)和結構失序(空屋、用木板封住窗戶的房子)。接著,山普森和勞登布許調查訪問了幾千位芝加哥居民,以了解他們對這個城市失序的感覺。塗鴉在他們居住的社區很嚴重嗎?那垃圾呢?在公共場所酗酒呢?毒品交易?青少年鬧事呢?

結果出乎研究人員的意料。居民的認知和研究團隊的觀察當然有所關聯,但兩者當中還有一種奇異的關聯性:在芝加哥,居民之所以感覺住在一個失序的社區,並非源於街道亂象,而是因為那個社區貧窮或是黑人居多。即使白人社區也有很多垃圾、塗鴉或乞丐,居民卻比較不認為那樣的社區處在失序狀態。

如果我們要預測居民對一個社區的感覺,只要掌握該社區的族裔和收入資料就夠了,甚至不用看那個社區的影片。大多數的人都覺得比較有錢的白人社區看起來乾淨,而貧窮的黑人社區則亂七八糟,不管街頭所見為何。

外來者不會讓你的城市變糟,而是更有活力

現在,儘管學術界幾乎無人公然擁護納粹的種族淨化理論,種族成見還是深入人心。例如,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在共和黨初選期間,川普就聲明,如他當選將強硬執行移民政策,以討好白人選民,同時先發制人,讓對手窮於應付。他把墨西哥和毒品、犯罪、強暴劃上等號。他甚至揚言,要在美墨邊境興建長城,以阻止來自墨西哥的非法移民,後來還呼籲「絕對不讓穆斯林踏入美國一步」。

現代社會對多元種族的抗拒,隱隱呼應了納粹的種族淨化。研究顯示,排斥移民對現代社會反而不利。經濟學家歐塔維安諾(Gianmarco Ottaviano)與佩瑞(Giovanni Peri)研究移民潮對美國城市的影響,特別是外國出生居民眾多的城市。我們或許會以為這樣的民族熔爐會帶來重重困難,如社會的凝聚力和幫派,以及語言障礙造成的教學問題。歐塔維安諾和佩瑞發現,族裔愈多元的城市反而比較繁榮。美國出生的居民薪資較高。如果他們是房東,往往能收取較高的房租,若他們是房客,因為住在這麼一個繁榮、生氣蓬勃的城市,也就必須付較高的租金。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本章種種有關多樣化與韌力的故事並不新奇。我們大都知道,單一文化是危險的。整個生態系如果只有一種物種,將岌岌可危。我們的房子加蓋案被市政府駁回時,總是不免抱怨。然而,如果我們住在綠意盎然的住宅區,也不歡迎商店、餐廳、辦公室和小工廠進駐。

我們仍對外人懷有很深的戒心,富裕國家大多數的人民似乎都支持排外的移民政策,移民該嚴格控管已成很多國家的主流民意。儘管這是大多數人的意見,卻是個錯誤。

正如心理學家菲立普斯等人進行的實驗,在小組討論中,如果小組中有陌生人,成員會比較認真去想,下結論的時候比較小心,也會特別注意陌生人的看法,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一個排外的社會將容易忽視移民的貢獻,不安全感也比較強。我們必須克服這點:每個社會都必須容納外來者,才能引進新的態度、思想和觀點。

本章所述的故事並非特例。這些例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反映出我們對多樣化的反應。在我們的組織、政治、市場和個人生活中,整齊劃一雖然帶來便利、秩序等短期利益,卻不知不覺播下了脆弱的種子。


書名:亂,但是更好
作者: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
譯者:廖月娟
出版:天下文化
出版時間:2019/07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