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 for Good(下)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為何搶著解決社會問題?

Tech for Good(下)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為何搶著解決社會問題?
科技巨頭Google也積極利用科技縮小教育資源差距、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圖片來源:截自Google
2020-11-23
文・陳潔如(若水國際執行長)
13925
創立科技相關的社會企業,是我對「Tech for Good」的實踐;其他科技人與企業,對這個抽象的概念,定義各自不同。

英國網域名稱註冊公司Nominet執行長Russell Haworth引述英國科技博主Joe Roberson,指出一般的共識是「一群致力於用科技來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的人」,並須滿足「協作」「使用者主導」和「結果符合道德規範」等條件。

什麼是Tech for Good?

Tech for Good中的Tech意指科技(Technology),而非科技公司(Tech firms)。Good則是指解決社會、經濟或環境議題,the greater good或common good。

2018年起,法國總統馬克宏連年舉辦Tech for Good高峰會,邀請IBM、微軟、臉書、英特爾等科技巨頭出席。他強調科技公司應不只追求自身獲利,更應肩負「社會領路人」的角色,做到社會共好,包括未來工作、環境、教育、多樣性、經濟包容五大範疇。(延伸閱讀|世上苦人多?灑補助金、發基本收入,法國最年輕總統馬克宏:很吸引人,但我不贊同

微軟執行長也響應Tech for Good概念。微軟執行長也響應Tech for Good概念。圖片來源:截自推特

全球最大管理諮詢公司Accenture則認為,「開發新市場」是重點。人類已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下一個大躍進的契機來臨前,所有企業必須重新審思自己的市場戰略位置,找出新的市場;而機會就隱藏在社會、金融和環境等Tech for Good議題裡。

這塊尚待開發的市場大餅,無法一人獨食,必須形成一個包含政府、學界、企業與社企、非營利組織及社會公民構成的創新生態系,各司其職、通力合作,才能真正擴大影響力與利潤。

另一方面,麥肯錫2019年發表的報告《Tech for Good:用科技彌平動盪並提升人類福祉(Using technology to smooth disruption and improve well-being)》,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它不談市場供需,而是直指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企業轉型問題。

新科技的出現,帶來失業、貧富差距等負面效應,但企業仍然可以積極管理轉型風險,實現整體經濟和個人福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Tech for Good作為一種「實現善的工具」,可以讓員工訓練更精良、減少壓力,有更好的健康和心理素質,提高生產力。

各界對Tech for Good的詮釋不同,但我相信孟子所說:「君子和而不同」。所謂的和,指的是各方基於共同的願景,追求合作的利益最大化,而不只是單方面的獨善其身。

Tech for Good將是未來產品研發、企業轉型,還有徵才求職的重點趨勢。然而,想要真正用科技改善組織問題,甚至解決社會議題,光靠技術研發力或良善的初心是做不到的。創業十年來,我學到一件事:想改變世界,最重要的是要有「系統觀」。(延伸閱讀|一次解決貧窮與浪費 國際都來取經的台灣食物銀行

看見科技創新的可能性,延續到下一個世代

要解決社會議題,無法單靠一己之力,任何一個角色的參與都是關鍵。回頭看若水創業之路,其實一直致力打造一個共好的「Tech for Good系統」。

根基在長年深耕的若水企業文化之上,這個系統不只是提供身障科技輔具或單點的幫助,而是一個生態平台,讓身障者成為有職涯發展的專業人力資源,企業、政府等角色也能與若水銜接,互相協作。

若水國際致力打造一個企業與身障者共好的系統,並期望後續能有政府、其他企業等更多不同角色加入。若水國際致力打造一個企業與身障者共好的系統,並期望後續能有政府、其他企業等更多不同角色加入。圖片來源:截自若水國際網站

沒人開始,我們就反求諸己,先把商業模式建起來,讓社會看見可能性,當大眾愈來愈能認同科技與創新的力量,屆時各方都能在若水這個平台上運轉起來。

創業的過程就像蝴蝶效應,重要的是不停止拍翅膀,直到產生風暴。我相信有朝一日,科技與善意兩條線終會碰頭。那是下一個世代的模樣。期待用Tech for Good系列文章,拋磚引玉,點亮更多科技創新的力量。(延伸閱讀|陳潔如專欄︱Tech for Good(上)我的AI創業,如何滿足14萬身障者就業需求?

(感謝本文協同研究者王茜穎)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