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翼棄兵》指導、世界棋王輸AI後,給人類這句忠告:打不過,就加入吧!

《后翼棄兵》指導、世界棋王輸AI後,給人類這句忠告:打不過,就加入吧!
《后翼棄兵》的技術指導是前世界西洋棋王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他曾代表人類冠軍與AI對弈。圖片來源:Netflix
2020-11-30
文・加里・卡斯帕洛夫(取自《深度思考》)
17014
編按:Netflix迷你影集《后翼棄兵》風靡全球,其中,有位技術指導協助安排劇中350多種棋局——他就是前世界西洋棋王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20多年前,卡斯帕洛夫曾以人類世界冠軍之姿迎戰AI,賭上職業生涯卻敗下陣來。20年後,他以與AI交手的切身經驗,釐清人機共生的未來可能。

我敗給深藍(註1)後,許多人用各種說法安慰我,唯一一個讓我(還有全體人類)覺得欣慰的說法是:這也是人類的勝利,因為機器是人類建造的。

但說實在的,這說法並沒有讓我比較好受。多年以來,我一直被人追問這段人生當中極為痛苦的經驗,而這正是一種安慰的說法。

1997年,超級電腦「IBM」打敗了前世界棋王卡斯帕洛夫,是人機對弈的重要一戰。1997年,超級電腦「IBM」打敗了前世界棋王卡斯帕洛夫,是人機對弈的重要一戰。圖片來源:https://bit.ly/33tLSGT

至於全體人類?人類很快就平復了。即使大家瘋狂關注那場比賽、宣稱比賽結果可能會多麼影響地球上的生命,比賽結束隔天的1997年5月12日,世界並沒有變得不一樣——除非你是西洋棋世界冠軍、深藍團隊成員,或是想建造電腦打敗世界冠軍的程式設計師。

未來,機器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普及後,大家也越來越不相信人類可以在西洋棋上打敗機器,而且會越來越不覺得這有意義。(延伸閱讀|李友專專欄|《后翼棄兵》啟示:擊敗疾病,人類與醫療AI該如何聯手對弈?

「打不過,就加入他們吧!」

因此,我檢視人類與機器關係瞬息萬變的數個層面,無論是好是壞,我鍾愛的遊戲和我本人一直走在這個關係的尖端。人類與機器競爭十載後漸漸進入尾聲,此時要將人類與機器合作搬上台面。

簡言之,打不過他們,就加入他們。

前世界棋王卡斯帕洛夫(左)從對弈經驗,體悟人機共生的未來。前世界棋王卡斯帕洛夫(左)從對弈經驗,體悟出人機共生的未來。圖片來源:https://bit.ly/3fOJDTn

「人類加上機器」一詞可以套用在任何使用科技的事物上。我們之所以比其他動物優越,主要展現方式不是語言,而是我們創造與使用工具。而現代人類所做的每件事,幾乎都會用到的工具就是科技。

這幾十年以來,討論的焦點漸漸變成我們的科技在沒有人類的狀況下,能做多少事情。且自動化科技已經漸漸從模仿人類能力,變成超越人類能力,包括體能方面的進展(從舉起重物變成精細技能)和智能方面的進展(從計算到資料分析)。

機器正在取代基礎認知功能(像記憶),而且取代得不著痕跡:電腦和手機可以處理的事情,我們現在會放手給它們去做。即使在iPhone將智慧型手機變成必備配備之前,科技取代人類功能對大腦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已是一項重要的議題。(延伸閱讀|如果交友網站回訊息的是AI⋯⋯你會覺得被騙嗎?

人機合作時代!我們其實可以「外包大腦」

從人類與機器的西洋棋對弈經驗,作者認為科技能協助人類「外包大腦」。圖片來源:Shutterstock作者從人類與機器的西洋棋對弈心得,認為科技能協助人類「外包大腦」。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02年,科技作家暨記者多克托羅(Cory Doctorow)創造了「外包大腦」(out-board brain)一詞描述他的部落格。他寫道,這個外包大腦「不只讓我有一個中央儲藏庫,存放我在各種資訊領域的勞動成果,也增加了成果的品質與數量。我知道的東西更多,找到的東西更多,也比以往更理解清楚」。

就算你沒有寫部落格,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電子郵件信箱或社群媒體帳號裡搜尋過,就會知道這個感覺。跟翻閱老舊的相簿比起來,閱覽一年又一年的電子郵件或臉書貼文豐富多了:這些是混亂、臨時雜湊出來的日記,而且還有親朋好友的貢獻。

2007年,雜誌《連線》(Wired)刊登一篇文章,標題是「你的外包大腦無所不知」,將此一概念更新至行動裝置的時代。

第一代iPhone那時剛上市幾個月,作者提到黑莓機和Gmail,以及記住別人的電話號碼沒有意義,因為「手機可以在記憶體中儲存500個號碼」。他繼續寫道:「電子人的未來已經到了。我們幾乎沒有察覺,就將重要的大腦周邊功能外包給我們周遭的矽晶片了。」

黑莓機 手機 ai 科技 iPhone黑莓機上市時,因可隨時建立郵件、連結通訊錄與行事曆,而大獲商務人士好評。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這不算是多麼革命性的概念,只是再次展現出科技的民主化力量。

打從開天闢地以來,主管和其他菁英階層就將日常、無趣的認知功能外包給祕書和私人助理。他們會用行事曆和名片架來整理及儲存聯絡和行事資訊。智慧手機則讓這道程序變得更強大、更有效率。

外包大腦後,會喪失自由意志嗎?

正如大部分新科技一樣,沒有人擔心認知功能外包會有哪些潛在壞處,直到小孩子也開始做這些事,而且他們的家長無法理解。他們打出來的盡是難看的口語和奇怪符號。他們專注時間變得很短。他們花在社群媒體上的時間比花在現實朋友的時間還多。他們要變成沒有目標、沒有自由意志的殭屍了!(延伸閱讀|50天挑戰誘青少年交裸照、自殺 「藍鯨死亡遊戲」疑入侵台灣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斯回應《連線》雜誌那篇文章時,打趣地描述他怎麼敗給外包大腦:「我以為資訊時代的魔力是我們可以知道更多,但是後來才發覺,資訊時代的魔力是我們可以知道更少⋯⋯。」他繼續寫道:「你也許會想,我將思想外包時,是否喪失了我的獨立性。沒有⋯⋯我失去的只是我的自主性。」

十年過去了,還會有人懊悔自己不必記住電話號碼或地圖嗎?也許有吧,但這些人同樣會懷念黑膠唱片的雜音。

「懷舊」和「失去人性」兩件事不能混淆。

有了GPS、亞馬遜網站推薦商品和個人化動態消息後,我們就失去了自由意志嗎?我相信,我們不再迷路時、在書店閱覽時,或在印刷出來的報紙中翻閱時找到意外發現,確實會稍微影響我們的整體性。可是,沒有人禁止我們做這些事情,更何況我們更容易滿足特定的需求後,就有更多時間去做這些事情。

我們沒有失去自由意志,我們得到了更多時間,只是我們現在還不知道要怎麼使用。

我們得到無法想像的新能力,幾乎變得無所不知,可是還沒有讓我們滿意地應用這種新能力的目的。我們將文明的進展向前推動更多步,逐漸減少日常生活中隨機難料、效率差的事情。

沒錯,這是不一樣的狀態;不一樣的事情如果發生過快,可能讓人不安,但不會因為這樣造成傷害。跟著智慧型手機成長的新世代有了《紐約時報》的專欄後,這些嘲諷和警告的聲音就會消失。

人機合作的關鍵是保有「自我意識」

這一切將大腦外包的行為是否有壞處?湯普森問道:「過度仰賴機器的記憶,是否會阻斷其他理解這個世界的重要方法?」

這是一個重要問題。「取得知識」這種行為不可能只是為了處理手上工作或是回答某個問題,至少假如我們的目標是更宏大的智慧時,絕對不可能僅止於此。

透過Google和維基百科,你的手機可以讓你立刻成為專家。我們這樣做並不會因此變得更笨,就像百科全書、電話簿或圖書館員也沒讓我們變笨。這只是科技讓我們更快速創造更多知識、與更多知識互動的一個階段,而且這也不會是最終階段。(延伸閱讀|2050年中國解體出現「上海國」、100歲退休⋯⋯日本科學家預測會成真?

wikipedia google 未來科技 外包大腦有了維基百科、Google等工具,未來人類不必再記住大量知識。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當中的危險,不是智能停滯,或對立刻找到事實上癮;真正的危機是,創造新事物需要另一種層次的理解與啟發,但我們以表面、膚淺的知識取而代之。

「專業知識」不一定可以轉變成為「理解」,更何況是「智慧」。利用我們製造的機器,來取得、保留更多知識,本身不可能是壞事,問題在於這樣是否有認知的機會成本。

我在西洋棋看到整個過程以相對量化的方式運作,因此我認為這是無可否認的,但同時也認為假如我們清楚知道這一件事,它也不盡然是壞事。

我反對將一切視為零和遊戲,任何認知的增益一定伴隨認知減退。假設我們大幅改變處理大腦的方式,有可能帶來淨獲益,而且事實確實如此。

我稱之為「升級大腦內的軟體」,一如其他相關的層面,自我意識才是人機共生最重要的關鍵。

註1:深藍(Deep Blue)是IBM開發的超級電腦,專門用來分析西洋棋棋局,1997年曾打敗世界棋王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


深度思考 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 ai 人工智慧 西洋棋

書名:《深度思考》
作者: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18.06

其他人也在看

你可能有興趣

影音推薦

#廣編企劃|【2023 天下城市高峰論壇 #9】新竹市交通處長 倪茂榮:改善交通,必須先做出優良示範道路|天下雜誌✕未來城市

已成功複製連結